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母是引導孩子成長的守護者
常有家長跟我商量孩子的事,像是:
「我家孩子跟得上學校與補習班的功課嗎?」
「孩子在家總是很散漫,真讓人擔心。」
「是因為正值叛逆期嗎?我完全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我想各位讀者一定有人也有類似的煩惱吧?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父母正陷入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中——為了孩子操心勞神、做牛做馬,孩子卻完全不當一回事。
說來慚愧,我也是當了爸爸之後,才明白為人父母有多辛苦、多偉大。父母親的「親」,可拆成「立」、「木」、「見」三個字,現在我才知道這樣寫是有道理的,因為,父母隨時都站在樹上(高處)守護孩子。
我在補習班當了二十多年老師,教過近一萬名學生,接觸過近一萬組家長。這二十年來,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遷,親子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說得誇張一點,以前的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對孩子頤指氣使,現在則和孩子平起平坐,當孩子最好的聽眾;以前的親子,是單方面教導的「師徒」關係,現在則是互相學習的「朋友」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已經不能用以前父母對我們的那一套來教導孩子。
除此之外,我們還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尤其因教育沒有絕對法則,所以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育兒資訊」。這些資訊來自報章雜誌、電視、網路,其中也不乏完全相反的意見,有人認為鐵的紀律已經過時,應該施以愛的教育,用稱讚代替責罵;有人認為應該適時斥責孩子,否則會把孩子寵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但過多的資訊有時只會徒增家長的煩惱,讓人左右為難,不知該聽誰的意見。
這二十年來,我每天和許多國小、國中與高中的孩子相處,發現有件事二十年如一日,那就是「童心」。雖然現在有很多孩子不喜歡出門,也鮮少開口說話,不是把自己關在家裡打電動,就是一天到晚用手機跟朋友傳簡訊聊天,和以前孩子的休閒活動截然不同。但事實上,他們只是順應時代,因應社會變遷而改變行為模式,而非失去孩子的本質。
所謂的「童心」是指:
自我中心,恣意享樂。
家長會有文章開頭的那些煩惱,其實都是出自於「胡思亂想」。什麼樣的胡思亂想呢?「會不會只有我家的小孩這麼散漫」、「會不會只有我家的小孩這麼叛逆」、「別人家的小孩是不是乖巧又用功?」其實,一百個孩子中,有九十九個都脫離不了「童心」,所以不用擔心,每一家孩子的狀況都差不多。
自我中心會讓人變得孤僻,不努力就不能過好生活——這些道理大人都知道,但小孩子不懂。正確來說,就是因為不懂,他們才是小孩子。所以,我們大人才必須矯正(教導)他們的觀念。所謂的「教小孩」,意思是「教出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業成績、考試結果只是過程,而非終點。
因此,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讓孩子名列前茅、金榜題名。而是要教你——把孩子教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書由多位補習班老師寫成,這些老師每年都和各式各樣的學生、家庭接觸,經驗相當豐富。希望看完這本書,能讓你重新思考教育孩子的方式,為你的育兒之路點亮一盞明燈。
佐鳴升學補習班 山田敦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