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21591
保羅•塔夫
張怡沁
親子天下
2017年3月0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421591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精裝 / 280頁 / 25k正
    學習與教育


  • 社會科學 > 教育 > 教學法/實例

















    成功不是打敗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學業成就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指標,

    恆毅力、自信心、正向動機,才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的關鍵能力

    家庭和學校,如何創造歸屬感,打造成功的安全基地?





    緣起? 何琦瑜



    推薦序

    所有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嚴長壽

    與你交心??? 蘇明進

    拉他一把,黑暗就有光??? 蘇文鈺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劉安婷

    帶孩子找到學習的熱情與動機??? 楊惠如

    身為教師,如何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溫美玉

    從家庭開始,打造心靈的避風港??? 黃瑽寧

    從根做起,建構一個溫暖的支持系統??? 陳清圳

    一起做夢,一起成長??? 林峻丞

    那些破碎的靈魂背後??? 林怡辰



    導讀

    為成功找方法??? 劉恆昌



    寫在前面

    給台灣讀者的一段話??? 保羅•塔夫



    1.逆境:家境貧困的孩子為何在學校較為吃力?

    2.策略:擴大計畫規模

    3.技能:我們能找到教出「恆毅力」的最好方式嗎?

    4.壓力:「戰或逃」的反應機制

    5.雙親:嬰兒如何理解世界

    6.創傷:你的ACE得分多少?

    7.忽視:何謂「好」的疏忽?

    8.早期介入:幼兒時期為何重要

    9.依附:牙買加研究告訴我們的親子依附問題

    10.家訪:依附與生物行為補強

    11.家庭之外:教育工作的成果

    12.建立地基:幼兒園的可變與不可變

    13.紀律:「零容忍」政策

    14.獎勵:以行為學家的方式理解教育

    15.動機:內在與外在動機

    16.評估:如何評量非認知能力

    17.訊息:學校內部的失敗論調

    18.心態:我的老師是友是敵?

    19.關係:拉希德為何被打,他怎麼有辦法侃侃而談?

    20.授課:老師撒手不管,有什麼樣的後果?

    21.挑戰:大量基本功,少量的問題處理

    22.深度學:二十一世紀就業市場的需求

    23.解方:破碎制度下的七百萬名貧困學童



    誌謝



    附錄一

    一年半後,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少輔院的一日成長營



    附錄二

    這裡不賣書,只供應溫暖與盼望──孩子的書屋

    ?





    緣起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二○一六年,《親子天下》大篇幅報導了「減C大動 員」:採用連續三年會考成績,深入分析台灣三分之一的國中畢業生英數兩科未達基礎學力;每年約七%,兩萬個孩子,五科全C,花了九年只學到挫敗,國三程度 等同小一。國際評比也顯示,在台灣,每年有二十萬的中小學生,面臨「學不會」的困境。《親子天下》發現,這場基本學力大作戰,關乎的不只是單一現場老師的 教學,而是從家庭到學校,乃至社區都要同村協力的教育體系。



      探討國內外研究與解決方案的歷程中,讀到了英文版剛上市的《幫助每一個孩 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心情非常激動。作者保羅•塔夫曾在第一本書《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中,詳述了恆毅力、自制力、自我覺察力等非認知能力,才是讓逆境中的孩子能邁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要解決孩子認知學 習的困擾、基礎學力的崩壞、放棄學習的軟弱,不是從加深加廣更多的「認知�學科學習」著力(像台灣投資龐大預算的補救教學系統,或一般父母急著送孩子進補 習班),而是要繞路遠行,建構出能培養非認知能力的「環境」。兩年後的第二本書,塔夫進一步給了關心教育的讀者們,具體的建議和答案:家庭、教育現場、決 策者,要如何建構培養非認知能力的「學習地基」?什麼是該強調的?什麼是該放棄的?當前國英數社自等傳統學科嚴密架構下的學校體系中,教師和行政,該如何 破框而出?政策的介入,又有哪些研究證實有效的渠道?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不僅是探討逆境�偏鄉�弱勢的家庭和孩子,書中有太多值得分享給每一個父母和老師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準則。譬如:



