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台灣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68177
查爾斯•蒙哥馬利
鄭煥昇
時報出版
2016年11月22日
173.00 元
HK$ 138.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368177
叢書系列:
EARTH
規格:平裝 / 448頁 / 25k正
EARTH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同
類
書
推
薦
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都市規劃科學入門:複雜學的觀點
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
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留在原地,還是繼續往前走?:一位年輕建築師的覺醒之旅
美麗的建築有人的聚集
聚落的100則教誨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新版】
幸福建築
內
容
簡
介
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上天堂,
不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住牢房!
目
錄
推薦序??? 打造快樂城市由你我做起?? / 李永展
第一章?? 快樂的市長
第二章?? 追求幸福,是都市存在的初衷
第三章?? (崩壞的)社會現場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
第五章?? 誤會大了
第六章?? 過來一點嘛
第七章?? 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第八章?? 汽車之城(上):移動篇
第九章?? 汽車之城(下):自由
第十章?? 城市為誰而生?──在城市中實踐平等
第十一章?? 環環相扣,與乾淨地球共存共榮
第十二章?? 讓蔓延區改頭換面,不再空白一片
第十三章?? 拯救城市,就是拯救自己
結語?? 開始,就趁現在
致謝
?
序
推薦序
打造快樂城市由你我做起/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任理事長)
你想知道每個人平均的步幅是多少公尺?你想知道紐約市民每人平均花在上班來回的時間有多久?倫敦市民呢?東京市民呢?你想知道全美國油錢花費最高的城市是那個城市(不是大部分讀者以為的紐約)?全球第一個倡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是那個城市?全球第一個把公共自行車納入正式運輸體系的是那個城市?全美國人均餐廳數前三名是那三個城市?
另外,你想知道地板族、社交貧血、溫哥華主義、眾人撤守的空間、N街共同住宅、異方差、綠浪、巴黎海灘、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廢渣地景、市�住民、龐氏騙局、麥克屋、城市修復、蔓延修繕、孤獨的地理等看似陌生卻很重要的觀念嗎?
而空間專業的理論概念,例如緊湊城市、離散城市、混合使用、都會填充、包容性分區管制、都市成長邊界;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概念,例如注意力、歸屬感、心理地圖、地點效應、反社交空間、過載理論;綠色都市主義的理論概念,例如人均碳足跡、BedZED、吾納夫「分享空間」運動、享樂的永續性、溫哥華「村子」的「汙水廢熱回收系統」等內容是什麼?
然後,你知不知道,走路、散步,效果就跟吃藥一樣,而且還是踏出幾步就開始作用的特效藥嗎?你知不知道車輛的引擎幾乎可確定是每人每英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第一名嗎?你知不知道紐約市的街道面積超過紐約市土地的四分之一嗎?
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驚悚數據:二○一一年一個四口之家平均的交通支出超過繳稅與看病的總和;汽車造成的汙染會轉化為額外數百億美元的醫療費用;車禍的生命財產損失累計高達一年一千八百億美元;全美花在用車把小孩載到學校的預算,一學年高達約六千億台幣,相當於每位學生約兩萬四千五百台幣;兩三層樓的低矮混用建物每英畝的稅收是大賣場開發案的十倍;以每百萬美元的營收而言,舊金山在地企業創造出幾乎是全國連鎖店兩倍的工作機會;到二○三○年,亞特蘭大都會區每五位居民就有一位會超過六十歲;全美平均每台車輛能分到八個停車位;要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洲跟北美加起來還比不過一個中國。
此外,空間專業領域經常探討的案例在書中也有不少著墨,例如韓國首爾清溪川透過李明博市長及眾人的努力,形成一條有草原、蘆葦、別有洞天的私房景點;紐約市高線公園原本是退役的高架鐵軌,近年來被打造成曼哈頓西城的線形公園;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在校園內的新餐廳,創造出一個綠色的坡面;三十三幢「普魯伊特-伊戈」公寓最後被炸掉;哥本哈根的北橋公園是測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激進實驗。
還有更多批判性及反思性的數據,可提供台灣城市相當好的借鏡,例如:
「倫敦中心區的綠地如果平均去除,每個人可以分到二十七平方公尺,幾乎比溫哥華還多三分之一」──台灣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到五平方公尺,不只缺大型公園,也缺小型綠地,「美國城市很多既公又私、不公不私的開放空間(也就是容積獎勵廣場)可以說對人並不友善到簡直是想拒人於千里之外」──台灣也一樣。
「快捷巴士站除設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座位區,還在入口處加裝了顯眼的螢幕,上面清楚地顯示著下班車跟下下班車還有多久會到」──台灣愈來愈多城市也有這種設置,的確可減緩乘客等車的焦慮感。
「民間的軟體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幾十種手機app供人查詢即時的系統資訊」──台灣許多城市也有不少類似的app供人查詢。
「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過得像巴黎人,那我們可能要三個地球才夠供應人類需要的能源、物料與垃圾場,而巴黎人的足跡大小還只是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可見美國人的足跡會更大」──台灣的生態足跡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
「溫哥華市府正在評估市區停車塔可以如何變更利用。其中一座立體停車場的頂層將重新規劃成都市農場」──台灣各地正在大力推動田園城市。
「巴黎的Velib’使用者間已經出現了一種默契是會在還車的時候把座椅轉成橫的,意思是這台車壞了別借,硬騎會出問題」──台灣有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城市也是如此!
