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與家庭共舞:象徵與經驗取向的家族治療

與家庭共舞:象徵與經驗取向的家族治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938856
卡爾.華特克
傅馨芳
張老師文化
2016年11月2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576938856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教育輔導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的用意在於呈現臨床治療的重要性,而非提供家族治療的整套理論。我相信探索卡爾與這個家庭的諮商過程,你就能了解他工作的核心元素。與其快速逛完整個美術館,以確保瀏覽過每一幅畫,倒不如花時間欣賞一幅傑作,如此你才可能對藝術培養出更深的理解與鑑賞力。」──威廉.邦貝瑞



      本書可貴之處在於,除了真實呈現諮商現場,更附帶諮商師為何如此回應、旁觀第三者的提問,以進一步說明象徵與經驗取向治療捨棄了思考層次、直接切入生活層面的操作方式,如何在潛意識裡播種,進而藉由混淆的方式破除舊框架,重啟個案家庭的學習動力。



      無論是專業助人者或普羅大眾,都能從作者看似瘋狂又詼諧的諮商工作中,獲益良多!



    名人推薦



      吳就君(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俊鶯(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院長)

      葉宗烈(台南市蕭文勝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

      張宏俊(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主治醫師)

      林慈玥(台北市建國中學主任輔導教師)

      張莉莉(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張麗鳳(高雄家慈診所諮商心理師兼督導)

      游金潾(中國北京人民大學素質中心特聘專家)

      游淑瑜(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碧玲(台南市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總監)

      陳信昭(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登義(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趙文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長)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推薦序? 一位很有型的精神科醫師�吳就君

    前言

    ?

    第1章? 與案主家庭的初次會面:融入、重新界定、擴大症狀

    第2章? 治療師的個人特質:個人誠信和專業角色結構

    第3章? 家族治療過程:權責�執行層面與治療階段

    第4章 象徵與經驗取向的家族治療

    第5章? 交心:挑戰僵固的互動模式,創造新的途徑

    第6章? 普世的困境:無可救藥的男人和滿懷希望的女人

    第7章? 不快樂的祕訣:得到你想要的

    第8章? 再談關懷

    第9章 ?健康的家庭與正常的病變

    第10章? 朝哪個方向成長?三年後的成果追蹤

    ?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一位很有型的精神科醫師

    吳就君




      收到張老師文化邀請為此書撰序的當下,我因為休閒慣了,本想推辭,但隨後翻閱第一章時,Dr. Whitaker其人及他說話時特別的嗓音(似是聲帶較寬震動出來的聲音)竟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我覺得他是罕見有型的精神科醫師,我很懷念他,因此改變心意,撰寫此短文。在此感激出版公司的邀約。



      Dr. Carl Whitaker是我的好朋友Dr. Milton Miller(曾於1968年來台擔任台大醫院精神科客座教授,著有《當我所愛的人病了》,1975年時報出版社發行)擔任威斯康辛大學精神科主任時非常喜歡的同事之一。我留學美國時,他特別引薦我與Dr. Whitaker於私人場合對談,並有機會觀摩他的家族治療工作坊。



      記憶裡的Dr. Whitaker,解決問題的途徑十分獨特,直接且勇敢,有時我會擔心他因此遇到險惡的意外;他的聲音宏亮,外表令人聯想到鄉村歌曲的熟男歌手,又像一位親切有趣的老爹。



      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讀《與家庭共舞》,這本約三十年前出版的經典之作,每一章節皆引起我許多共鳴。我這幾年來逐漸確立自己的觀點,有不少是與他心有戚戚焉。閱畢全書,不禁叫好,大為激賞。



      摘錄書中幾段議題如下。這些文字好似呈現了我個人的內心獨白,也是我從事治療師訓練工作多年,常與同行交流與討論的議題:



      「我不怎麼相信想法或資訊能帶來改變。要看見真正的改變,家人之間需要動之以情,需要真實的體驗,而不是大腦的洞見。我的作風是強調情感上的體驗,而不只是教育式的學習。所以你真正的影響力是來自你跟家庭共同參與交心的歷程,你懂得如何在過程中融入並抽離。」



      我認為,心理治療是很精緻的為人服務的專業,需要強調「與人接觸」的能力,這包含三項「過程」的覺察。所謂的三項過程,指的是:一、治療師對自己內在歷程的覺察,對自己的感覺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的意圖是什麼等等;二、案主的歷程治療師要時時覺察和澄清;三、治療師和案主互動歷程同步的時時覺察和介入。具有這三項覺察的能力所建構的工作關係,就會讓案主在這樣的關係基礎上成長。這幾年,我從事治療師的訓練或督導時,也特別重視治療師的個人建構,如人性觀、人生觀、家庭觀、治療觀、社會觀、宇宙觀等等,這些觀念常常會影響治療的假設和治療的目標。



      Dr. Whitaker認為:「要對一個陷入苦惱的家庭有所幫助,治療師必須清楚地知道他所信守的專業角色。治療師為自己設定的角色說明其個人特質,以及治療師對他人的想法,為所有參與治療過程的人(包含治療師自己)謀求最大的成長,不要讓自己油盡燈枯,才能保有利他的能力。在會談過程中,真實地呈現自己並保持覺察。」他不相信純淨的利他行為存在,我也這麼認為。治療師應該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企圖為何。治療過程中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皆坦誠回應,並接受自己能做到以及做不到的。



      治療是一個試圖導向成長的歷程,包含家庭的成長和治療師的成長,過程中,雙方皆需具備勇氣,願意真心實意地對待彼此,並「以誠相待」──這是Dr. Whitaker 最關鍵的核心價值。人生在世,若不要讓自己麻木不仁,就要真切地體驗生命中種種苦與樂。治療師若能幫助人們對自己的痛苦有透徹的洞察,了悟生命的荒謬性,人們便有可能因此扛起重塑自己的責任。



      我個人認同經驗性的家族治療,Virginia和Carl都被歸為經驗派家族治療師,雖然我與Carl僅有一天的邂逅,但視兩位為極重要的恩師。就我的觀察,兩人風格迥然不同:Virginia溫柔美妙、動人心弦,細膩得令人心怡難忘;Carl如在原野奔馳的感覺,陽剛弔詭,幽默得令人深思。



      疏離感日益升高的當代社會,一位治療師需要具備嘗試治療方式帶有風險與衝突的能力。為此,我極力推薦給大家,一起翻開此書,欣賞這位我認為很有型的精神科醫師!


    (本文作者為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