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聆聽中了解疼痛傳達的訊息,才是療癒的開始
楊定一博士(《真原醫》作者)
林永青博士不僅本身是位傑出的運動員,更是被白宮委以重任的運動顧問,在美國運動醫學界備受尊重。很高興林博士能出書分享他的運動復健專業,深入淺出地介紹呼吸、指壓按摩、運動、飲食、藥物、針灸、光電療、情緒等疼痛控制的方法,這些也是林博士長期以來幫助無數患者有效控制疼痛的技巧。
疼痛如能被妥善處理,將可大幅提升病患的身心狀況。這也是為何多年來在長庚生技身心靈轉化中心,我如此重視結構調整或筋膜放鬆等療程。因為人體結構平衡與否或筋膜的延展放鬆,與慢性疼痛或各種健康問題是息息相關的。疼痛舒緩能直接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因此我特別認同林博士結合中西醫來幫助病患減痛的用心。
除了疼痛控制的完整介紹,本書另傳遞了一個重要的療癒觀念,就是先聆聽身體的訊息。在聆聽中了解疼痛所帶來的警告信號,再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我個人相當認同,因為健康要靠自己積極追求而得,而非被動等待而來。我們應傾聽身體的聲音,深入檢視調整生活習氣,並以轉變的心念去理解世界,這才是療癒的真正開始。
從書中的字裡行間不難發現林博士總是真誠地關懷病患,視病如親且不忘醫志如初。書中藉由病患茱莉亞的案例引領讀者進一步了解減痛的方法,在治療的溫馨互動中更看出醫病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醫者父母心,林博士總是以病患的需求為優先,並適時地為病患鼓勵打氣。本書用率真幽默的筆觸,完整地以中西醫的角度闡述疼痛的成因與控制,相信必能為讀者們帶來滿溢的啟發與收獲。
治療疼痛的妙手仁醫
魯肇忠(外交部前駐美大使)
林永青醫師在華府家喻戶曉。我在此前後八年,有接觸、有所聞。他幽默風趣、笑口常開、慈顏善目、仔細問診,病人看到他,疼痛痊癒一半,再經他診治調理,不用說疼痛全消,手到病除,乃神醫也。
林醫師專精疼痛各病,對導致疼痛的身心問題著墨深厚。他更嗜愛研究,追求學問,是一位道地的醫學學者。所以,在美國有很多醫學研究機構,例如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美國法醫學學院、白宮運動中心等競相爭取聘他為院士或顧問,令人欽佩。
他不僅精通醫學,善於寫作也是一絕。曾經擔任《華府郵報》醫學專欄作家,將他的醫學知識及經驗透過媒體傳授於人,是一位醫學博愛、醫學福音的傳播者,乃仁醫也。
我忌妒、我眼紅,在華府的人,為何如此有福,得到林永青醫師的呵護與照顧。有一天,他如果能將此寶貴的醫學福音帶到台灣,讓我們在台灣的人亦能分享,那該多好。我默默地盼望著、祈禱著。
一本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止痛良方的好書
劉德勇(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生物製品審評和研究中心高級行政官﹙S.E.S.﹚與生物化學、生物物理部部長)
我與林永青醫師在一九八五年就認識。那時他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當醫官、做研究,在馬里蘭大學教授運動醫學,也在中華醫藥衛生學會當董事。他是西醫博士,也是中醫博士,更是一位極具愛心、努力向上、充滿幽默感的醫生及學者,對健康教育尤其不遺餘力。除了在馬里蘭大學教書之外,他和前台灣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許鴻源博士合寫了三本英文書,把中國醫藥介紹給西方人,同時也經常被邀請到中文電視台和社團去做專題演講,把西方的醫藥新發現介紹給自己的同胞。
不久前(2016年8月16日),林醫師在大華府台美人長樂會做了「中風的預防與復健」專題演講。當天的聽眾爆滿,座無虛席,破了創會以來的最高紀錄。大家都想聽林醫師幽默風趣、內容充實、深入淺出的演講,頻頻拍手稱讚。他不看稿,一口氣就講了一個半鐘頭。講完後,大家就圍著他團團轉,比手畫腳,爭先恐後問東問西。幾年前,他在《華府郵報》撰寫半版面的林醫師醫藥專欄,每週一篇,為讀者們增進健康新知。每當出報日,報紙就被搶空。我就經常拿不到。
