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舉世無匹的崇高價值,足可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列之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世界遺產」而無疑。言其博大,可於二百多個門派與支系的驚人數量,一覘見之。
言其精深,則可分見之於二端:一是外現的武打技術,二是內蓄的氣勁開發。
武打技術以攻防二事為大端,而中國武術攻防修鍊的終極目標,一者是從攻必能防,防必能攻 經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到攻即是防,防即是攻的攻防一如,氣體一致之境地。
另一則是四肢軀幹,全身一拳,無所不用其極。並無「攻擊器」──侷限於手足,與「防衛區」──多半是身首,自我設限的二分概念之存在。
全世界各民族無不有其武術:與獸鬥、與人爭;求生存、求發展。而武術必須能投射其勁力,否則便無法殺敵致果。
勁力如何求得?不但中外有別,而且判為二途。
外國武術追求力量,認為血肉之軀可化而為物理力學,方程式分之為二:其一是產生力量之主體,求其強壯。另一是產生力量的工作,求其闊大。
為了遵奉「質量加速度」的定理,為了符合「距離大則力大」的公式,外國武士力行有成,則必體現之於二處:一可瞻仰於其魁偉之身材體格,一可參觀於其張揚開放之動作。
不能盡如人意的憾事是,人類的身形不如犀象,武士之舉止難比虎豹奈何?
中國武術則不同;中國武術講究的是己身內在氣勁之開發與運使。第一步,先求知己;末一步:通達天地。中間散之於四肢百骸,千手千眼,無不是一氣所生,自然能百戰百勝。
近百年來,火器大興。武術屢敗於鎗炮,地位因之而輕卑。無論攻守之術,養氣之方,兩皆不講。徒遺空疏的套路,輕豔的做表,視息自持於今時……
又加上西風壓倒東風,時代的風潮洶湧。輒令人熟習西方的學識、技能;對於自家文化,反覺陌生。
流風所及,武術未能獨免。其表現在格鬥技術上者,是以外國的攻防,論釋祖傳之套路。扞格難入,勉強支吾。而亡失了優秀的本技後,與外國武術比試,亦未見長。
至於發勁的功法,更無能力講求。一倚西式的重量訓練為法式,二靠初級的物理力學作依憑。棄精華而取糟粕,矧至於根本不知自家武術中,尚有勁道修為這回事。
上述攻防與發勁,本係武術最最基本必須合二而成一之元素,是只能兼備,缺一而為不可的。
古昔武家──非「臨陣」兵勇──之所講求者,必合命中之方──攻防,與致命之法──發勁,為終身已之之追求,為同道切磋之題庫。
所謂「遊場」──「遊」於藝的「場」合──較技,乃含二者,以相攻錯。
今日武風低下,已見前述;前於茲二事,更還應有所辨別的是:武打的技術雖然異化,淺化,尚有其物,尚知實驗。可歎氣勁的開發,卻多落入二項歧途。
一則以勁道為唯一的真理,詆毀其他傳統本有之訓練與價值。以為只此一勁,天下橫行,誇飾威力,神道設教。不但不與同道之攻防作實較,
而且避免一己之訓練內容相合參。其中高明,雖不可測。不過,似已違離傳統武術之真實。
另一則是故神其說,秘不示人。非其人則不輕傳,本是優良的傳統。從前為了治安,現在為了傳承。然而,如果是謀求宏道護教以外的原因與目的,以武術為敲門磚的話,似不免又落入了:「武術、武術事業、武術從業人員」三者,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顛倒混亂的窩臼。不能破繭騰飛,敢問英雄何論?
同道林君冠澄先生,服務教界,樂育英才。課餘,雅好武術,涉歷廣泛。柔道、擒拿、合氣道等,無不擅場,實技實施。
其後精修太極拳,二十餘載。宗楊式,而採百家。不尚虛玄,破除偏見,博納百川,而斷之以理。先在當今現世紛紛擾擾之太極環境中,求得一方清淨心田,不受污染,以利修行。
而其苦參拳經拳論,直探先賢心法之著手途徑,正符合古人讀經,先讀白文──經句本身,不及注疏──的不二法門。
於是由解悟而實踐,由實踐而糾偏,由糾偏而得證──歷年來之辛苦困頓,豁然通澈。可以以今日之身手,解昔賢之經論,如水入水,與古暗合,斯固由其聰明穎悟之資質,實亦賴於胼手胝足之苦辛。
林冠澄老師為將一己辛苦參研之寶貴心得,和盤托出。乃發大願心,自教育界提前退休,俾使靜心寫作,完成首部作品。使凡我太極拳同好諸君子,乃至於武林各門各派,有志深求之俊才,均得分享而同參之。
有緣拜讀了冠澄道兄的力著《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佩服他隻眼獨具,心得別出詮釋、見解、與論辯。更感動於他繪圖立說,不厭求詳的努力。不但是「鴛鴦繡出從君看」而且還「『肯』把金針度與人」其不求一己勝人的胸襟,提升武術全體的志節,相信,不僅來自於學習武術的正確觀念,一定還是他從事教育工作,誨人不倦,為國育才的一貫修養吧!
2002年夏 徐紀拜序 止戈武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