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

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24228
李明宇/編著
恆河出版社
2017年1月24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9024228
  • 規格:精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總論

















      本書透過第一手與國際上知名日記電影創作者及電影學者的訪談,企圖更為接近「什麼是日記電影」這個核心問題,同時,透過與台灣日記電影創作者的對談與論述,與歐美日記電影的研究及創作產生共鳴、連結與對照,藉此回顧台灣電影研究,進而反思自身。



      《台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一書分為「訪談 錄:製造台灣性」、「訪談錄:歐美的跨國性」與「專文:日記的主體性」 三個部分。「訪談錄:製造台灣性」中,收錄了7篇台灣跨世代的日記電影創作者的訪談錄:莊靈先生、陳宏一導演,以及2007年之後 由學院體系畢業的日記電影創作者林倩、李明宇、練建宏、蘇明彥與 陳穎寬。試圖藉由跨世代電影創作者的創作過程中,去拼湊出屬於台 灣自己的日記電影創作脈絡。



      第二部分「訪談錄:歐美的跨國性」以米開斯為一開啟迷宮的線索。巴黎龐畢度中心於2012年12月舉辦米開斯的回顧特展「Jonas Mekas / Jose Luis Guerin: exposition Cineastes en correspondance」,放映了米開斯的舊作與其他非常少見的作品,其中亦包含了《365 Day Project》的12台電視現場裝置。由於這個難得的機會,我 得以親自與米開斯訪談,透過與米開斯的訪談,更多日記電影的線索 漸漸地浮現。羅傑.歐丹做為長期研究家庭電影、個人電影的專家學 者,本書亦收錄我與歐丹所做之深度訪談,從電影學術研究的角度切 入日記電影創作,提供與創作者不一樣的觀點。同樣身為長期投身於日記電影創作的藝術家,喬瑟夫.莫 德(Joseph Morder)再提供了不同於米開斯的觀點,亦可從中觀察出歐美之間對於日記 電影創作之異同。〈通信:蘿拉.拉斯卡蘿莉�李明宇〉,在蘿拉.拉斯卡蘿莉與李明宇多次書信往返之下,完成了這篇文章,內容包含日記電影的作者、旁白與新科技的影響等等。



      本書第三部分「專文:自我的主體性」收錄三篇日記電影研究者與創作者的文章。世新大學劉永?副教授長期研究家庭電影與日記電影,〈從家庭電影到日記電影的研究與創作教學〉一文中,從研究與教學的觀點,回顧並整理了他過去對於日記電影的研究,同時也分析 討論了台灣新生代日記電影創作者們的作品,呈現出當今台灣日記電影在創作面的現況,亦是他在此領域研究與教學的開花結果。顏.博飛的〈從自我的再現到幾部日記電影:幾個標準或是主體的間斷〉一文,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討論「我」的再現問題,並以顏.博飛自己的多部日記電影作品為例,以及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李明宇〈日記電影中水平蒙太奇、括號結構與聲音間隙的美學可能:分析瓊納斯.米開斯的《阿維拉之歌》(Th e Song of Avila)一文,從旁白的問題切入,分析瓊納斯.米開斯的日記短片作品《阿維拉之歌》。文中討論了旁白聲音在日記電影中是如何以一種不同於傳統劇情片的方式在運作。



      封面設計王志弘與內頁設計黃暐鵬。

    ?





    編者序 5

    《劇場》、前衛與日記電影《赤子》

    ──專訪莊靈先生 13

    在In與Out之間:音樂與影像的對話

    ──專訪陳宏一導演 37

    《藍調日和》(Blues Biyori)的女遊影像書寫

    ──專訪林倩 57

    稍縱即逝的瞬間:《回家》(Going Home)

    ──專訪李明宇 77

    平衡與傾倒:《家屋日記》(_e Household Diary)

    ──專訪練建宏 87

    家的記憶與想像:《日光顯影》(Daylight Developing)

    ──專訪蘇明彥 93

    影像的拾荒者:《偷渡日常-變形記》

    (Smuggling Ordinaries — _e Metamorphosis Recorded)

    ──專訪陳穎寬 101

    我親愛的朋友:

    專訪美國前衛電影教父與日記電影創作者

    瓊納斯.米開斯(Jonas Mekas) 111

    從家庭電影、日記電影到口袋電影(P-Cinema):

    專訪法國電影學者羅傑.歐丹(Roger Odin) 123

    說故事的人:專訪法國日記電影創作者

    喬瑟夫.莫德(Joseph Morder) 135

    通信:李明宇�

    蘿拉.拉斯卡蘿莉(Laura Rascaroli) 145

    從家庭電影到日記電影的研究與創作教學 167

    劉永?

