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閱讀地圖:人類為書癡狂的歷史【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閱讀地圖:人類為書癡狂的歷史【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0643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吳昌杰
台灣商務
2016年12月01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570530643
  • 叢書系列:alinea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alinea


  • 社會科學 > 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

    俾以稍得瞭解自我與所處。

    我們閱讀以求理解或啟迪。

    我們不得不閱讀。」──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導讀

    序言

    ?

    第一章 最後一頁

    第二章 閱讀黑影

    第三章 沉默的讀者

    第四章 記憶之書

    第五章 學習閱讀

    第六章 遺漏的首頁

    第七章 圖像閱讀

    第八章 聆聽朗讀

    第九章 書的外形

    第十章 私人閱讀

    第十一章 閱讀的隱喻

    第十二章 開始

    第十三章 宇宙的制定者

    第十四章 閱讀未來

    第十五章 象徵性讀者

    第十六章 在牆與牆之間閱讀

    第十七章 偷書

    第十八章 作家即讀者

    第十九章 譯者即讀者

    第二十章 禁止閱讀

    第二十一章 書呆子

    第二十二章 補頁

    ?

    附錄 譯名對照表





    編者的話



    享受「為自己而讀」的盛宴

    ?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美好資產。

    ?

      閱讀能力始自文字。人發明了文字,取得了跨越時空保留經驗與感受的神奇突破。今日此地遭遇的事、觸發的情感、說出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就能去到彼處、去到未來,對不在場、不可能在場的人複製重現。

    ?

      不過,文字不是完美的記錄工具。得要先學會文字蘊含的意義、指涉的事物、組構的法則,才能將經驗與感受轉寫為文字。更重要的,從文字中接收跨越時空的經驗與感受時,不只要懂得文字,還要動用自己曾有過的經驗與感受,才能讓文字記錄變得鮮活有效。

    ?

      換句話說,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而在讀者主動主觀解讀文字的過程。同樣的文字,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一樣的收穫。幾乎毫無例外,自身內在經驗與感受愈是豐沛,在閱讀上愈是有準備的讀者,就會在文字中得到愈多愈美的體會。

    ?

      因而,從一個方向看,有閱讀習慣、有閱讀能力的人,很容易將由文字中得來的閱讀能力,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可以用閱讀一本書的態度閱讀一幅畫、一首音樂作品、一張照片、一個建築空間、甚至一個人。閱讀意味著我們不是被動地接收訊息與刺激而已,我們積極地動用自身的經驗、感受,與被閱讀的事物對照、互證,專注好奇地叩問被閱讀事物內在或外延的意義。

    ?

      閱讀一個人,我們就不只是看看他長什麼樣子,查查他的頭銜,我們將眼前所看到的人視為一組符碼,讓我們能夠循線追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他形成這樣一個人,社會的、心理的、偶然的、宿命的種種因素?這樣的人和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異同,透過探索他、了解他,我會因而對自己增加了怎樣的認識?

    ?

      換另一個方向看,會閱讀或不會閱讀,是不是願意經常動用閱讀的態度來對待周遭的世界,決定性地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閱讀、啟動閱讀模式過日子時,主動、積極、張開記憶與感官敏銳度的方式,人就會活得格外豐富濃稠,living intensively。

    ?

      為什麼我們願意讓自己渾渾噩噩單薄平板地過,而不豐富濃稠地過呢?為什麼不閱讀,為什麼不精進自己的閱讀能力呢?

    ?

      正因為閱讀不是與生俱來的,閱讀可以靠著練習來精進。精進閱讀時,首要的關鍵是開發思考、感覺與想像,堅持要將書或其他閱讀對象「讀進去」,意思是觸動自己、改變自己。

    ?

      在我們的社會上,很多人不喜歡閱讀,更多人不會閱讀。最大的問題在我們常常被教導「為別人而讀」,為父母讀、為老師讀、為分數讀、為畢業證書讀、為求職或升遷讀……卻鮮少「為自己而讀」。「為自己而讀」,是將閱讀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為自己而讀」,讀了之後得到的效果,不是去換來任何身外的東西,而是使得閱讀前和閱讀後的自己,變得不一樣。

    ?

