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文一
聞得古典阿德勒的風味 ?
文╱劉焜輝
曾端真教授投入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鑽研超過十五年以上,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已是國內佼佼者,本書的付梓是其在阿德勒心理治療教學與實務上的結晶。
?? ?
阿德勒是佛洛伊德心理學週三會的創始會員,1911年離開佛洛伊德,自創個體心理學派,1914年發表其核心理論「心理與教育」,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他自己曾說:「有一天也許個體心理學學派會被遺忘,但是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任何人都會像跟我們一起學習般行動。」果然,阿德勒心理學家謝利(C. A. Shellry)說,2007年歐美以「阿德勒心理學」或「個體心理學」為名的大學講座或課程迄今,我們仍然感受到阿德勒對人格理論、心理治療、教育、健康心理學等領域的影響力。歐美的大城市幾乎都設有阿德勒訓練機構或研究所,國際個體心理學會或各國阿德勒心理學會的活動也都非常活躍。
?? ?
阿德勒的理論是國內心理師養成院校幾乎都會教到的主題。史佩利(Sperry, L.)提到自認為是阿德勒學派者有三類:一為保守的接受其基本概念者,二為擴充其基本概念者,三為只接受其基本概念的一部分或完全未接受者。致使許多人對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有所誤解。阿德勒說:「心理治療是共同體感覺的實驗室與教室」,希望國內有心研究阿德勒理論者要謹記這個要旨。
?? ?
在美國,以史泰因(Stein, H.)為中心的舊金山阿德勒心理研究所,致力於維護與傳承古典阿德勒的理論與思想。本書作者就是史泰因的門生,在史泰因嚴謹的訓練和督導之下,所學得的是道地的古典阿德勒學派。作者學成之後,經過十餘年來的實作、深思與沉澱,寫成本書,其珍貴自不在話下。
?? ?
阿德勒以人體器官毀損的補償作用說明自卑感的克服,佛洛伊德從性的角度去探討神經症,阿德勒則從優越感的追求、迴避自卑感的威脅去說明人格的基礎。本書對於阿德勒理論的核心概念,用清晰而簡要的方式加以介紹,讓讀者容易窺見此學派的要旨。
?? ?
本書最難得的部分是七個案例,都是作者親身處理的個案。作者運用阿德勒學派的人性觀,解釋當事人困境的心理動力,並將理論與概念轉化為實際的治療操作歷程。案例的晤談實錄,是國內此領域的著作中極為少見的。在提供心理治療專業訓練教材方面,本書的貢獻甚巨。此外,單單從本書聞得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風味,也就很值得了。
?? ?
回想曾端真教授於1982年以非本科系生考進臺灣師範大學心輔所碩士班、1987年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服務。即使後來擔任副校長職務仍不忘研究,在學術上成就斐然。她是阿德勒學說的活範例,筆者相信,阿德勒學說在台灣的紮根與推展會因她的努力而有美好的展望。
(本文作者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