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

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17412
Jay McTighe
侯秋玲,吳敏而
心理
2016年10月01日
67.00  元
HK$ 63.65  






ISBN:9789861917412
  • 叢書系列:課程、學習與教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課程、學習與教學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十二年國教 > 課程/教學法

















      什麼是「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和其他種類的問題有何不同?為何如此重要?為什麼在課程與教學中,應該設計和運用核心問題?

      

      在組織課程內容形成教學單元時,核心問題能幫助教師鎖定重要標準,進而讓學生的學習歷程集中焦點同時深思探究。在課堂上,核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討論,並促進對學科內容更深入的理解。

      

      本書從《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出發,作者提供實用的指引和眾多的例子,完整解釋核心問題之重要性和七項特徵,區別主題式及總括式問題,示範如何設計有效的核心問題並應用「回應策略」鼓勵學生參與,開啟以探究為基礎的教與學。





    Chapter 1 什麼是核心問題?

    Chapter 2 為什麼使用核心問題?

    Chapter 3 如何設計核心問題?

    Chapter 4 如何運用核心問題?

    Chapter 5 如何處理教學實施的挑戰和特殊案例?

    Chapter 6 如何在教室裡建立探究文化?

    Chapter 7 如何在課堂之外運用核心問題?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Appendix 附錄:附註之參考書目









      2014 年春天,我們和一群小學教師開始這本書的讀書會,一邊閱讀、口譯,一邊對比、討論自己的經驗和想法,讀著談著,深感這本書為我們開啟了更新理解「課程與教學」之門,讓我們受益良多,於是向心理出版社「毛遂自薦」翻譯這本書,沒想到竟然成真。



       更新理解之一,是 Essential Questions(EQ)的意義。基本上,《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是一本頗為厚重、概念密集的書,為了幫助讀者吸收和練習其中的 backward design、big ideas和 EQ,作者們陸續撰寫實用手冊和更詳細的說明,本書即是他們最新出版的作品,聚焦在 EQ,它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在讀書會過程中,由於沒有找到對等原文意義的中文,我們一直未翻譯這個名詞,之前譯者譯為「主要問題」,但新書增加了不少訊息,例如:它是開放性問題,是學科領域裡很重要、可遷移應用的想法,能刺激思考和挑戰心智,需要高層次思考,要求支持證據和正當理由,會引燃更進一步的探究,並且隨著學習發展的時間重複出現??這些特質讓我們覺得「主要問題」的意思好像缺了點什麼。



      我們查閱 essential、essence 以及這兩個英文單字相似詞的中文翻譯,諮詢各領域專家:哲學家用「本質問題」;科學家用「必要問題」;大陸譯者用「基本問題」;資深教師建議用「核心(概念)問題」。我們套用各種譯法到譯文當中,尋找最合適的語彙,在「本質問題」和「核心問題」之間猶豫著。最後,我們從原書序言的「marrow」(骨髓�精髓)獲得靈感:骨髓是血液的工廠,血液從骨骼核心深處生成,流動循環全身,是生命的泉源。從學科精髓發展出來的「核心問題」,帶動學習者不斷循環探索研究各個領域,成為學習的泉源。尋思這個語詞的意義,讓我們以全書的脈絡更深入去理解《核心問題》這本書。



      更新理解之二,是臺灣和美國對「課程」之理解差異,以及核心問題對於課程設計的重要性。特別是第三章說明如何拆解美國課綱標準陳述句的動詞和名詞,轉化為教學應用的核心問題,我們發現從臺灣課程的書寫架構,較不容易找出核心問題。原來臺灣的領域綱要主要目的在告訴老師「教什麼內容」,所列項目是領域內容的分類,因此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引導學生回答內容。例如:文體是領域內容的分類,所以語文領綱列出老師要教的文體,老師使用 5W1H(六何法)的問題,引出文章摘要來教課文內容和寫作。



      相對之下,美國的語文課程標準告訴老師:語文的目的在幫助人類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了解別人的想法,所以老師提出的核心問題可能是:怎樣把話說得更清楚�誇張�幽默?明喻和隱喻的作用哪裡不同?作者為什麼不用隱喻?這個例子說明美國的領域課程架構,告訴老師該學科的研究者在尋求什麼重要知識?用哪些方法來探討那些知識?所以老師可以直接從課綱標準了解到學科的精髓,讓學生和老師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共同追蹤、探索核心問題。



      這樣的理解告訴我們:臺灣的老師要發展、設計出核心問題,需要更多的嘗試、努力和反思。但奇怪的是,聽說有些增能課程,講師認為教師只要參加半天的研習,就能夠直接執行 UbD,而原作者是窮畢生之力在持續研究發展核心問題。落差何以那麼大?其中一個解釋是前述的領域課程架構理念之不同,教師把 UbD 使用在單一節課或一個教學活動,並未考慮長期的課程鋪陳。



      另一個解釋是:我們被答案框住了。本書第五章暴露了臺灣教育的盲點——我們仍然被正確答案、統一內容、統一命題、績效表現、分數和評比領導教學的文化籠罩著。學生誤以為他曉得問題的答案之後,接著只要把答案記下來,就可以停止思考和探索這個問題了。其實國際評比和標準化測驗(如 PISA、TASA)是國家替教育把脈的工具,不是引導學生思考核心問題的考題。核心問題出自領域的本質,答案永遠有發展的空間,思考核心問題的方向依資訊的累積和文化的轉移持續演變,所以每一個探究的循環會帶出新的思考層次和問題來了解核心問題。既然層次的問題不斷的循環,課程必然是螺旋性的,學習亦必須以探究為基礎。



      更新理解之三,是探究教學的真實樣貌。有幾位讀書會成員覺得自己經常採用探究模式的教學,但本書澄清了不少探究教學的毛病,在討論了第六章後,我們有驚人的領悟:很可能,我們沒有人真正在進行探究教學!



      也許我們的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很會提問、很會探索,但踏進小學的門,老師彷彿對他們說:「請你暫停探索和提問,先熟記教科書所提供的答案。」而這一停,就是十二年,好比要求活蹦亂跳的七歲孩子說:「你暫時不要走路,先坐十二年的輪椅。」高中畢業時,學生無法走路,亦即失去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了。



      在這樣的制度中,老師也會失去改變的能力。不少老師有如困在籠中的鳥,日久失去了主動覓食的能力,就算有機會到外面世界試飛,享受自由,卻因缺乏安全感,又自動飛回籠子裡生活。假如教育制度把教師綁在籠子裡,雖然偶爾想放他們出來,用學位、比賽、獎金鼓勵他們做行動研究、上進修課程,讓他們看到學生的進步及成長,產生繼續進行探究教學的動機,可是,回到學校,又成為標準答案和考試績效的籠中之鳥,不容易張開翅膀發揮本能。



      McTighe 和 Wiggins 告訴我們改變教學時有許許多多的陷阱,也提供了拯救我們的妙方。他們用輕鬆且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核心問題,讀起來很有道理,可是使用上卻是一大挑戰。希望本書的中文翻譯能夠引起臺灣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討論,讓核心問題成為帶動下一代課程與教學革新之泉源。


    吳敏而 侯秋玲 謹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