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達賴喇嘛說佛教:探索南傳、漢傳、藏傳的佛陀教義

達賴喇嘛說佛教:探索南傳、漢傳、藏傳的佛陀教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23692
達賴喇嘛、圖丹.卻准
項慧齡
橡實文化
2016年12月29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5623692
  • 叢書系列:觀自在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觀自在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追尋人類生命的真相,就從佛陀的核心思想開始。





    【前言】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德寶法師

    【序言】消除誤解,熟悉彼此的傳統╱達賴喇嘛尊者

    【引言】關於本書╱圖丹.卻准

    略語表

    【圖一】佛教在亞洲

    【圖二】佛教的搖籃

    ?

    第一章? 佛陀教義的起源與傳播

    佛陀的生平

    佛教經典與佛法的傳播

    佛教在東南亞各國

    佛教在中國

    佛教在西藏

    佛教各傳統的共通與歧異

    ?

    第二章? 皈依三寶

    三寶的存在

    如來的功德

    巴利語傳統中的「三寶」

    梵文傳統中的「三寶」

    佛陀的覺醒與般涅槃

    佛陀的遍知

    皈依和持守皈依

    ?

    第三章? 四聖諦的十六種行相

    梵文傳統的「四諦十六行相」

    巴利語傳統的「四諦十六行相」

    ?

    第四章? 增上戒學

    戒律的重要性

    以別解脫戒調伏自心

    僧人為何必須禁欲?

    三個部派的戒律

    僧伽的責任

    成為僧人的條件

    僧俗的區別

    西藏僧人的生活

    西方僧人面臨的挑戰

    藏傳佛教女性受具足戒的議題

    給僧人的忠告

    受持別解脫戒的喜悅

    菩薩戒和密續戒

    ?

    第五章? 增上定學

    禪定的重要性

    生存地與三界之心

    巴利語傳統的四十種禪修對境

    「定」的進展

    障礙修定的煩惱:五蓋

    培養五禪支

    四種禪那的進展

    超離色法繫縛的四種境界:四無色定

    八種背棄三界煩惱的禪定:八解脫

    定的副產品:神通

    安止修與觀察修

    禪修的姿勢

    修「止」的對境

    禪修的五種過患和八種對治法

    定的進展:住心九次第

    「止」與更深的等至

    中國佛教的禪修法門

    ?

    第六章? 增上慧學

    從三十七菩提分法說起

    四念處,破除四種誤解

    身念處,看清身體的本質

    受念處,覺察「苦」的集起

    心念處,觀修心的無常

    法念處,思惟淨與不淨之法

    構成解脫道地圖的五組「法」

    菩薩的四念處

    四正勤,增長正面特質

    生起四神足的禪定修持

    生起善法的心所:五根與五力

    覺醒之因:七覺支

    聖者之道:八聖道

    世俗和勝義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

    第七章? 無我與空性

    兩種傳統的核心:「無我」

    巴利語傳統:「我」與五蘊非一非異

    中觀以自性破斥謬誤的存在

    七種方式破斥「我」是自性有

    「我」與六界的關係

    破斥事物生起的四種方式

    具欺誑本質的事物瞬間即逝

    空性破除常見與斷見

    「業」如何帶來業果?

    ?

    第八章? 緣起

    眾生生死輪轉的結構:十二支緣起

    十二支緣起的因果關係

    從「染污」和「清淨」的面向論述

    是誰在輪迴裡流轉?

    觀修十二支緣起的利益

    中觀應成派「緣起」的層次

    「空性」與「緣起」不可分

    巴利語傳統:名言與概念亦非「我」

    ?

    第九章? 止觀雙運

    巴利語傳統:結合深定和觀智

    梵文傳統:破斥自性,了知自性空

    中國佛教:漸修與頓修

    ?

    第十章? 修道的進展

    巴利語傳統:七清淨與觀智

    梵文傳統:五道與菩薩十地

    三乘修道進展的差異

    梵文傳統的涅槃

    巴利語傳統的涅槃

    ?

    第十一章? 四無量

    巴利語傳統的「四無量」

    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悲無量心:不忍眾生受苦

    喜無量心:隨喜他人的美好

    捨無量心:與一切眾生保持平衡的關係

    以「三相」深觀禪那

    無量心的近敵與遠敵

    梵文傳統的「四無量」

    ?

