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幫助無數德國人度過艱難時刻的人生指引
從全球化的角度而言,同在兩千五百年前活躍於世的孔子、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這三位不同地區的偉大人物,構成全人類最重要的大師。孔子在東亞一直被視做至聖先師;釋迦牟尼在南亞發揮無比的影響力;蘇格拉底則為歐洲思想及生活傳統立下基礎。
我們越來越明白,三位大師的哲學思想及實踐各有各的重點,對人類全體發展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正是基於這個脈絡,我在文章中經常使用「歐亞人文主義」一詞。這是一種正在形成的世界觀,融合東方與西方生活智慧的精髓所建立。
孔子、釋迦牟尼及蘇格拉底三位大師的思想差異,最重要的是側重不同時間層面。也就是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個時間面向,各有著重。
孔子教導我們,要懂得重視「過去」的價值,須珍惜前輩世代的辛勞成就,並尊重傳習已久的規範習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創新。蘇格拉底則強調「未來」,批判所有過去流傳下來的思想與習慣,並認為人類及個人生存意義的終極疑問,尚未出現圓滿的解答,有待世人開創解決。從歷史發展可以得知,這兩種不同的心態必須相輔相成,不能獨偏一方。若嚴格遵循孔子之法,可能會對有益的創新視而不見、棄而不用。但若完全遵從蘇格拉底的方法,敵視所有既存的價值,可能造成為進步而進步,無視這些進步對人類、對自然可能帶來的災難,而失去所有的歷史傳承。
能調和兩者思想的,無疑便是釋迦牟尼所倡導,以「現在」為重心的教誨了。他曾告誡弟子,過去已然過去,未來猶是未來,該掌握的,不過是「現在」這個當下。不要只是沉湎於過去,或者老是夢想著未來,要確切地意識到,只有現在、當下的存在,才是人真正擁有的。
因此,保持覺察且警醒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時光,可以說是釋迦牟尼的中心思想,並表現在所有他的教誨、道德觀,以及靜坐冥想的修習之中。若能真正做到活在當下,便能了解個人自身在大環境中的各種面向,並在無法改變的過去與未知卻仍能形塑的未來之間找到平衡點,真正活出自己真心所要的生活。
三十年前,當我提筆寫下這本書時,主要是希望能將釋迦牟尼對人生的具體教誨介紹給歐洲人。我希望能從古印度經文中提供讀者一個新的方向,引導大家不再將目光與希望放在未來,而忽略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只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知道如何珍惜自身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並能以此生與此身,生活於當下、眼前的每一刻。除了古印度經文裡關於釋迦牟尼的記載之外,書中尚有一些是我自己的修習心得,及因此發展出來的各式建議與忠告。畢竟,在本書動筆之前,我個人的修習經驗已超過十五年。
我所無法預料的是,本書出版後,竟受到歐洲讀者如此厚愛。這些年來,此書儼然成為一本暢銷書,一本以釋迦牟尼思想為基底,提供讀者具體建議,使自己的人生更清明警醒、更自主且更具責任感的暢銷書。在德國,本書幾乎年年再版。身為作者,我持續不斷地接到讀者來信,告訴我這本書如何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生活難關。這些讀者來信,大約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讀者,是我自己在寫作時,心理所預設的閱讀對象。這類讀者對哲學思想與實踐都有興趣,不讓人生任由命運帶領,也不被外界五光十色淹沒,清楚自己的意志,不願盲從,並希望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事。
第二類在本書找到共鳴的讀者,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些年來,我接到無數的讀者來信,告訴我這本書如何在他們陷入人生困境時,指引他們找到出路。例如,有人在癌症患者自助團體裡,引用本書指引同伴感知自身生命仍然保有的各種可能性。而書內某些想法及修習方式,也適用於戒除酒癮或毒癮。就我所知,有許多醫生和心理諮商師推薦本書給患者閱讀,像是德國巴伐利亞一家精神科醫院院長,多明尼庫斯.本旭教授,便是其中一例。
無論是助人在順境中尋求自我、掌握人生,或是在逆境中找到出路、重掌人生自主權,對作者來說,這本書能夠帶給人幫助,就是最美好的回饋。
釋迦牟尼對佛教徒的意義,自然不僅僅只是教導人如何自主且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已。而本書聚焦於具體實用的人生指南,對釋迦牟尼教誨的其他面向,並無任何貶抑甚或否定之意。局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只是為了體現釋迦牟尼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給予人們的基本忠告,至今仍然適用於實際行動上。
對於究竟出版社決定出版本書,並透過譯者劉于怡的翻譯,使本書能與中文讀者見面,身為作者的我,深懷感謝。
弗爾克.佐慈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