       父母與孩子遊戲、共讀、多說話,創造更多「發球與回擊」的機會,能夠簡單又有效的強化孩子的安全依附。研究結果發現,一歲的嬰兒如果與母親產生高安全依 附,學前時期就會更專注,更投入學習,在中學時期也會表現的更有好奇心和韌性。拿到高中文憑的機率也更高。從零歲開始,在家庭中養成這個安全的基礎,能幫 助孩子打造安全感和自信心,長大後能更為獨立勇敢的探索世界。



      又如:



      對於學習成就低的學生,學校和老師該做的不是降低期望,而是提供具有適度挑戰性的任務,並且表達「我相信你會做到」的高期待。



      研究顯示,如果老師將「自主選擇權和參與感極大化」,同時將學生被迫與被控制的感受極小化,而老師指派的功課,必須是符合學生程度但稍有難度,挑戰學生現有能力。學生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並感受到老師看重,尊重,進而喜歡自己,於是學生的自我相關性也提高了。



      為了提供讀者更多連結感,在徵求作者同意後,我們也於附錄放上兩個極為動人的台灣案例,故事中充滿符合作者建議的原理原則,感性的驗證了科學研究的結論,一併呈現,希望讓有心的讀者可以透過參照,得到更多啟發。



      《親子天下》相信,不論是一般的父母、教師,或是關心弱勢學生,在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或決策者,《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一書,都能激盪出更多反思與想像,提供值得參考的具體解方。



    推薦序



    所有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保羅.塔夫這本《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對我而言,是來得非常及時的一本書,書中除了提出問題,也以許多實證的經驗,提供解方。他同時也對所有教育政策的參與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也就是教育不再是片段的切割與分工,而是必須「將孩子成長的旅程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特別是出身逆境的孩子,這會是從出生到高中畢業,連貫的完整過程。」



      書中分析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上面臨的艱辛,並採用許多科學實驗來舉證,富裕兒童和貧困兒童的成就差距,絕大部分在五歲之前就已拉開差距。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年蘇聯政權解體,經濟陷入困境,一群科學家針對一所孤兒院中,不到兩歲幼兒所做的實驗。一反其他孤兒院限於人力不足,只能提供足夠衣食、睡眠、玩具給孩子。他們鼓勵工作同仁在物質情況不改變的狀況下,特別增加與嬰兒間的溫暖回應互動,九個月後,這些孩童無論在認知能力、社會情感發展,甚至發育都較只提供物質照顧的孩子進步許多。研究甚至指出,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想消除發展差距,必須在三歲和四歲時得到高品質的學前教育,加上穩定的基本人際互動、動機鼓舞和心理承受能力。



      這樣的分析不但印證了我個人在偏鄉辦學,普遍觀察到弱勢家庭所面臨到的現象,同時也更進一步讓我驚覺到即使是一般正常的家庭,當父母忽略了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環境認知教育的重要,同樣也會發生像書中所描述的狀況。



      回顧這些年來台灣無論是政府或者民間,都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在所謂的「偏鄉補救教學」上,而偏偏評估所有的成效都非常有限,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偏重於認知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作者一再強調的、非認知技能的重要性。更遺憾的是,我們社會到目前為止,仍然普遍的停留在認知技能是學生受教的主要目的上。



      雖然這本書描述的許多現象,都是針對弱勢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因為家長的忽略或失能,容易被忽略的各種現象,但是從我個人過去參與台灣教育改革工程,所面臨的學習,發覺這已不僅止於弱勢家庭的問題,它同時也存在著更大的社會議題,即「觀念」的改變!惟有正確的觀念,才可能有對的政策及對的資源重新分配。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教育政策的主導者、第一現場的教育執行者、家長、社會工作者、民意代表,從不同角度共同思考閱讀的好書。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資訊大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型態,顛覆許多傳統的工作技能,也改變了人類互動的模式。但也無可否認的,它無論在法律的制定,家庭生活的教育,學校知識的傳授,都沒有裝備好之前,已經快速的來到面前,幾乎貧富不分的嚴重挑戰孩子成長過程中專注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當過去的知識已經變成科技時代的資訊,而各種線上學習的工具,已經無遠弗屆的穿透到每一個世界的角落的當下,如何培養孩子非認知技能的能力,必須變成改變台灣未來教育發展重要的政策。