    第十二章? 菩提心

    藏傳佛教:為一切眾生的利益生起菩提心

    增長捨心:不偏不倚的慈悲

    第一種修持法:七重因果教授

    第二種修持法:自他交換

    自我中心和我執無明

    融合空性見地的菩提心

    中國佛教:時時將心導向佛道的菩提心

    修持兩種菩提心

    巴利語傳統的「菩提心」與「菩薩」

    ?

    第十三章? 菩薩修學波羅蜜

    梵文傳統:六波羅蜜

    巴利語傳統:十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以無執為基礎的「給予」

    持戒波羅蜜:放棄傷害他人的念頭

    安忍波羅蜜:面對艱苦時,保持堅毅和冷靜

    精進波羅蜜:對善德感到欣喜

    禪定波羅蜜與出離波羅蜜:捨離欲樂與培養「定」

    般若波羅蜜:了知四諦,照見現象的本質

    願波羅蜜與決意波羅蜜:立願利益眾生,從事不共勝行

    方便波羅蜜:針對眾生根器解釋教法

    力波羅蜜:修持菩薩乘,得聖菩薩之力

    智波羅蜜:了知一切現象的多元性

    真實波羅蜜:所言不需且信守承諾

    慈波羅蜜:給予創造快樂之因的願望

    捨波羅蜜:懷著捨心利益眾生

    四攝法:促進他人之善的四種方法

    ?

    第十四章? 覺醒的潛能與佛性

    解脫是可能的嗎?

    巴利語傳統:了知心是光淨的,即是修心

    瑜伽行派:佛性是種子,具有生起三身的潛能

    中觀學派:佛性是心的空性,但尚未捨斷雜染

    密續乘:佛性是「最微細的心氣」

    禪宗:一切眾生都具有本淨的佛性

    佛陀宣說如來藏的意義

    ?

    第十五章? 密續

    密續修行的主要支柱為何?

    密續本尊:般若智的大樂和空性

    進入金剛乘的各種準備

    《無上瑜伽續》的殊勝特色

    ?

    第十六章? 結論

    願做佛陀的真正追隨者

    內在力量最重要的來源:誠實

    創造世界祥和平靜的唯一途徑

    ?

    【附錄】關於作者

    ?





    前言



    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




      達賴喇嘛和我一樣,在很早時就已展開了人生的志業。他在初學走路的幼童時期,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的領袖。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不久,當年十二歲的我,在故鄉斯里蘭卡成為上座部佛教(Therav?da Buddhist)的比丘。因緣如此聚合,我們兩人為了存續和分享佛陀的智慧,大約在同一時間展開了各自的生命旅程。



      一九五六年,我在印度的佛教聖地桑奇(Sanchi)首次會見達賴喇嘛尊者。桑奇之行是他在故土之外所進行的頭幾趟旅程之一,那是在他被迫逃離西藏的三年之前。從那次會面之後,直到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大會(Parliament of World Religions),我們才又再度見面。即使我和達賴喇嘛尊者不常見面,但是因為他能以智慧與公正的態度來分享佛法的知識,使我一直覺得我和他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連繫。我深深地仰慕和欣賞尊者的智慧,因此能夠為尊者和圖丹.卻准針對我們共享的佛教傳統所寫的著作貢獻隻字片語,我感到非常高興。



      如何追求真正的「法」



      一般而言,今人的心胸會比前人的更加豁達。雖然世界各地仍有衝突,但隨著我們在經濟和文化上愈來愈相互連結,統一的趨勢於是逐漸展露,可是就此一當前的趨勢來看,佛教的統一卻已經延宕多時。雖然上座部佛教徒很早以前就已和其他佛教徒會面,但專家小組或會議一旦結束後,大家就分道揚鑣,各行其是,之後便悄然無息了。



