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品質管制的目的是從使顧客滿意的觀點來進行PDCA循環,以求提升產品及服務的品質。人們根據統計品管為基礎,研究、開發出種種進行此一品質管制步驟的手法。這些手法既可用來解決品質問題,也成為了解決品質問題所需的工具。
為求深入淺出地介紹品質管制的本質,本書將在Part 1論述品質管制的基礎,Part 2論述統計品管的基礎。接下來在Part 3會針對推進品質管制所需的基本手法,亦即QC的七種工具一一為大家做說明,Part 4則會詳述品質管制中有關品質保證的第一步──檢測,是怎麼一回事。最後的結語則會提到半導體及食品的品質管制。
針對其他品質管制書籍幾乎未曾提起的檢測,以及半導體製造與食品製造的品質管制進行論述,此為本書獨有的特色。
日本的品質管制是從太平洋戰爭後由美國引進統計品管的手法開始,隨著以製造現場為中心展開的小團體品管圈活動在全國普及化,對於品質管制的意識也有所提升,將日本產品的品質提升至世界第一。
伴隨日本品質管制水準的進步,活動的範圍也跟著擴展,從以減少瑕疵品為中心進行的品質提升活動到提升顧客滿意度的品質保證活動,在國際規格ISO9000普及化的同時,漸漸確立為經營管理高層也參與的品管活動。
寫出上述這些複雜的說明,說不定會讓大家認為品質管制「好難懂啊∼」。
請別想得太過困難。我們在小學時就曾學習「要整理和打掃教室與走廊,遵守學校和班級制定的規範」。將執行這些理所當然的規則套用到製造現場,即為品質管制的出發點。
本書各章節所刊載的範例漫畫,故事的舞台設定為蠟燭工廠,若以蠟燭舉例,品質管制的重點就是下列幾點。
•顧客對蠟燭的需求是什麼?
•蠟燭的燃燒時間多久最為適合?
•燭火的形狀、顏色、搖曳方式怎樣才適當?
•消費者偏愛蠟燭燃燒時散發出哪種氣味?
既然身為蠟燭的製造者,去思考使用者有哪些期望是理所當然的事。製造的出發點正是如同上述這般逐步管理品質、改進品質,完成水準足以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如果實際生產的產品是蠟燭,就要逐一思考「蠟燭易於點燃嗎」、「如何改進蠟燭容易有裂痕」這些品質管制問題。
首先,讓我們邁出學習品質管制的第一步吧。
二○一四年三月
全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