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94765
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編著
博思智庫
2017年5月02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394765
叢書系列:
GOAL
規格:平裝 / 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GOAL
分
類
心理勵志
>
勵志故事/散文
>
真實人生故事
同
類
書
推
薦
真心追夢:黃政傑回憶錄
人生順利需要設計,偶爾也要靠演技:黃小柔女人柔性覺醒的20堂課(限量親簽版)
帶著愛與療癒的香氣行者:一個芳療照護師,以香草給予14個傷痛心靈
人生順利需要設計,偶爾也要靠演技:黃小柔女人柔性覺醒的20堂課
微笑天使
內
容
簡
介
本書特色
當最親密的家人,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你感覺到了什麼?
繪本故事+專家聆聽解析
重新找回,堅韌安寧的心靈力量
緊密的家庭關係發生巨變,心裡浮現什麼樣的情緒?
是和小凱一樣,心??有隻小小狗害怕瑟縮?
還是像姐姐,強壓心中害怕,?自己長大?
或是像爸爸,醫院?家庭兩頭跑,疲憊不堪?
無論是什麼感覺,我們都懂
所有悲傷、害怕、壓力,都值得被理解
? 這是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
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癌症,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小凱失去媽媽的陪伴,深深的思念該怎麼辦?姊姊夾在責任感與害怕之間,要如何平衡?爸爸醫院、家庭兩頭跑,壓力如何紓解?
當悲傷來襲,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正視眼前的問題,才是回歸平靜的關鍵力量。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當家中重要成員生病,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而是全家人要共同面對的事!
病人很重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也相當重要。
面對親人生病時,你可以:
1. 別隱瞞,讓孩子了解發生什麼事,用他可理解的方式說明。
2. 聆聽,協助孩子與父母、師長或其他成人討論內心感受與需要。
3. 彼此理解,孩子與其他家人的情緒反應。
4. 建議父母可鼓勵青少年維持他們的社交網絡。
5. 互相幫忙,父母可以有限制地給予孩子照顧與分擔家事的任務。
6. 多陪伴,鼓勵到院訪視,但也需理解接納孩子可能面對的矛盾情緒。
手作繪本+專家解析
讓社工師、心理師告訴你,在家庭巨變之後
如何重新聆聽內心的擔憂,找回安定的力量
感動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劉文雄 醫師 / 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
?
目
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專家導讀】看見情緒,展現家庭復原力 ◎蔡惠芳社工師
【專家導讀】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侯懿真心理師
PART 1 繪本故事:媽媽,我好想妳!
PART 2 所有悲傷,都值得被理解——當家庭有重大變故時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 不同年齡層孩童的情緒反應
? 關於情緒投射:小凱和他的小小凱
? 啟動家庭復原力:角色的自動補位
? 用心傾聽,看見孩子的需求
? 預演心理衝擊,幫助關係復原
? 鋼索上的玻璃心:別輕忽男人的眼淚
? 家庭關懷中,社工師與心理師扮演的角色
? 社工師和心理師的引導,幫助關係復原
? 孵夢小豆芽,實現生命的美好期待
? 關懷手記:給家人的溫暖提醒
?
序
【專家導讀】繪本書的緣起
看見情緒,展現家庭復原力
◎蔡惠芳社工師
家庭是有生命的,透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在事件中,展現它的復原力。當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例如癌症,往往不只是病人獨自的問題,還牽涉到整個家庭成員。
繪本故事的設計雛形,關注在有小孩的家庭,因為小孩在成長的階段,情緒的表現方式較多元,有時甚至是隱晦的而容易受到忽視。因此,我們用故事的方式呈現一個平常的家庭,在疾病治療的歷程中,除了病人本身外,就生活、孩子,乃至於整個家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在混亂之中調適,走向復原的過程。
我們希望藉由這一本書,提醒家長留意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願意給孩子多一些傾聽、理解和陪伴,幫助孩子,進而幫助整個家庭。
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侯懿真心理師
基本上,這是一本以促進心理健康作為出發點的繪本書。
傳統家庭中,家長可能會認為:「我讓孩子吃飽穿暖,這樣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孩子處在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心理和情緒狀態,需要被理解、被關注,所以繪本傳達出這層意義,使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情。
當家庭發生衝突事件,情緒出現的時候,有人會很想趕快把它擦掉,然而情緒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有被看見的需求,與其「消除」,最好的方式是「承接」。
孩子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講出自己的需求,加上家長願意聆聽,並給予適切的回應,這樣一來,眼前所碰到的困難或挑戰,也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新的學習與收穫。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