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畫與詩的對話

畫與詩的對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821831
歐豪年
藝術家
2017年1月10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9862821831
  • 叢書系列:畫家專輯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k
    畫家專輯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畫與詩的對話》為嶺南畫派大家歐豪年的親筆獨白。以水墨創作見長的歐豪年,其善書、善詩的藝術才華同為世人共睹,所創作的詩文源自其生活上的體驗和感悟,詩句曉暢,寓意深遠。

    ?? ?

      本書收錄歐豪年歷年所作之72件水墨精品,結合歐豪年對作品創作時空背景的細數陳述,以及視覺圖像與詩文的對照,綜合闡釋中國水墨畫與文言詩詞、書法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共通美學,開啟畫作與詩文的深度對談,為讀者呈現詩、書、畫三合一的中國人文美學景觀。

    ?





    自序? 4

    畫與詩的對話? 10

    歐豪年教授年表? 152

    樂山圖 16

    故居仁壽里 19

    香港離島寫生 20

    柳陰宿鷺 24

    膏火伴長吟 27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景色 29

    南洋風物 30

    柳鷺 32

    一鳴天下白 33

    山高水長 34

    蒼鷹 35

    陽明山 36

    九份濱海 37

    陽明山公園光復樓 38

    觀音山 40

    觀音山 42

    美國白麗峙峽谷 44

    大峽谷 45

    羅馬廢墟 46

    竹林七賢三聯屏 48

    群獅出柙 50

    獅侶 51

    虎視 52

    虎踞 53

    虎步 53

    吼處朗生風 54

    五虎五聯屏 56

    蒼鷹獨立 58

    海鷹 60

    鷹揚 61

    八駿圖 65

    秋澗清猿 67

    楓葉坐猿深 67

    浴牛之一 72

    浴牛之三 74

    秋壑 75

    觀音山暮靄 78

    美人君子 80

    牡丹 81

    屏風 83

    良寬上人慈幼圖 85

    竹 87

    桃源 88

    長鰱 92

    春江魚樂 93

    溪山清遠 96

    屈原 99

    東坡題壁 100

    筆搖五嶽 101

    蘇公論藝 103

    寒山子 104

    東坡題壁 100

    筆搖五嶽 101

    蘇公論藝 103

    寒山子 104

    鍾進士揮毫 106

    鍾馗翰戲 107

    鍾馗倚醉 108

    京都樂姬弄琴 111

    楚辭山鬼篇辭意 112

    臺灣九九峰遠眺四聯屏 116

    華嶽西峰 125

    牧興 129

    長城登覽 133

    長城春訊 134

    雁蕩山石筍 136

    長江秋意 138

    蘇州寒山寺 139

    張家界山澗 140

    黃山飛來石 141

    黃山始信峰 142

    黃山四聯屏 144

    黃山玉屏峰 146

    黃山玉屏雪徑 148

    黃山天都峰遠望 149

    黃河壺口 150





    自序

    ?? ?

      我以「畫與詩的對話」為書目,寫的這本獨白,又重興了許多往事追懷,憶自少小就學,作詩作畫是我自投習,古典文學的就讀研習,則以家父堅持,家道亦可支持,即在當年抗日兵馬慌亂時代,仍幸得家父執教,以近似塾學的方式,給我加強教育,且所延師亦能隨家轉赴他地,始得不輟受教的機會。詩三百篇以至經史子集選讀以外,書法則自「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九宮格,晉王羲之聖教序,唐孫過庭書譜序,以至經史格言,唐宋詩文 集的默寫,亦是小時能有所表現的功課。所以我如今說,繪畫既已成為專業,則詩是生活,而書法當為我的遊戲之作。

    ?? ?

      自古以來的庭訓,讀聖賢書,自都以能幹國家事,為對子弟的期望。可惜我雖亦曾正心誠意研讀國學,卻祇願作山野閒散的人,棄絕功名。在某種標準 而言,則不成材了。即使今日作詩,或者揮灑行草書法,而以我詩作內容,雖非過分的艱澀,猶且每為有些老學友生,看不懂,讀不清時,給我暗地埋怨。也想到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陶淵明,淵明雖曾自言好讀書,不求甚解,但若因強解、誤解而彼此的思想距離更遠,那終將是作者更大的罪過。況且作詩不免有時要用典,無法一一解讀得盡,但能儘量加上一些讀物做旁解,能因作者的坦 率陳述得到讀者會意、理解,便是我天大的滿足與感激了。至於本書的行文風格,則由於這是我數十年間生活感言的讀物,若以所涉時地,雖然也有明顯次序,但卻不願將其分開章節去論述,免如論文的枯燥、拘謹;更免於行文思路因分割而致斷裂。夫子自道,也想像畫與詩是可以對話,讓更多讀者普遍都能 接受。至愛讀者,尚盼能多雅諒。

    ?? ?