「都把社區的公園給圍起來,好讓社會底層的民眾不得其門而入」──台灣也有類似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
「另外一部分的問題是紐約市著名的高線公園就像引線一樣引爆了沿線的都市更新,結果公園走路五分鐘內的房價在二○○九年(公園開幕)的前後八年內翻漲超過一倍」──這種高房價及「仕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在台灣也愈來愈明顯。
「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富郡」)通過了單行法規定郡內每個新設的村鎮市,都必須提供百分之十五的住處給中低收入者,如此在郡內就業的民眾便能真正在當地生活」──台灣社會住宅�公共住宅的本意正是如此。
這麼多的新知及經驗都可在本書獲得!簡單來說,《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是一本既通俗又專業的科普書。作者查爾斯•蒙哥馬利於前年出版《打造快樂城市》,今年我讀完原文書後,正巧時報出版社找我幫忙寫序,我一口答應。主要原因是本書作者真的對「快樂城市」的內容做了很多功課,而且書寫方式深入淺出,不只讓本書成為一般民眾想知道如何打造快樂城市的入門書,也可提供建築、都計、景觀等空間專業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的參考。
很巧的是,書中談到的不少人事物都是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環境規劃博士時修過課或讀過文獻的真實體驗。例如,書中提到史蒂芬與瑞秋•卡普蘭夫婦的「注意力」,他們夫妻倆上課時經常提到人腦容量其實相當有限,在短時間內通常只能容納5 ± 2種資訊,也就是3 - 7種資訊;換句話說,對專業者而言,他們可以記住7點以上的資訊,但對初學者而言,能記住3點便很厲害了。所以我修了他們夫妻的三堂課都沒有任何考試,只要求在期初、期中、期末時各交一張A4單面的小論文,小論文必須以5 ± 2的觀點說明想表達的內容,其實這種小論文遠比一般考試或碩博士論文還難,不過倒是能反思真實世界經常須在短時間內精準且精簡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挑戰。
作者在書中提到「注意力」,讓我回想到在課堂上與史蒂芬•卡普蘭討論到主動的與被動的注意力是可以互用的,例如,如果在球場上只是放空地在場外觀賞,那大部分使用的是被動的注意力(也就是純欣賞球賽),但如果你特別關注某個球員的表現,目光隨時釘著那個球員,那你便是在應用主動的注意力來觀察他�她的一舉一動。
書中提到的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倡議者雷昂•克利爾(Leon Krier),更是我剛到密西根大學時,建築規劃學院在Rackham Graduate School舉辦大師專題講座時,在爆滿的演講廳聆聽大師級的克利爾詮釋他主張的新都市主義。攻讀博士時我同時也唸了建築系的都市設計碩士班,在都市設計理論課程上不只閱讀了他的教科書,都市設計實務操作時,剛好利用本書第十二章提到的臨海觀光市鎮西塞德(Seaside)作為基地,在西塞德東北方進行新都市主義的都市設計演練,這堂課的參考書剛好也是作者提到的杜瓦尼•普拉特-載柏克(DPZ)事務所的「智慧法條」都市設計準則,也深深體會到杜瓦尼要打破傳統分區管制僵硬手法的用心。
西塞德是1998年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拍攝地,除了都市設計實務的基地剛好坐落於此,我回台任教後,曾經利用到佛州奧蘭多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後,專程開車前往參訪,感受更是真實。西塞德試圖打破美國傳統郊區化的都市蔓延窘困,但由於地處郊區,即便社區內的設計採用傳統的步行街區手法,但居民大部分仍以退休族為主,缺乏社會不同年齡層的多元互動,因此不是解決都市蔓延的最佳方案,不過,誠如作者指出的,西塞德的最重要貢獻是在挑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僵硬法條及不具人性尺度的都市設計準則。