現在,林醫師將他治療疼痛的心得組成《止痛》一書呈獻給台灣的同胞。我們都知道疼痛的起因和治療錯綜複雜,和遺傳、生產、外傷、熱病、循環、肝臟、結締組織、急慢性炎症、荷爾蒙、神經系統、氣候、精神、食物、環境、心臟、和腎臟等等都有關係。林醫師以他獨特的中西醫學見解,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地說明和解析各種疼痛的起因和治療辦法。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相信痛或不痛的讀者都會大有所獲。
作者序
疼痛教會我的事
年輕時的我,逍遙自在、無憂無慮,尚不了解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一九六七年的初夏,以色列和埃及正打得頭暈眼花,我以優異成績考進了中國文化學院(現在的文化大學)體育系。可惜,右腳踝卻在一次足球比賽時受傷,反轉了一百八十度,既不能跑,不能跳,也不能踢,只好休學回家做一年的少爺。至今,右腳還是隨時找我麻煩。
一九七四年六月底,出發到美國留學的前夕,父親對我說,有一天造物者要問我活在世上做了些什麼事,希望我可以給個好答案。一九八二年六月,我從聖喬治大學醫學院畢業。在聯合國的大禮堂,我對著醫神阿波羅及天地諸神發誓將以為病人增進健康為職志。父親特別從台灣打電話提醒我,「上醫治國,下醫治病,當不成上醫,起碼做個中間治人的醫師,千萬不要當個只會動刀、開藥方的下醫。」他要我不僅維護患者肉體上的健康,也要注意心靈上的健康,以耶穌基督的愛心使患者的身體和心靈都獲得改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底,我回到威斯康辛大學,成為大學醫院物理醫學與復健的住院醫師。我發現,疼痛不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醫學問題,也是醫生們懂得最少的難題。疼痛是一種不舒服的且極私密的、無法與人分享的感覺。沒有真正經歷過疼痛之苦的人,包括醫生,無從理解疼痛的滋味。疼痛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讓我們知道身體裡出了狀況。
失去痛覺絕不是件可喜的事。比方說,明明受傷流血了,如果不知不覺,後果難以想像。然而,超過合理時間還流連不去的疼痛卻很可怕。此時,疼痛不再只是單純的不舒服的感覺,而是一種「痼疾」,不但會把原來的痛感扭曲、擴大、持續,也會衍生出種種不同的毛病,包括頭暈目眩、腳痠手軟、高血壓、心悸、胸口悶、憂鬱、便秘、腹脹、消化不良、胃潰瘍、大便不通、拉肚子、失眠、睡不好、小便失禁、走路不穩等問題。長期疼痛會讓人失去自信、心浮氣躁,也會令人魂不守舍,甚至改變一個人的身心、人生觀,乃至與他人的關係。
痛覺主要是由游離神經末稍上的傷害感受體(Nociceptor)開始的,這些感受體存在身上的每個角落,所以幾乎身上的每個活組織都會產生疼痛信號。皮膚表面和關節的感受體特別密集,所以又特別敏感。有關疼痛的學說很多,有人認為被刺激的強度愈強,感覺就愈痛(Pain specificity theory);有人認為只要有知覺神經存在,一旦強度足夠,任何刺激都會引起痛覺(Intensity theory); 也有人認為,體內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痛覺接受器,只要被刺激的時間和空間不同,就可產生包括疼痛等等各種不同的感覺來(Pattern theory)。當然,這些都是理論,都存有無法解釋的部分。
疼痛的原因很多。受了傷、發炎、感染、吃了太冷的東西就會引發疼痛 ; 皮膚、肌肉、骨頭、關節、韌帶、筋腱、神經、血管等全身的任何活器官或組織,都有能力產生疼痛。身上的瘡疤、貧血、內分泌失調、缺乏維他命B、風溼、類風溼、血管硬化等都可以是疼痛的起因。中醫理論認為,如果身體裡的「氣」或「血」運行不通,就會產生疼痛。
許多患者的疼痛原因不清不楚或詭譎多變。我有一些病人既沒傷筋斷骨,檢查結果也都正常,偏偏老是唉聲嘆氣、痛不欲生。疼痛的種類也有好幾種,複雜得很,例如劇痛、微微痛、淺痛、深痛、沈痛、間歇痛、持續痛、刺痛、燒灼痛、脹痛、鎮痛、絞痛、長期痛、幽靈痛等不同痛感。此外,經常伴有其他的情緒反應,例如驚惶、恐怖、發怒、緊張、不安、憂愁等。每個人對疼痛有不同的感受和表達方式。
