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序
台灣的讀者,大家好。
拙作《才不是魯蛇》這次能在台灣出版,我感到無比高興。
日本從江戶時代開始,就有隱居文化了。
倒也不是完全與世隔離,而是差不多到了不惑之年後,就把家業傳承給下一代,自己不再位居第一線,而是偶爾工作,悠哉做著喜歡的事,隨心所欲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據說是當時的年輕人的憧憬。
回頭再來看當今的日本。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後,絕大多數人只能在經濟的框架下談論夢想、憧憬及幸福。而與之相對的反主流文化中,一直以來的慢活態度似乎開始受到矚目。隱居這種不事生產的生活方式,也算是其中的一股激流吧。
當然這種生活方式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尤其像我這種人,既無野心也沒夢想,如同僧侶般捨去了煩惱;只是為了維持質樸的生活,有時還是會稍事工作。就算金錢物質都缺乏,但只要可以悠閒的過活,我就心滿意足了。像我這種隱居之人,似乎從《方丈記》的時代開始就被人認為是傻子了。
但我感覺到,也有許多人是支持這種生活的。
這大概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是從經濟面向來看待「人類真正的幸福富裕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而想要回歸到以人為本的觀點來思考的緣故吧。感覺是種新型態的文藝復興運動呢。
……但我個人對於這種認真的論調,其實是覺得怎樣都可以。我完全沒有想要跟隨流行,或是出奇不意的給這世界一擊的念頭。我不肯定也不否定這種觀點,我只是個單純生活著、隱居著的年近三十歲的男子。所以在台灣版的序文裡,若要說什麼是我真正想寫的,大概就是像這種很私人的事吧。
我曾去過台灣一次,很幸運的是當時有朋友帶著我。由於我很喜歡神社寺廟,所以便毫不遲疑地去了龍山寺拜拜。
不過等到真正要參拜時,我還真是煩惱、不知如何是好。因為自從隱居以來,雖然沒什麼錢,但我每天都過得非常幸福,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想要的東西了。但好不容易來了一趟,所以我還是絞盡腦汁的思考了一下,首先感謝神明讓我能來到台灣,接著許了個願:「神啊,請讓我做一件做了以後我會非常高興的事。」
這次我的文章能出版,我想一定是台灣的神明聽到了我的願望。下次我一定要再去台灣還願。
我自覺像我這樣的隱居生活,已深深地紮根於現代日本社會之中了。但我十分好奇的是,隱居對於住在與日本文化完全不同的台灣的讀者們而言,是普遍且能理解的嗎?如果本書對各位有一點貢獻,請務必告訴我。
時報文化出版社的諸位編輯和譯者,還有任何與本書製作相關的各位,以及將本書拿在手上的讀者,非常謝謝你們。
?
二?一五年? 初冬閒暇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