    從自我的再現到幾部日記電影:

    幾個標準或是主體的間斷 177

    顏.博飛(Yann Beauvais)

    日記電影中水平蒙太奇、括號結構

    與聲音間隙的美學可能:分析瓊納斯.米開斯

    的《阿維拉之歌》(_e Song of Avila) 201

    李明宇

    作者介紹 215

    譯者介紹 219

    ?





    編者序



    李明宇




      「日記電影」作為一種個人且私密的電影創作方式,在電影的發 展史裡,雖為少眾,但卻也從未間斷地現身於各個不同的時代之中: 1895 年盧米埃兄弟的《嬰兒午餐》、曼.雷的《家庭電影》(1923- 37,1938)系列等等,一直到了1950年代美國的瑪麗.門肯(Marie Menken)開始,1960年代美國前衛電影運動的瓊納斯.米開斯(Jonas Mekas)接棒,到了1970年代在美國與歐陸各地發揚光大,進而 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電影類型。 在台灣的部分,「日記電影」這塊領域似乎早已被人遺忘。然而, 隨著文獻的逐漸出土顯示出,台灣的日記電影,似乎也有一條自己的 路徑與脈絡可循。幾個重要的人物事件提供了我們下手的座標:1930 年代劉吶鷗所拍攝的影片《持攝影機的男人》、1960年代《劇場》雜 誌時期兩次的放映會、1970年代金穗獎初期的得獎作品,以及2007 年左右從大學院校影視科系畢業的學生作品。 儘管「日記」此一概念終究是屬於私領域的,然而,從台灣劉吶 鷗以及《劇場》時期的莊靈的人等作品中,我們更多時候是得以窺見 了一種屬於一個時代的常民生活的集體記憶。1930年代人物的穿著、 莊靈妻子上班的公車路線、沿路的台北街景、市場等等。日記電影做為私人保存記憶的一種積極手段,卻也同時,濃縮了整個大時代的記 憶,成為珍貴的台灣文化記憶與資產。這種記憶因是由私人開始,也 因此得以打破疆界、跨越主流意識形態與政治宣傳,甚至穿越國界。 現今,人手一機的自拍網路上傳等video短片,亦可視為日記電影的 某種變奏形式:日記電影的概念與實踐,已然滲透在日常生活各個角 落。幾乎人人都無意識地在拍攝日記電影,因此日記電影更值得去深 入研究。 儘管如此,「日記電影」雖經常被用來指稱某一種貼近生活、隨 性的個人電影,但其定義卻也經常是模糊不清,甚至是與其他類型的 作者電影和個人電影相互重疊。因此,一個對於「日記電影」更為清 晰的理解是必要的。什麼是日記電影?日記電影的特色是什麼?什麼是日記電影特有的美學?它和其他相近的電影類型(如散文電影、家 庭電影、自傳電影)又有何相異�相同之處?這些問題應當是在研究 日記電影時首先應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必定 不會有一個通則或是如數學公式般的代換,可以用來簡單的理解日記 電影。它必定是一條迂迴的路徑:其中涉及文學、日記手帳、塗鴉、 繪畫、自畫像、隨筆等等,才慢慢地轉進了電影之中。因此,如何從 迷宮般的路徑之中理出頭緒,是一大挑戰。



      《台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一書的出版構想從2012年開始蘊釀,由本人在博士論文研究的書寫期間,所進行的 訪談與田野調查開始。鑒於台灣電影研究對於日記電影的匱乏,唯 一可參照的文獻來自於1996年劉永?(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 影學系)於《電影欣賞》第81、82期所策劃之日記電影專題「日記電影(一)與(二)」。相對於台灣在文獻探討的部分所面臨的困境,歐 美方面對於日記電影的研究仍然是屈指可數:「日記電影」一詞曾零 星地出現在各種電影研究的討論分析中,如亞當.席尼(P. Adams Sitney)在對於自傳與電影的研究中將結尾獻給了日記電影,可視 為其對於菲利浦.勒熱納(Philippe Lejeune)的文學「日記」研究 之延續,然對於日記電影本身的討論著墨不多;蘿拉.拉斯卡羅莉 (Laura Rascaroli)對於散文電影(the Essay Film)與個人電影的研 究,在其著作《個人攝影機:主觀電影與散文電影》1 (The Personal Camera: Subjective Cinema and the Essay Film)亦花了一個章節的 篇幅來討論日記電影中的特殊時間結構與作者問題。除此之外,對於 日記電影研究的專書,似乎只剩下大衛.詹姆斯(David E. James) 所編著的《To Free the Cinema: Jonas Mekas & the New York Underground》。瓊納斯.米開斯被詹姆斯視為將日記電影形式發展至完 全成熟的關鍵性人物,詹姆斯所篇之專書亦可視為對日記電影首次有 系統的回顧與整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