止痛的方法琳琅滿目,燒香、祈禱、休息、催眠、按摩、指壓、冷敷、熱敷、電療、擦藥、吃藥、針扎、神經刺激、脊髓刺激、神經阻斷等。根據疼痛的「閘門控制學說」(Gate control theory),脊髓裡有一道疼痛信號通往腦袋的山海關。這道門戶的開關受兩種知覺神經的控制;一種神經比較粗,另一種神經比較細。刺激粗的神經會把大門關起來,使疼痛的信號傳達不到大腦,因而不會感到痛。反之,刺激細的神經會使門戶開放,有如明朝的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使疼痛的信號暢通無阻地傳到大腦,令人感到疼痛。所以,只要找出辦法將那些粗的知覺神經弄得興奮不已,或把細的知覺神經變懶,就可止痛。然而,疼痛神通廣大,還有一堆旁門左道,豈是那麼容易束手就擒。有時,怎麼也找不出有效的減痛辦法,有些人只好怪醫生無能或不相信他們的疼痛。事實上,醫生是根據科學原則來做出診斷,以客觀的證據和檢驗結果來論治的,如果檢驗的結果沒發現任何不對,原則上只能鼓勵病人自強不息、好自為之,或另請高明了。有時,醫生只能拿出惻隱之心,或像當年莊子在濠水看魚一樣,憑經驗和邏輯,因時制宜,做些心理上的治療。還好,不少長期疼痛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所以不妨對止痛保留開放的心態,當奧秘解開時,您可能早就不痛了。
一九八五年夏天,我完成了威斯康辛大學醫院住院醫師的訓練,接著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當醫官、做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旗下有二十七個不同的專科研究所,每年研究經費將近三百億美元,主要目標是探討生物醫學方面的新知識,用以預防、偵測、診斷、治療令人束手無策的各種疑難雜症,包括長期疼痛。目前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裡,幾乎每個研究所,尤其是護理科學、老人醫學、關節炎、肌肉骨骼和皮膚病、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病、濫用藥物問題、牙齒與顱顏疾病、神經與腦出血意外、輔助與綜合醫療,以及弱小民族健康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止痛研究的行列。
一九八七年初,我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附近開設了一間私人診所(Physical Medicine and Treatment Center)。除了診療室、檢驗室、生物力學中心之外,還有個現代化的復健中心。
我鼓勵病人做運動,因為適當的運動可提高心肺循環、骨骼、肌肉、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增強體能、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耐力、抵抗力,有助減肥,避免慢性病、情緒低落,以及延緩老化。許多患有長期疼痛的人其實是體能太差的緣故,肌肉、骨骼、筋腱與韌帶失去了對身體應有的支稱或協調作用,而不是真的生了什麼病。三十多年來,我日夜與疼痛為伍,聽病人對疼痛的傾訴有如聆聽貝多芬《悲愴》奏鳴曲,令人肅然、感嘆、又激動。此外,我仍持續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做研究,設法找出更有效的止痛方法。
每個人的疼痛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時期的疼痛處置也不盡相同。對於疼痛,我沒有所謂標準的處理方法,事實上每個患者也需要經常更新減痛的策略。只要堅守原則,多數人都能維持如常的生活。
我的患者當中,有卸任或現任的美國國會議員、法官、大學校長、警察局長、職業演奏家,夏季和冬季世運會選手、職業運動員,也有來自台灣的立法委員。許多患者都能繼續過著充實又有成就感的生活,是戰勝疼痛的最佳證明。
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尊敬和照顧自己的身體,仔細聆聽它在告訴我們的訊息。我總認為,「態度」是對抗疼痛的最佳武器,別讓疼痛成為你生命的主宰者,隨時與疼痛戰鬥。除非你決心把疼痛殲滅,否則疼痛將永遠跟隨你。增進健康不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也是義務。
這不是一本深藏高深理論的書,而是三十多年來我對治療疼痛的心得報告。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教讀者怎麼止痛,那是你自己和你的醫生的責任。本書希望讓讀者認識疼痛,鼓勵你和醫生做完整的溝通,選出對自己最好、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祈望每位讀者都有更健康、更愉快的人生。
林永青
二○一六年八月於美國首府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