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寫在霧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451555
劉梅玉
釀出版
2016年11月09日
83.00 元
HK$ 70.5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451555
叢書系列:
讀詩人
規格:平裝 / 124頁 / 25k正
讀詩人
分
類
文學小說
>
詩
>
華文現代詩
同
類
書
推
薦
歧路行
席地而詩【增章新版】
席地而詩【增章新版★限量贈「兔年讀詩」春聯】
番薯記持。臺灣詩
驛站前的整條街都溶在光裡
內
容
簡
介
其實,我們都擁有一些
完整的模糊
在回憶的根部
蒙上塵埃的場景
逐漸地灰暗
然後變成深淵
無法擦拭……
──節選〈霧記〉
島嶼的霧已經變成一種呼吸模式。
那些確實存在的模糊,易被誤讀的生活表象,
總是在清澈的那一刻,才會懂得──
看不清也是一種看清。
在馬祖一年中總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霧裡度過,在霧中劉梅玉累積著情感與觀看,慢慢轉變成獨特的潮濕視角,在霧裡寫詩、畫圖或攝影,已成為她在島上創作的特殊印記。
詩化霧的情境與暗喻的文句緊密連結著,轉化成寫在霧裡的獨有氣息。
本書特色
★詩人林煥彰、葉莎 好評推薦
★揉合美學與詩,馬祖女詩人劉梅玉最新力作!
名人推薦
詩人林煥彰、葉莎 好評推薦
?
目
錄
◆變奏的戲言�林煥彰
◆島與島盛產著離別�葉莎
◆自序
倒影
燈塔
北澳
關於陳高的說明
劃線
寄給東引的一封心情
有些聲音
之外的日子
水泥色書寫
陰天裡的空白
刮痕的聲音
時間塗鴉
單數的早晨
雨中事故
給L
霧記
那時候的事
時間•折射
濕氣太重的巧合
撿到的自己
傍晚六點零五分的筆記
夜裡的畫筆
說話練習曲
12?C叢林
垂掛
給萊韋倫茲──斯德哥爾摩的森林公墓設計者
另一種我們
那頁
靜坐手冊
飄零
深海的部分
被傘打開的情節
關於天空的算法
黯啞
突然下雨
之後
老婦
一起的午後
落單的海
粉紅色房子
零碎的到達
纖細
拼接不連續事件
有點新的從前
雪白的陌生
痊癒
飛過黃昏的罌粟花
魚夢
濤聲
坑道
童年的獸
出口
?
序
★自序
島嶼的霧已經變成一種呼吸模式,在馬祖一年中總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霧裡度過,在霧中累積的情感與觀看,慢慢轉變成獨特的潮濕視角,在霧裡寫詩、畫圖或攝影,已成為自己在島上創作的特殊印記,仔細想想創作的開啟與霧真的是密不可分,用起霧的心境來創作,表現明白與未明白之間的話語與圖像,那些確實存在的模糊,易被誤讀的生活表象,總是在清澈的那一刻,才會懂得--看不清也是一種看清,霧的情境與暗喻的文句緊密連結著,轉化成島嶼作品的獨有氣息。
在詩集中有六首是收錄三年來為東引詩酒節寫的詩,整理為故鄉寫的心情話語,許多的陳年舊事翻滾而來,其中一首在2014年為東引燈塔寫的詩,讀來心中特有感悟,這座建築矗立在海涯邊已有百來年了,每次走上燈塔那一段路感觸皆不同,許是人生歷練厚實些,同樣景物竟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詮釋,著實感謝命運賜予我的傷痕與撕裂,從苦澀的土壤中竟也長出幾株撫慰的芬芳。
回到東引物是人非的感慨一再向我襲來,像無根浮萍飄零的日子從沒停過,家園的舊時路徑已變得更加迷離神祕。離鄉多年後,時間和空間已醞釀出微醺的美酒,總能輕易的讓我沉醉,我寫下〈東引─北澳〉這首詩,裡面的文字記錄著人生最純粹的記憶,童年是最純真的歌謠,常常在不設防的夢中唱起,後來我才聽懂,原來鄉愁是這麼深邃的刻在我的心中。
居住在離島的五年級生,童年躲防空洞應該是共有的回憶,我寫這首「有些聲音」,起源於幼年的一個讀書場景,那時的空襲警報聲一響起,就聽到大家慌張的腳步聲往防空洞方向狂奔,躲在幽暗洞穴裡,常聽著人們交頭接耳的討論聲,那些聲音在嬴弱的童年投下幽暗的回音,多年後我的耳朵還會響起那些屬於戰爭的聲音。
陳高是馬祖人最熟悉的酒類,我大都在夜間看到它們的身影,喝酒算是島嶼人盛行的饗宴,酒醉也是習常看到的姿態,寫了兩首〈劃線〉、〈關於陳高的說明〉,都是寫給酒的詩文,但是我自己是不喜喝酒,害羞的本性更怕酒後吐出太多的真心話,讓人看穿我脆弱易感的基因,所以我在醉與醒之間畫一條線,不敢輕易的越線,怕溢出的往事讓我的堤防潰不成軍。
離開家園來南竿定居將近二十年,歷經許多的遷移與變異,算來南竿已是第二個故鄉,再次重新整理這些詩作時,心緒是五味雜陳的,鄉愁似遠又近,像是永遠也拼不完整的思念,異鄉漸漸變成另一種故鄉,而原鄉也在記憶裡變得遙遠陌生,新生與頹圮交雜相陳,不連續零碎的畫面似乎才是人生的實相,飄移寄居的生命常態是自己的人生課題,也是因為這樣的情境,寫詩才得以進入我的生命,成為最豐饒的靈魂食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