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菩薩行證至彼岸

菩薩行證至彼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58435
竹慶本樂仁波切
江涵芠
德謙讓卓文化
2016年10月07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158435
  • 叢書系列: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我們讀的是有關自己的心識的故事。

    諸佛、菩薩、上師眾、老師、教法等,就好比明鏡一般,

    映現出我們的臉龐,讓我們認出自己。

    最終,你的容顏、你的色身、你的心等,

    在這面清淨無瑕的鏡子裡,看到佛五智分分明明映現其中。





    第一部 中觀五大因



    第一章?? ?中觀五大因概說 

    第一節 二種無我

    第二節 中觀第一大因:金剛屑因

    第三節 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

    第四節 勝義諦與世俗諦



    第二章 分析果與分析因果

    第一節 中觀第二大因:分析果

    第二節 中觀第三大因:分析因與果



    第三章 超乎一與多以及互為緣起

    第一節 中觀第四大因:超乎一與多

    第二節 中觀第五大因:互為緣起



    第四章 實修練習:觀禪教訣

    第一節 修持要點

    第二節 中觀五大因 實修應用



    第二部 菩薩十地



    第五章 菩薩初地:極喜地

    第一節 《入中論》的架構

    第二節 阿羅漢與初地菩薩

    第三節? 初地菩薩如幼王子之喻



    第六章 菩薩二地:離垢地

    第一節 為何稱為「離垢地」 ?

    第二節 二地勝過初地之處

    第三節 出世與世間戒律的差別



    第七章 菩薩三地:發光地

    第一節? 從悲心的基礎生起安忍

    第二節 修安忍的功德利益

    第三節 智慧的生起和瞋心的斷除 ?

    第四節? 菩薩四地:焰慧地

    第五節 菩薩五地:難勝地



    第八章 菩薩六地到十地

    第一節 第六菩薩地:現前地

    第二節 第七菩薩地:遠行地

    第三節 第八菩薩地:不動地

    第四節? 善慧地和法雲地



    第三部 大乘之果



    第九章? 菩薩十一地

    第一節 菩薩地與佛智

    第二節 如所有智

    第三節 盡所有智

    第四節 自空、他空與米覺多傑



    第十章? 佛三身

    第一節 佛三身的根本特質

    第二節 三身的八種德性或德相

    第三節? 自性身(法界體性身)

    第四節 報身五決定



    第十一章? 佛五智的轉化

    第一節? 轉五蘊為五智

    第二節? 轉八識為五智

    第三節? 六識的轉化

    第四節 如何理解五方佛族



    附錄一 中觀五大因

    附錄二 菩薩十地與對應之波羅蜜多修持

    附錄三 轉八識為五智圖

    ?





    中文版出版序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其 他 著 作
    1. 在自由的路上:解放執著的束縛,找到內心的叛逆佛陀,渴求的答案就不遠了
    2. 好好鬧情緒:三步驟解脫負面情緒,把「好煩人」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3. 好好鬧情緒:把「好煩人」的情緒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第二版)
    4. 狂野的覺醒:大手印與大圓滿之旅
    5. 從祈請到綻放:<大手印傳承祈請文>釋論
    6. 好好鬧情緒:把「好煩人」的情緒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7. 菩薩修心七要訣
    8. 讚佛先讚大悲心
    9. 中間亦無中觀派
    10. 覺悟有情乘願來
    11. 寂滅為樂二乘人 Nalandabodhi Study Cirriculum 200 Series Hinayana Path & Fruition (202)
    12. 從前有位阿羅漢
    13. 從前有位阿羅漢
    14. 叛逆的佛陀:回到真心 莫忘初衷 Rebel Buddha-on the road to freedom
    15. 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16. 沒有我時 我是誰 Nalandabodhi Study Path --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I)
    17. 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佛法入門 上下二冊)
    18. 佛陀佛陀請開門 Nalandabodhi Study Path: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