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當今專業藝術家的性質,查訪藝術家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如何應付藝術世界守門人的期望。自我表達是藝術史上的一大轉折,尤其是梵谷(Vincent Van Gogh)畫作中顯露的那種焦慮,或波拉克(Jackson Pollock)恣意潑灑的情緒;一般大眾依舊喜愛藝術純粹的表達功能,但在藝術圈內人來看,這種藝術已經老掉牙,只合派在未經藝術專業訓練或身心有礙的人,也就是構成「圈外藝術」(Outsider Art)基石的一般人身上。老一輩的藝術家,如現在已八十多歲的草間彌生,或像是首批成熟作品脫胎於抽象表現主義傳統的藝術家等人,只有當他們說「藝術是治療」時,人們才會買帳。
值得玩味的是,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觀《藝苑名人傳》(Lives of the Artists,一五五?年)一書中,通篇不斷提到「名氣」(fame)之事。在一個沒有美術館、博物館的時代,更別說什麼個人回顧展的時代,藝術家成功與否,名氣,是個不合格的衡量標記。瓦薩里沒有區分什麼是社會「名流」(Celebrity)、什麼是社會「認同」(Recognition),而今天藝術世界的圈內人厭棄被人貼上名流的標簽、視之如敝屣,卻把社會認同看得很重,因為社會認同等於是對藝術家的成就致敬,承認你的藝術家本色。然而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跟認同一起現身的卻常常是「誤認」——藝術家受到景仰,但受景仰的原因卻讓藝術家感到啼笑皆非,或是粉絲非藝術家心目中理想的粉絲。無論結果如何,今天的藝術家必須懂得如何表現自我來吸引忠實的粉絲,而要別人相信,首先藝術家必須要有堅強的自信,那種自信不但要強大得足以撐過藝術世界派系鬥爭的風風雨雨,自己還要靠著這種信念得到啟發。雖然大家常說,藝術家必須得到「一致信服」才能成功,但一致的看法罕見,而且總是曇花一現,只爭取一派信眾即屬智慧。
我的前一本書《藝術市場七日遊》(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是記錄二??四至?七年間藝術世界的大事,本書則提供了近年藝壇的即景快照。一、二、三幕都是從二??九年的夏天開始,依年度先後朝著實際寫書的時間(二?一三年)移動。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在過去幾十年起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再是貧苦交迫的社會異類,在創意上他們成為很多其他行業難以望其項背的楷模,服裝設計師、廚師和科技大亨都瞠乎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