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凝視生命:奇士勞斯基《十誡》的神學美學

凝視生命:奇士勞斯基《十誡》的神學美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85237
曾慶豹
校園書房
2016年10月01日
120.00  元
HK$ 114  






ISBN:9789861985237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人生是一則則的故事,

    要學習聽故事,也要學習講故事,

    這樣的人生才有詩意,也才有思想。





      知名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逝世轉眼已二十週年。其最著名的「三色」電影《藍》、《白》、《紅》,奠定了他在影壇的不朽地位,更是他留給世人的天鵝之歌,道盡了向現代西方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所發出的根本提問。其實,早在「三色」電影之前的《十誡》影集系列,已經蘊含了其豐富深邃的核心思想。若不理解《十誡》,就無法明白奇士勞斯基透過電影藝術,展露出他對生命的凝視入微,以及對「十誡」精神的深切關注。

      《十誡》雖以聖經「十誡」作為藍本,奇士勞斯基卻不把它視之為教條來理解,反倒設定貼近日常的敘事情境來重述古老誡命,精準地呈現出誡命的本質──「愛」。本書作者即是帶著這樣的理解,對《十誡》進行神學詮釋,向心中唯一鍾愛的神學美學家致敬與致謝,不僅帶我們聆聽故事中真實生活的人們及其面臨的掙扎與眼淚,更凝視他們如何在偶遇與命運的辯證之下,進行艱難的倫理抉擇,從而理解往往我們視而不見的聖經「十誡」,如何與自身的生命故事緊密交織,甚至生死攸關。


    【輯一】偶遇 001
    《十誡》隨筆
    1.與K偶遇 002
    2.臨界點 007
    3.悼念一位古典大師「范‧登‧布登麥亞」 009
    4.偶遇 016
    5.在波蘭,追憶K鏡頭下的…… 020

    《十誡》札記
    1.缺席的臨在 040
    2.傾聽的敘事 044
    3.事件的交會 049
    4.生活的難題 053
    5.凝視的力量 059
    6.孩子的視角 064
    7.奴役與自由 074
    8.生命的邀請 082
    9.無盡的頌讚 091

    【輯二】目光 098
    《十誡》之一:眼淚 101
    《十誡》之二:決定 117
    《十誡》之三:我家在哪裡? 133
    《十誡》之四:祕密 145
    《十誡》之五:殺人真的不被許可? 159
    《十誡》之六:易碎的絕對 173
    《十誡》之七:什麼是屬於我的? 189
    《十誡》之八:誠實可能是一種藉口 203
    《十誡》之九:失去的與擁有的 217
    《十誡》之十:專注於己的欲望 231

    關於《藍》、《白》、《紅》:價值的另一面 245
    奇士勞斯基逝世十周年紀念文:你還好嗎?奇士勞斯基先生 265

    附註 281
    附錄一:奇士勞斯基作品集年表 284
    附錄二:參考著作及引述文獻來源 287





    《十誡》隨筆

      

    1 序幕


      

      我是於一九九○年底,台北金馬獎外語片展期間,走到西門町的電影院看了《愛情影片》。當時不知道導演是誰、會有什麼內容,只因為這個標題,和一位女孩一同欣賞。當然,正如預想的那樣,沒有對此部影片留下任何的印象和感受。但是多年以後,經友人劉小楓的提醒,購得了五片年代發行的VHS錄影帶版的《十誡》,對K就像著了迷似的,從此認定,這是一系列可以供我在神學和信仰的問題進行反思的故事,一則則的故事,全是對「十誡」古老教條的翻新和詮釋。我前後一共買了六套,介紹給家鄉的朋友,並建議他們在教會團契小組中欣賞和討論。

      

      一九九六年,台北金馬獎外語片展為悼念K逝世,特別放映了他在《十誡》之前的多部影片,儘管我知道他後期的「三色」電影,比較受到國際注目,卻沒有因此催逼我去觀賞,我鐘愛的還是他的《十誡》。一九九七年,年代公司特別出版了影音光碟版的《十誡》,那個外殼是極為精美的木盒,述說著這十部影集的價值和經典地位,算是對大師逝世的悼念。

      

      為了記念K,我於一九九七年中原大學的通識課程「人生哲學」設計內容時,就全以《十誡》為觀賞和討論的內容。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介紹並播放他的作品。爾後逐年,我再精進課程的內容,加了他於一九九五年接受丹麥電視台專訪的紀錄片《I’mSo-So》,以及《影迷》和《機遇之歌》,再加上《藍》、《白》、《紅》「三色」電影,構成了一堂完整的課程。這是我對所熱愛的思想家作出的一點回饋。

      

      每次播放《十誡》,片頭開始那幾段鋼琴鍵發出的聲音,就觸動了靈魂深處的不安,目光準備轉向於接下來K所要講述的故事,也準備迎接在華沙市那一棟再普通不過的大樓中,哪一戶人家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對同學說:「人生就是一則則的故事,要學習聽故事,也要學習講故事,這樣的人生才有詩意,也才有思想。」人生一切的內容全取決於如何講述生活的遭遇,並從中看到自己的位置和處境。

      

      「人生哲學」這門課開了很多年,我陪同學一起看,並一同討論問題,也請他們以「三色」電影中的一個主題,作為期末報告。二○○六年,為趕上K逝世十週年紀念,我在《當代》雜誌寫了一篇介紹他的文章,之後向課堂的同學宣布,從此不再開授這門課,因為打算寫關於K一系列作品的文章,直到完成出版的計畫,才會再重啟此課程。多年以後,我曾收到上過課的同學的電郵,向我提及他上過此課,並留下了難以抹滅的感動和印象。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啊,是我對K能做的最卑微的事,也是K認為他拍攝這些影片最值得之處。