      關於詩的品評,古往今來,雖曾有梁鍾嶸所撰詩品,然所品古代的五言詩,自漢、魏以至梁代之一百餘人。惜全盛的唐詩品評,不在其內。而唐人對古今作詩的權衡品鑑則更有司空圖的詩品,司空圖字表聖,他的詩品一書,二十四則中:



      (一)雄渾──之積健為雄。

      (二)沖淡──之若飲大和。

      (三)纖穠──之窈窕深谷。

      (四)沉著──之若為平生。

      (五)高古──之太華夜碧。

      (六)典雅──之人淡如菊。

      (七)洗煉──之古鏡照神。

      (八)勁健──之天地與立。

      (九)綺麗──之淺者屢深。

      (十)自然──之俯拾即是。

      (十一)含蓄──之盡得風流。

      (十二)豪放──之吞吐大方。?? ?

      (十三)精神──之妙造自然。

      (十四)縝密──之要路幽行。

      (十五)?野──之與率為期。

      (十六)清奇──之淡不可收。

      (十七)委曲──之似往已迴。

      (十八)實境──之妙不自尋。

      (十九)悲慨──之壯士拂劍。

      (二十)形容──之如寫陽春。

      (二一)超詣──之少有道契。

      (二二)飄逸──之矯矯不群。

      (二三)曠達──之何如樽酒。

      (二四)流動──之如轉丸珠。

    ?? ?

      二十四則中,多有可於詩作聯想相扣相關,今所從事書與詩的對話,也就是個中能有體認,儘試和盤托出是了。

    ?? ?

      近現代人在普世價值觀上,每喜談到「真、善、美」三字,尤其與美術青年談到審美時,每被問到的,也就容易將「美」與「真」、「善」並提。若從古代詩人去探求,則晉陶淵明熱愛生活的詩是「真」;詩聖杜甫心繫生民疾苦所吟,及其茅屋為風所破,不自怨艾,猶念安得廣廈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情懷,「善」與人同。至於言「美」,則我生平作詩,熱切以能為畫作的求「美」詮釋。亦自冀望可以「美」字相論。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研究所,我為博碩士班所開的一門課「畫與詩書之美」,為中國水墨畫與文言詩、書法之間,在美感上作申論。所訂講義的開宗明義,即曾首先援引二千餘年前孔子與老子所論,有提及美的,試為銓釋。孔子提倡人格美術,當以他所提論的「以里仁為美」,可以體認。而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玄論切要,其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後人對之,多有不解,甚至誤解。實在此語的關鍵,繫在其中「知」字的識別,科學可以強調知性,惟獨求美,則必循於感性。當時老子即已太息,天下滔滔者,皆昧於至道,徒能以知識心,去求美之為美,謂斯惡矣。後來康德論美,猶能主張無念、無心、亦無目的,以期感悟於美,或可與老子持論比擬。西方學者論美雖多,莫衷一是,更難相提並論了。實有感於近代學者們都過度刻意於體系嚴整。要求去作自成一家之言,反而使人不易判讀。

    ?? ?

      近讀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極品美學」一書,他在自序中,大意有說:中國歷代對「美」,都在著力於對具體作品中的選擇、品賞、比較,最後成果也不一定是體系嚴整的什麼「學」。故對於西方理論著作,所受德國黑格爾美學理論影響,那些總是先從抽象概念定義出發,先打造一個理論框架的情形,顯然有別。那是中西美學思維方向之別,上述看法、淺見實同。因我平生治學,就一以直指本心,不假途於拼貼成型的解釋,以為符合所謂時代精神。事實上那亦祇屬近代西方人治學的途徑之一而已。其與中國遠古文化,動輒可上溯至二千餘年以上的說法,雖不免有鑿枘,然我寧取大醇而去小疵,不作牽強附會。余秋雨先生更曾於藝術文化,提出儒家的中庸之道,對極端化的防範,不排斥極端,卻能將中國的傳統思想,對藝術文化作潛在的掌控,以至充份融入。再說上述「真、善、美」,今日普世對此價值觀的強調,則更由於曾已頒贈榮譽文學博士給我的,天主教輔仁大學,持為校訓,我更欣然接受,省察不忘。余秋雨先生與我雖猶素昧平生,但由於對其論述的嚮往,我今不期而開懷愜心,亦遂振筆成文。寫出藝術文化中,詩與畫的對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