作者也引用了數個知名大師的著作來支持他的論點,包括已故的都市主義者珍•傑可布斯(Jane Jacobs)指出,一九六○年代格林威治村街道之所以友善而安全,是因為這些街坊為眾人共享,她也寫到在擁擠的人行道上,行人會邊進行眼神接觸邊繞著找出自己的路,就像在跳芭蕾舞,這些特質就是作者引用克里斯多弗•亞歷山大在《建築的永恆之道》所指出的「不知名的特質」。
作者一再提醒我們,城市的設計是一個途徑,特定的生活方式才是目的;城市可以反映出所有人心中那個最好的自己;城市可以是我們希望它是的任何東西。作者從希臘雅典談到羅馬,利用西方城市發展史中的兩種公共廣場作為鮮明的對比;雅典的「阿哥拉」(廣場)之於羅馬的「議事廣場」(forum),作者認為,「如果說雅典的哲學家曾經宣揚過城邦生活的精神層面與價值,那羅馬人則是慢慢唾棄了城市的生活」!
作者接著犀利批判現代城市過度注重汽車運輸及其衍生的城市漫延惡化現象──「郊區蔓延」作為北美(以及許多國家)最具代表性的都會發展樣貌,其濫觴多少可回溯到法蘭克•洛伊德•萊特視如己出,同時也在美國人心田上生出根來的獨立與自由觀念;如果說擁擠的市區是都市重劃、立法與遊說出來的結果,那都市蔓延的區域也絲毫不遑多讓。都市蔓延不是自然的發展,而是人為的設計;它不只危害到地球的健康,也不利於我們下一代的幸福。
至於郊區蔓延所造成的「非城市」(non-city)雛型長得什麼模樣,其實就是睡城(exurbs)、超大型商城(megamall)、邊緣城市及離散城市(dispersed city);這些都是邊緣化的?房市鎮(bed town),因此,作者一再提醒我們,離散的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正全面性、系統性地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知到城市不該只被當成是創造財富的引擎,城市還得是增進眾人福祉的人造體系;城市也要建立起面對經濟與環境衝擊的韌性。還好愈來愈多城市開始瞭解到提升生活品質跟減少環境足跡是兩個互補而非互斥的目標,而幾乎所有連結到快樂都市主義的政策手段,都會同時影響到所屬城市的環境足跡,乃至於同樣不容耽擱的經濟與財政健康問題。
誠如作者說的,土地利用、能源、碳排放與任何一件事情的代價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而人類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的孿生危機,首當其衝的就是都市。因此,永續城市必須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必須鼓勵人選擇有效率的移動,必須滿足人對於感官享受的要求,必須讓人衷心感到喜悅而不損及環境分毫。
最後,作者在「結語」引用了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名言:「有權在城市生活,不只代表人有權利用都市的資源:住在城市代表我們有權經由改變城市來改變自己」。城市必須先尊重人,才能期待公民禮尚往來;城市要有能力給每個人一點東西,其建立就一定要所有人一起參與;對城市有一分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利,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
易言之,只有透過改變你我所在的城市,讓它成為快樂的城市,我們才能因此獲得心靈及視野的解脫,從而建構一個嶄新而快活的自己。也惟有此,我們才能成為昂希•列斐伏爾所說的「市�住民」以及馬克•雷克曼所說的「村民」,然後從這些基礎逐步擴大到社區�社群:最後成為建構公民社會的先鋒。《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正是一本引領我們朝此方向邁進的書,值得大力推薦。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