      

      二○一一年,我所構思討論K的系列文章,終於開始在《校園》雙月刊的專欄刊出,專欄名稱作「目光」。此專欄是應朱姐(惠慈)的催逼而不得不提筆的(也特此感念她),前後歷經四年,共寫了十一篇。前十篇針對《十誡》中的每一集各寫一篇,最後一篇是綜合性地討論「三色」電影,或說是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文章收錄在本書後半部。另外,我又多寫了一些和《十誡》有關的隨筆和札記,一併收錄於本書前半部。二○一六年,我終於趕上記念K逝世廿週年,於今年在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這一本書,向這一位我唯一鍾愛的「神學美學家」致意並表示悼念,算是完成了一樁承諾已久的心願,藉此也感念已離世的朱姐,這裡的文字有著她的身影。

      

    《十誡》札記

      

    1 缺席的臨在


      

      奇士勞斯基說到:「人們總是問:我們是如何下決定的。很明顯,這是一個可怕的問題!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我幾乎不知道,同樣他也不知道。可能空氣中有種可見物吧。我們生活在困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情都是異常混亂。再也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還在繼續生活。我們認為也許我們值得回到那種指導人們生活的最簡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中去。」

      

      奇士勞斯基自稱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然而,當他觸及倫理的問題的時候,又是如此地敏感,以至於他不得不承認這世界存在著神祕的事物,這些事物都深深地觸動著我們的靈魂,使我們不得不對這神祕事物表達一些反應,或採取某些態度。

      

      在《十誡》之一的開場畫面裡,有一位神祕人士在這時就出現,也就是在科學家的兒子淹死的小湖邊,他在火堆旁烘手。實際上,他對著鏡頭只有幾秒鐘,但表情卻神祕得可怕,摻雜著不祥和失望(長長的笛聲吹起,顫抖、不安,加深了神祕性,聽起來亦宛如哭訴)。事實上,他是最後階段才被寫入劇本的。除了兩部影片外,這位「沉默的見證人」也在《十誡》影集的其他片中出現,這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他可能代表誰:是命運的天使、上帝,還是奇士勞斯基自己?這位人士在《十誡》影集中經常出現,只有兩集缺席,但由於他曾在別集中出現,他的缺席並非真正的缺席,人們反而會問,他怎麼沒有在這一集出現呢?

      

      《十誡》影集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時刻:預兆、明鏡似的情景,重複的姿勢,情節的轉折,它們不斷地轉換著人們的期望和同情,要求承認命運在生活中玩弄的把戲,但奇士勞斯基避免為人物的困境和平庸說教。作為一個不帶偏見的觀察者,人們指責他過去的影片比較平淡,他曾經承認他的所有電影就像是在室內製作的。在《十誡》裡,他對所有的人保持同情,他認為自己的立場是站在人道主義者這一邊的。

      

      《十誡》之一的小男孩問他的姑姑:「上帝是誰?」姑姑抱著男孩問他感覺到什麼,他說:「愛」。她回答道:「對極了,這就是上帝所在之處。」另一個例子是在《十誡》之八裡,那位倫理學教授被問到:「是誰,到底是誰判定人類的行動?」她回答:「他,是他,他就在我們當中,我不去教堂,從不使用『上帝』這個詞。但你們可以不使用這個詞而有信仰地生活。」

      

      「十誡」源於聖經,奇士勞斯基以敘事而非教條的方式來談論它,透過了現代人的倫理困境重新思考上帝的問題。儘管上帝經由教會從社會生活中退去,但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再關心上帝的問題,《十誡》之一就直指問題的核心,質疑現代社會對上帝的拒絕是否真的成功;或者,正因為我們永不可能不面對死亡和愛,上帝就隱身於死亡和愛之中。宗教難免落入教條之中,我們生活的科技已取代了宗教過往那般的影響力,但是,由於死亡和愛的問題依然牢不可破的神祕或無法解釋,也就始終為上帝預留著一席位子,逼使人不得不面向上帝,雖然更多是帶著控訴和懷疑的。

      

      經由控訴和懷疑,《十誡》不斷地將我們引向倫理上的進退維谷之中,揭示了我們不願面對或不想知道的事實,因為這些事實總是困擾著我們。它們除了令我們感到無能為力,更進一步地,要我們向所有的弱者予以更多同情的了解。

      

      上帝的缺席是一種臨在的方式,上帝以弱者的姿態與人相遇,正如《十誡》之一最為經典的一個晝面(日本發行的《十誡》DVD,就採用了此一畫面作為影集的封面):聖像畫中的聖母也留下了眼淚,她並非同情故事中這一位喪子的父親,她反倒想要表達的是:「我和你一樣,我的兒子在我眼前失去,我眼睜睜地看著,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就在我眼前死去,這是我要告訴你的故事。」 




    其 他 著 作
    1. 歷史記憶的倫理:從轉型正義到超克過去
    2.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
    3. 長征(精裝):米星如基督教文學選
    4. 基督徒與革命:劉靜庵獄中書簡及其他
    5. 紅星與十字架:中國共產黨的基督徒友人
    6. 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
    7. 什麼是漢語神學?(修訂版)
    8. 盲者的視域:解構之於神學
    9. 什麼是漢語神學?
    10.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吳雷川著作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