    從家庭開始,打造心靈的避風港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




      就如同好房子需要穩定的地基,好車需要堅固的底盤,一位「成功者」的性格,也同樣打造在一塊穩固的基石上。這塊基石是什麼?每個人都想知道,尤其是正在養兒育女,期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們。



      別誤會我對成功者的定義。成功不見得是賺大錢,或是做大學問,只要對自己人生感到滿足,對他人有貢獻,我想都算是廣義的成功者。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步上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警世名言:人生死於二十五歲,然後葬於七十五歲。意思是說,很多人對人生的夢想與積極的態度,在二十五歲就已經停止,接下來過著五十年行屍走肉的生活,直到真正死去那日。如此過一輩子,真的不優。



      言歸正傳,成功者的性格,究竟奠定在什麼基石上?這個答案並非「某成功人士」說了算。社會大眾所欣羨的成功人士,被隱藏的生命可能遠比媒體顯露出來的還更多,至於歷史上的成功人士,則有與現代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不見得能被人生複製貼上。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特別的世代,家庭的結構與學校的功能,正在經歷非常巨大的改變,許多父母已經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孩子,老師也被多元的教育方針搞得頭昏眼花。



      在保羅.塔夫的新著《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中,揭櫫了美國過去這數十年來,許多實驗性的教育方針。這些實驗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不過也因此漸漸的,我們可以從這些證據,摸索出一個雛形模式,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成功者」。先說無效的方式:打罵式教育、賄賂式教育、「零容忍」的嚴格式教育,這些都被大型的研究證明其成效不彰。



      回歸到人的本性,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心智發展最重要的基石,其實是一個穩定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很多人不知道,當學齡前的幼兒與父母面對面遊戲時,父母和緩的聲調,有呼必應的態度,臉上掛的微笑,加上溫暖的撫觸,都是在他們的心中打下安全感與歸屬感的根基。為什麼常有人說「三歲看到大」?因為三歲之前擁有強烈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孩子,他的自信心也會隨之茁壯,以致於在未來的學習過程,更擁有面對挫折,以及勇於創新的能力。



      至於學校生活,在任何教條式的制度皆證明無效之後,能夠讓學生堅持求學的因素,只剩下四個軟實力:一、先讓孩子感覺自己屬於這個地方(歸屬感);二、給孩子因為努力而增長能力的經驗(由淺入深);三、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得到(自信心);四、以及讓孩子覺得這個科目很重要(內在動機)。這四個能力是有先後順序的,萬本歸宗,原來一切的學習與成長,還是回到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感覺被包容與接納的安全歸屬感。



      家長們,想幫助您的孩子成功嗎?先從家庭開始,打造一個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吧。至於學校的老師,要如何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一份子?可以細讀此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或許能啟發一些新的教育思維。



    給孩子永不放棄的希望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安婷




      這幾年來,作者的上一本書《孩子如何成功》一直是大大幫助許多老師的經典之作,所以我抱著相當期待的心情翻開這份新書稿。即使如此,我仍然沒有預期閱讀完後,我的心情會如此的感動。



      第一層感動,來自再一次、更清晰的「看見」孩子的生命脈絡。在Teach For Taiwan,我們匯聚也培育了許多充滿使命的老師,他們竭盡全力為背景弱勢的孩子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希望幫助孩子們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籌碼。然而,老師們費盡心思的陪伴、輔導、教學,甚至時常犧牲自己的家庭與生活品質,換來的卻還是孩子無可預警的挑釁、情緒失控,甚至是自我傷害,這在第一線、日復一日的挫折與無力感,是如此的真實與殘酷。