      那些立意良善、針對各種傳統所撰寫的書籍會指出我們的共同點,但或許出於禮貌,它們幾乎不談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們無須將「指出歧異」視為失禮,因為在各類佛教徒之間,不但所說的教義有所不同,文化的常規與慣例也隨著不同的國家而互異。即使在單獨的國家之內,佛教的修行也可能因為地區或團體而有所不同,如果能誠實地探查這些傳統,便可顯示出我們的力量和誠懇。佛陀的教法並無任何需要隱藏之處,本書誠實且有系統地檢視巴利語和梵文佛教傳統之間相互重疊的部分,同時又不迴避地討論這些教法之間的諸多歧異,這種作法值得讚揚和認同。



      儘管開誠布公地討論我們的差異是較健全的作法,但是如果將焦點放在這些差異上,而排除我們共同的傳統和文化遺產,也是一種誤導。因為巴利語(p?li)傳統和梵文傳統都誠摯地存續佛陀的教法,都為世界和平作出極大的貢獻。不論是巴利語傳統或梵文傳統,都鮮少使用暴力推廣自己的傳統而來凌駕另一個傳統。因此,宗教的政治權術對佛陀的教法而言,是一種全然陌生的東西,但令人難過的是,某些佛教徒並未修持其宗教所教導的事物。有時,人們追求「真正的法」(real Dhamma)的熱情是那麼地強烈,以至於忽略了佛陀所說要如何傳法而不製造衝突的基本教導。



      就此而言,《蛇喻經》(Alagaddupama Sutta, MN 22)所說的就相當貼切中肯。在此經當中,對「法」產生錯誤的理解,被比喻為捉住一條毒蛇的尾巴來捕捉蛇。如果捕捉的方法不正確,蛇就會反咬捕蛇人,使他因而致死或生病;如果捕捉的方法正確,捕蛇人可以抽取毒液來製成藥物,毒蛇也會毫髮無傷地被釋放。同樣地,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法」的意義,同時不執著於它。正如同毒蛇可以使我們的身體中毒那般,處理不當或執著於「法」,可能會毒害我們的心,而心中毒遠比身中蛇毒還要危險。



      如果我們適切地理解「法」的意義,就能夠體驗到所謂的「教育的奇蹟」。由於無明是那麼地粗重,佛陀原先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法」,使他們離於痛苦。然而,他開始傳法,運用智慧,把惡毒者轉變為聖人,把邪惡缺德者轉變成為虔誠聖潔的人,把殺人犯轉變成為和平使者。這種轉化的潛能,就是教育的神奇力量。



      從「心」體驗佛法真諦



      為了親身體驗教育的神奇,我們必須往內觀照。「法」即是在我們自心之內且能時時體驗的真諦,正是這個「法」對我們招手地說:「如果你想要遠離麻煩,就請你看看我,照顧我。」即使我們充耳不聞,內心的「法」仍然時時刻刻地對我們說話。諸佛無須為了「法」的存在而來到世間,諸佛了悟「法」、領會「法」,並且在證悟它之後而傳授「法」,使其為人所知。但無論「法」是否被解釋或講授,只要我們抹去眼睛上的塵埃,並且觀照它,內心的「法」就等著我們去觀看、去聽聞。



      在放下貪婪的剎那,我們「過來看看」(come and see)寧靜的感受與體驗;在捨棄瞋恨的剎那,我們「過來看看」寧靜的感受與體驗。我們必須建立「過來看看」自己內心究竟是怎麼回事的習慣,而不要用手指指著他人。我們不是僅僅為了佛教傳統而保存發揚它,我們之所以保存世世代代傳續的佛法,那是因為它們能夠抒解痛苦,促進安樂。



      當我們像本書這般探究佛教的主要傳統時,便可以看見它們為世界貢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社會和心靈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則為心理學、哲學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它們的貢獻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進而促使全球覺察到禪修的重要性,使得人們無須成為佛教徒,就可以享受禪修的利益。



      所有形式的佛教都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這一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是佛陀傳達的核心訊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循此一訊息,成為和平的使者,這是我們共同的連繫和紐帶。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放下自己所執著的觀點,彼此尊重地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此舉可能有助於一切眾生去體驗存在於其內的佛法真諦。當我們對佛法的熱忱受到慈心、悲心、喜心和捨心的引導時,我們就是在信守和榮耀佛陀的和平要務。

    ?
    德寶(Henepola Gunaratana)

    修行協會(The Bh?van? Society)創會住持

    西維吉尼亞州,高瞻市(High View, West Virginia)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