      所以,精進閱讀的第一步,其實是認清楚閱讀有多重要,閱讀能對一個人發揮的作用有多大。接下來,則是找到一些可以克服閱讀障礙的方法,深化閱讀和生活和體驗之間的關係。然後,還可以進而從不同的傑出閱讀者身上,看到種種閱讀的可能性,引發讓我們心嚮往之的追求動機。

    ?

      《自己的國文課─略讀與精讀的祕訣》以大家熟悉的國文內容為領域,開展閱讀導覽。明確地將「略讀」與「精讀」區分出來,又敏感於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閱讀挑戰,這樣一本書對於培養、掌握中文基礎解讀、體會能力,有著特殊的作用。當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依靠中文來閱讀時,很明顯地,對中文愈嫻熟,閱讀中能得到的收穫,必定隨之而愈多愈厚。

    ?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則呈現了「一代奇讀者」的大師閱讀精華。波赫士不只讀得多又讀得精,還總能在許多大家都讀過的書中讀出不可思議的華麗奇幻感想。進而他將他的書,他對於書的體會,書中所展現的人間視野,綜合交織成一座知識迷宮,在那裡面,你一方面被波赫士的奇想折服,另一方面又驚異於支撐他奇想的龐大人類思考,以至於自願流連於迷宮中,享受地做一個永遠的讀者,再也不想出來了。

    ?

      《如何閱讀一本書》具體、分層地提出了閱讀方法的建議,循序漸進,引導我們進入閱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讀者和作者一樣重要,以什麼態度讀一本書決定了能從書中得到什麼。作者們對於閱讀經驗的同理認知,既深且近,而且充滿了說服的熱忱,雄辯滔滔地羅列了人與書的不同關係法則。

    ?

      《閱讀地圖─人類為書痴狂的歷史》以生動的方式訴說了幾千年的人類閱讀經歷,鑑古知今,讓我們領略了閱讀並非理所當然,走到能充分掌握閱讀能力、以閱讀容易且方便地豐富自己,還有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路上有很多挫折、障礙,很多不意的轉彎,當然也有各種或精巧或壯麗的奇景,以及眾多或睿智或瘋狂或愚迷的人。

    ?

      我們以籌備一場盛宴的心情聚集了這四本書,邀請所有願意給閱讀一個機會,讓閱讀提升豐富生活質地的朋友們一起來享受!



    序言

      

      每一本書的命運都難以預測,對作者來說尤其如此。一九九六年《閱讀地圖》第一次出版後,我很震驚地發現:世界各地的讀者即使身在和我截然不同的處境,卻有和我如出一轍的閱讀經歷,他們與我分享沉迷閱讀、獲得啟迪、遭到禁止的相同過程,以及書與世界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

      

      閱讀對我來說向來是某種按圖索驥的地圖製造過程(cartography),如同其他讀者,我對閱讀能為自己開拓世界的能耐深信不疑。我知道自己的書架上某個地方,某位不可能預知我存在的古人,可能早已經把我現在不斷推敲的問題撰寫成文,寫在某一面書頁上,凝視著我。讀者和書的關係可以消彌時間與空間,並如十六世紀的弗朗西斯科•戈維多所言,能讓讀者「與死者對話」。透過這些對話,我更理解自己,這些對話打造了我,並帶給我某種神奇的力量。

      

      自從書寫發明了幾世紀之後,約莫六千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如接下來本書所述),那些擁有識字能力的人被稱為書記(scribes),而非讀者。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不想過度強調擁有這種能力所能帶來的絕妙好處:閱讀可以調閱人類記憶典藏,也可以回溯人類經驗。自古以來,讀者的力量一直在社會中引起恐慌:因為讀者有能力讓古老的訊息死而復生,因為他們可以在閱讀時創造沒有其他人能進入的秘密空間,因為他們可以重新定義這個世界、反抗不公,一切只需透過書頁。身為讀者,我們有能力創造這些奇蹟,這些奇蹟或許能拯救我們不受愚昧的蒙蔽,儘管我們經常因愚昧而受譴責。

      

