作者序
這是一本敘述人生追求理想,憑著信心、願力與實踐,逐步達成自我願望的平凡讀物。全文以心得分享方式,匯集旅居海外三十年的人生體驗,以及學佛走入慈善工作二十五年的見證領悟,對照東西方先聖哲人的思想,尋找一條真正光明道路。
時代不斷進步,覺得舉步維艱,尤其處在電子網路年代,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給生存壓力;毫不諱言的,對於年輕人是一種摩登追求,對於中年是個生存挑戰,但對於老人愈感到孤獨無奈;這股潮流無法停滯,究竟進步帶給我們的是快樂,或是幸福?還是有更多感受?有待讀者朋友細細品味。
書中內文排序簡約,以闡述聖人教導為人處事淺顯之道,以客觀態度體察一切人、事、時、地、物之間因緣與變化,同時融合佛法精要,藉此作為筆者回顧與深省希望與喜歡探索心靈奧祕的朋友,一同領悟真理,認識生命意義。
本書編撰思緒,部分乃參照道家、佛家、儒家思想摘取其要義,以修心養性為基礎,尤其著重於佛教《阿含經》精義,對一位有心步入修行者,理出淺顯易懂道理,融合筆者旅居亞、歐、非、美多地,擇取一些親歷故事及若干歷史人物事蹟,以見證《三十七道品》真理,將它疏理淺顯義理,期盼平穩走在一條自在的正直道路上。
以佛家禪宗大師達摩與弟子間對話為結語;弟子問達摩:「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達摩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而後,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
最後,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筆者以恭敬感恩的心,於一九九二年皈依師父證嚴法師座下,她是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致力於傳授佛教義理,不遺餘力實踐人間佛教,讓筆者有幸走入人群,為苦難眾生撫慰,體會付出的喜悅;也向愛護我的親友、賢內助及兒女們的支持與鼓勵,獻上至誠謝意;倉促付梓必有缺失之憾,仰望賢達之士及讀者給予指教。此為序。
黃丁霖謹上
二○一六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