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聲韻學的知識不但是我們通讀古書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賞析文學作品的重要工具,更是所有治文史的學者們應該具備的重要法門。所以自古以來,把聲韻學的知識稱之為「小學」,所謂「小學」,是「基礎學科」的意思,正強調了這門知識的重要性。各大學的中文系也都把聲韻學訂為必修科目,進行兩個學期的教學,使中文系的同學都能具備這種基本知識。這些年來,由教育部部編的大學用書,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書局出版的《聲韻學》一書,逐漸成為各大學的主要教材或主要參考書,然而,這部教科書的初版在1991年,距離今天已經二十餘年了,這段期間,聲韻學的研究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更新,亟須做較大規模的修訂。聲韻學是一門講求客觀的科學,更需要不斷地隨著該項領域研究的進展同步更新,以適時的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樣才能使得在教學上,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新的訊息,而不是在舊資料中打轉。本書的另外一個目標是在表現方式上,求更加的通俗化,讓過去一向被視為絕學的聲韻學,讓每一個人都能看懂學好,也就是盡可能的做到深入淺出,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運用了較多的圖表方式來呈現。本書的修訂,還考慮了份量的問題,1991年的版本,共有709頁,超過了大學部學生一年的學習量,所以教學上必須分為初階和進階兩個部份分開處理,初階是大學部同學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進階是未來繼續做深入研究需要鑽研的部分。目前的修訂版本,把份量縮減為20萬字以內,這樣更能夠切合大學聲韻學課程一年之所需,也能夠減少學生購書的經濟負擔。
本書作者,在聲韻學的教學崗位上,轉眼已超過四十年,這部新的聲韻學教材,同時也反映了這四十年來的教學心得,充分考慮了教學效果、學生的基本需求、通俗性、趣味性,希望透過這部教材,能夠對大學聲韻學的教學提供更大的助益,使同學們不再把學習聲韻學視為畏途,甚至能夠從當中發現聲韻學的實用性,能夠在學理的基礎上對古典詩歌的賞析、華語教學的應用發揮一些作用,這是筆者最大的企望。
?
民國10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