      然而,平庸易於蠱惑人心。為了遠離閱讀,我們使出分心的伎倆,讓自己變成故步自封的消費者,將新潮看得比記憶更重要。我們歌頌無足輕重的瑣事和致富野心,卻剝奪睿智之舉應得的聲望,我們以純粹的財富價值取代道德美學的認知,追求即時娛樂、夸夸而談,而非閱讀所帶來的愉快挑戰及按部就班的閱讀節奏。我們拋棄印刷機轉向螢幕,也讓那些因為搶快、不知節制而品質惡劣的泛濫網頁取代了有深厚時空背景的圖書。



      這樣的對立並非新鮮事。十五世紀末的巴黎,在鐘樓怪人躲藏的那座高聳鐘樓裡,克勞德•福羅諾副主教在當作書房與煉金室的修士小房間裡,一手指著桌上的印刷書,另一手指著窗外底下他能一眼望見的聖母院歌德建築。「此物,」這位悶悶不樂的牧師說:「將消滅它。」根據福羅諾的看法(他與古騰堡屬同一時代),印刷書將毀滅具有可讀性的宏大建築(book-edifice),中世紀建築把圓柱、楣梁、大門都設計成可讀也必須研讀的文本,而印刷術會導致這種建築的消失。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預言顯然是錯的。五百年後,我們還要萬般感謝印刷書讓我們得以獲得中世紀建築的知識,無論是透過維奧萊•勒•杜克和約翰•拉斯金的解說,還是透過柯比意和法蘭克•蓋瑞的重新詮釋。福羅諾害怕新科技會讓舊科技滅絕,他忘記我們的創造力驚人,面對新的工具,我們總會找到出路。我們不缺野心。

      

      那些認為電子科技與印刷技術勢不兩立的人,是在重蹈福羅諾的覆轍。他們想讓我們相信書這種「能保存記憶與經驗,與人充分互動,可以隨心所欲展開或結束一段內文,在書緣空白處寫下註解,依照個人喜好的速度閱讀」的東西,必須配合新工具的出現而淘汰。這種非黑即白的抉擇將導致技術本位的極端主義。在明智的世界裡,電子設備和印刷書在我們工作的書桌上共享空間,提供人們不同的特質與不同的閱讀可能。如多數讀者所知,內容(無論抽象或具體)才是最重要的。

      

      在西元最早不知幾世紀,一份號稱是亞當和夏娃傳記的神祕文獻出現了。讀者總是想知道他們心愛故事的前傳或後續發展,聖經故事自然也包括在內。這本作者不詳的《亞當與夏娃的一生》從《聖經•創世紀》提到人類祖先的傳說談起,敘述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的遭遇和(大篇幅的)不幸。書末,如同人類早期文學作品常見的後現代戲劇轉折,夏娃請兒子賽特將父母的真實故事記錄下來,成為後來讀者手中讀到的版本。夏娃對賽特說:「聽我說,孩子!打造一些石板和泥板,把我和你父親的一生,所有你們見聞的一切都記錄在那些石板和泥板上。如果上帝將以洪水審判人類,那麼泥板將溶於水,而石板不受影響;如果以火審判人類,那麼石板將碎裂,而泥板則將被烤得更堅硬。」夏娃很聰明地沒有在石板與泥板之間任選其一:內容是一樣的,但載體提供了不同的特質,她保有了兩者。

      

      我寫完(或者說遺棄)《閱讀地圖》後,將近二十年又過去了。當時,我以為我在探索閱讀行為的特性,及其前因後果。我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以不帶任何經濟、政治和科技計算的方式在實踐讀者的天職(或者熱情),在這片無垠的想像國度裡,讀者不需被迫抉擇,而可以像夏娃那樣兼顧所有。文學並非顛撲不破的信條,它提出疑問,而非結論。圖書館的本質是一個提供思想自由的場所,若有任何桎梏都是我們強加上去的。閱讀應該是沒有侷限的工具,透過閱讀,透過理解那些從遠方、從遠古傳遞給每個人的文字,避免製造對立,我們得以更認識世界、更認識自己。假使大家能把《閱讀地圖》視為一名熱血讀者心懷感激的告白(這名讀者迫切想讓大家認識閱讀所帶來的悲苦喜樂),我就滿足了。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寫於二○一四年元旦




    其 他 著 作
    1. 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二版)
    2. 曼古埃爾論閱讀:從愛麗絲談起
    3. 閱讀地圖: 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