      在這本書中,作者透過充足的研究證據,幫助我們超越孩子行為的表象,通盤理解童年逆境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機制、環境中的「毒性壓力」是如何傷害弱勢孩子生理與心理的發展,以致於他們在「非認知技能」的養成上(如恆毅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等)面臨比其他孩子大許多的挑戰。



      有句話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孩子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而充分的同理,建立在愈來愈準確的理解上,這也正是作者幫助我們做的。但,在此之上,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緊緊抓住的那「不放棄」的信念。透過具體的分析各樣政策、介入措施、教學策略,作者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心想告訴孩子不要因他的環境出身而放棄,我們必須以身作則,不放棄任何扭轉困境的可能。作者讓我們看見:當弱勢孩子在學校得到歸屬感、培養出目標,在教室裡有老師適時的刺激與支持,他們會茁壯成長,未來成功機會無可限量。



      在台灣,「教育不平等」的問題同樣的應該令我們憂心。以PISA數據為例,台灣孩子的學習落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與孩子的社經背景高度相關。如同作者說的:幫助弱勢兒童成功,應是當前公立學校的核心使命。這也讓我想起花蓮明義國小的許慧貞老師二○一六年十一月在一論壇上所說的:「我一直以身為公立學校的老師為榮,因為孩子沒有辦法選擇他的出生,可是今天無論出生貧富,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來到我們公立學校老師的眼前,我們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機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各位老師,我們做的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我想,作者在此書中的結語寫得最令人動容:「幫助弱勢兒童突破困境,是個艱難而痛苦的工作。可能令人洩氣、沮喪,甚至令人憤怒。但是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努力可以帶來無窮的改變,不只是改變孩子與家庭的生活,而且也能改變我們的社區與整個國家。這是全體參與的工作,不論你的專業領域在哪裡,第一步就是,單純相信這個信念: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感謝親子天下給我推薦這本好書的榮幸,也藉此機會再次向在第一線努力的老師們致敬,是您們的不放棄,讓我們看見:我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導讀



    為成功找方法

    劉恆昌 (教育學博士、國高中教師)




      劉恆昌老師擁有二十多年企業界的經驗,歷經台灣松下、渣打銀行、奧美廣告、安侯建業,及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總經理。於工作中體會到思考、溝通、協作等能力的急迫需要,因而進入師範大學攻讀教育博士,深入研究「遠征式學習」。完成博士學業後,投身教育,有志為台灣培養人才。目前任教於台北市的國高中,參與北市教師跨校社群運

    作,在課堂中以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並於台灣大學師培中心協同開設「適性教學」課程,鼓勵學生堅持不懈。



      在本書中文版還未上市前,劉恆昌老師就細讀了英文版,並且將書中的原則融入教學在台灣的課堂中實踐,他分享自己的深入閱讀與實踐經驗,希望給更多家長老師做為參考。



      我所任教的國中長期以來,一直是台北市會考以及基測成績殿後的學校之一,近年會考英文與數學成績落在「待加強」,也就是C等級的學生高達百分之五十,學校位於台北市西區的邊陲,社區老舊,約有三成學生來自中低收入戶,大約是全國平均的十倍。這樣的結果固然符應了家庭的社經地位是影響孩童學習成就最重要因素的理論,但知命之年開始任教的我,不甘接受這樣的命運決定論。



