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了一張幻想地圖,其中一個城市,只要有一個居民心有遲疑,城市的時間就會忽然靜止,咖啡杯會就這樣停在即將碎裂的前一秒、牛奶打翻、番茄醬擠出幾乎就要噴到純白衛生衣上、蛋殼撥開蛋白液體下墜而還未抵達平底鍋。如果住在這樣的城市,或許我就不再會有那麼多遲疑猶豫,害怕放棄任何一個可能性,舉足不前拖延症爆發,最後便因為要保有全部的可能性而變成一無所有。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1993》約是一年前,《我討厭我自己》是第二本詩集,詩集中的詩多是近一年所寫,若再給我多一些時間,恐怕詩集名稱、內容又要大幅度置換、更改。莫怪我是一個想要下樓買牛奶,很可能回家時卻抱著外帶火鍋的人。
這本詩集共收錄了五十一首詩,延續《1993》的數目,我對於穩定的形式有某種程度的著迷,一件恰到好處的合身衣服、待辦事項、餵食動物和規律的出門活動時間,這些都讓我感到安全。重複的先決條件是穩定,而穩定可以讓人產生安全的幻覺,就像是一棟房子,但另一方面仍舊需要不斷更新才不會厭煩,更新的事物就像是冰箱裡頭的飲品和生鮮蔬果,以及來屋裡作客的人。
「地圖」是我這些年不斷思考的一件事情,地理學、製圖集等,我愈來愈因為「繪出世界樣貌」這個概念而目眩神迷,轉念一想,文字的創作也是一種地圖風景,我就像是在Google map上的小游標,不斷向前或向左向右走,找出自己世界的樣貌。這個樣貌或許不是你所喜歡的,對你而言也不寫實,也或許與你相仿,但那都與我無關,因為這是我自己的,是與我有關的事情。在這個時代,或者說,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琳瑯滿目的作品和電視節目傳遞某一種世界觀,每一種觀念或多或少都會和自己相違背或密合,成長過程中意志既堅又不堅如我便很容易搖晃如同被倒在盤子上的布丁卻又無法因此改變組成元素化身為另一種物品。生活充斥著自我詮釋、自我解釋,以及被迫自我解釋與可能被所有人誤解,所以認清自己是誰,是一生的命題,所以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很容易討厭自己的,但要記住,那真的沒有關係。
以此為記。
?──潘柏霖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