      之前在企業界工作了二十年,生命的轉折與對意義的追尋引領我進入教育場域,我想要做一件永遠做不好的事,這樣才值得花下半輩子去努力。三年前完成學位研究後,進入國中擔任公民和童軍代課老師,我一直在教學上觀察學生學習樣態與需求,從學術研究與跨校、同校同儕尋求協助。在童軍課帶體驗反思,在公民課剪輯時事媒材讓學生觀察與記錄現象、透過提問引導孩子連結課本理論、進而產生疑問,藉討論、思考與表達提供學習經驗;我的課堂可以吃東西、小聲講話、走動討論,我很少考試也不罵人,然而,還是有孩子學不好,甚至不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直到去年春天,我領悟到,有些孩子在進入課堂前、甚至進校門前就已經打定主意如何面對上課這件事,教室裡的課程、教學與評量很難改變這樣的心態。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What works and why?去年五月一出版,我馬上從亞馬遜網路書店購入閱讀,於是我恍然大悟,在課堂上面對的問題不只涉及知識與技能,更有「非認知因素」這個向度需要處理,而低家庭社經地位與低學習成就的關聯因而具體呈現:本校所處社區居民多以勞動或經營微型商業謀生,工作時間長且不規律,許多孩子見到爸媽的時間不多,見面時,爸媽常處於身心俱疲狀態;有不少孩子由單親撫養或隔代教養,孩子幼年欠缺與成人及環境「發球與回擊」的經驗以建構腦部神經迴路,因而思考與聯想力較弱;甚至因為「童年逆境經驗」產生的「毒性壓力」傷害了孩子的「執行功能」,經常處於「戰或逃」狀態在教室裡嗆聲走跳;也有些孩子認命而不認為學習會帶來改變的機會,上課時囿於「定型心態」而自我設限從學習逃離。



      家庭社經地位具體的差異是什麼?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所謂弱勢孩子的「機會落差」就是收入前四分之一家庭的小孩比後四分之一家庭的小孩每年多得到三百小時大人的陪伴,以及每年八千美元參加夏令營、才藝班的支出。自此,我對我那些反應慢、冷漠、搗蛋或放棄學習的學生更多了一份同理:弱勢孩子學習成就低落絕非命定之必然,而是一連串機會落差與資源不利的結果。警訊是隨著全球性貧富差距擴大,可以預見學習不利的學童比例勢將上升;而好消息則是我們可以從弱勢孩童那一串機會落差與資源不利中,尋求改變的切入點,對公立學校的校長與老師不啻暮鼓晨鐘:面對弱勢而學習不利的學生,老師所抱懷的是「成長心態」抑或「定型心態」?《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書中具體指出學校從「關係」與「教學法」雙管齊下協助社經弱勢孩童的模式,並舉出了幾個社福機構與學校改變的實例,其中包括我所熟悉的 EL Education。



      二○○八年我進入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後,在蔡居澤教授引薦下認識了時稱「遠征式學習學校」(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的 EL Education模式,「遠征式學習」借用了冒險教育的登山、航海、泛舟等長天期團隊歷險課程作為隱喻。象徵學習是以真實生活為場域,在探索智識領域或解答真實世界迫切問題的過程中,互助分工、協力建構知識與技能的挑戰歷程,「遠征式學習」體現了John Dewey「做中學」的主張以及Kurt Hann冒險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具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實作與創客導向,學生不只是吸收知識,還要探索專案需求,而過程中常以小組進行探究,學生因而練習了溝通、協作、論證與批判以適切應用知識與技能,創造在特定脈絡下屬於自己的實作知識。



      而且小組在長天期的「遠征式學習」中,個人在小組中會遭遇意見不同、挫折、失敗等等與真實世界的工作場域相同的挑戰情境,學生除了運用知識與批判性思考、創造力等認知素養外,還要運用協作、溝通、全球連結等人際素養,以及自我調節、復原力、以及恆毅力等個人內在的素養。因此「遠征式學習」是兼顧「教學法」與「關係」,涵養學生二十一世紀必備技能的卓越教學策略。



      「遠征式學習」是「主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的一種模式,台灣教育現場一直有教太多的問題:國高中一天有七,八節課,各學科老師以學科為中心硬灌,學生可能活剝生吞,但也可能厭食拒食!活剝生吞等一下就吐出來等於沒吃,厭食拒食可能衍生出秩序與行為問題。另外還有考太多的問題:頻繁考試會累積出失敗者,學生從經常性挫敗變成自我放棄。頻繁考試也不利於喜歡深思和慢工出細活的學生,因為每次都還沒準備好就要上場或交作品,而高品質作品常在反覆修改後獲致。最慘的是頻繁考試把學習切割成一段一段,學生只記得一塊一塊,於是到學期末拼湊不出統整的學習內容,欠缺整體性理解。PBL則從學科中心走向議題或現象為核心,各個學科圍繞著議題,老師不以教完教科書整套知識系統為目標,而是教處理議題或現象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為原則。而且PBL必須事先訂出評量規準,引導學生在長天期歷程中,以評量規準為指引,同儕彼此評析、持續改善以產出高品質作品,不必要依賴頻繁的考試作唯一的評量形式。



      就「主題事學習」的實作而言,107課綱已經跨出一大步,傳統公立學校老師可以小規模試作開始,如《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書中建議,不妨從一學期花一到兩週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小型PBL」開始, 讓學生自主選擇與學習相關的專案目標或問題,目標相近的學生形成小組,而老師則要判斷先教哪些知識與技能學生的專案才走得下去,哪些知識與技能遇到有需求再教,進而修改課程設計。這樣有目的與意義的課程更有可能滿足學生的「自主性」、「勝任感」以及「自我連結」,學校就可能不再遵循命運決定論繼續扮演社會再製的角色,學校可以促發學生的內在動機,進化成為學生「自我決定論」的推手,讓學生的天命得到發揮。因此學校不只幫助學生「學會(learning about)」知識與技能,進而會幫助學生「成為(becoming)」素養的實踐者,學校教育因此可以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會辨識生活中議題並適切處理的二十一世紀公民。



    寫在前面



    給台灣讀者的一段話

    本書作者?? 保羅•塔夫




      很榮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一書出了繁體中文版,能連結不同國家的讀者,我感到很開心。我相信,愛孩子、希望孩子成功的心情,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身處不同的國家、文化,對孩子的關愛就有所不同。



      我在第一本書中提到,目前大部分學校採用IQ(智商),也就是用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來判斷孩子學習成功與否,是一種誤導,太窄化孩子在人生中成功的要素。同時我也提出,學校對孩子的評量,並非孩子學習的全貌,很多孩子可以在公立�私立學校考高分,但並不具備在未來人生成功的其他技巧。例如,有自覺,願意承擔風險,恆毅力,負責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非認知能力」。



      不過,這本書並沒有提出「五步驟讓孩子更有毅力」之類的解方,很多父母老師感覺挫折,因為他們想立刻知道明天該怎麼做。



      所以在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中,我更聚集在「解方」上,找出實際的做法,希望能幫助老師、政策制定者有效執行。儘管本書特別強調如何幫助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貧窮、家庭失能等),但實際上,對於出身良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這些方法一樣受用。



      我發現,想要在課堂上,像教語文、數學那樣去「教」這些技巧,是行不通的。要培養非認知能力,最好的方式不是開一堂恆毅力的課,或發下培養恆毅力的學習單,而是營造一個讓孩子願意學習的環境。



      家長、老師要營造一個讓孩子有歸屬感、又有挑戰性的環境,尤其對在困境中成長的孩子特別重要。若能讓他們感到安全、被關愛,同時感受到有一股鼓勵上進的力量,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在學習。這樣他們會更有學習動機,也在過程中,慢慢培養了前述非認知的技巧。有時,我們不須介入太多,不需替孩子解決他的所有問題,反而應該退到一旁,讓他們自己去嚐嚐失敗的滋味。



      我知道,這對台灣的父母,對我,以及很多美國的父母都很不容易,但研究顯示,這正是孩子需要的,他們需要學習用自己的雙腳站立,需要知道自己能解決人生問題,這不代表父母要故意把孩子丟到逆境中,而代表我們要給足夠的支持和愛,但表達愛的一個面向,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相信,他可以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提供一種新的視野,是我這幾年的研究、觀察累積,希望能對教育現場的老師、執行者,及家長們有所幫助,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他的成功。

    ?




    其 他 著 作
    1. 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