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0088
歐麗娟
遠流
2017年5月25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3280088
叢書系列:
綠蠹魚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7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綠蠹魚
分
類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詞曲賦
同
類
書
推
薦
每天追一齣大唐詩人穿越劇:看大唐詩人彎彎繞繞的人生劇場,細讀人人都是男主角的才華較勁
【有故事的唐詩宋詞套書(二版)】(二冊):《有故事的唐詩(二版)》、《有故事的宋詞(二版)》
有故事的宋詞(二版):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
有故事的唐詩(二版):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
倚晚晴樓詩?:胡國賢古典詩集
內
容
簡
介
深刻地讀首唐詩吧!
唐詩的美,折射著帝國的輝煌,與盛衰的滄桑,
鐫刻著美化的痛苦、詩意的寂寞、優雅的悲哀,點點滴滴都是浪漫。
一千多年前詩人們驚人的感知能量,詩作中蘊藏的文化密碼與人性奧祕,
終將跨越時空,與我們相遇。
目
錄
卷首語
推薦序:文藝若缺唐詩,必遜色多矣�余光中
來自各方的好評推薦
自序: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
楔子:知人論詩,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
【之一】初唐的新聲——陳子昂與〈登幽州臺歌〉
01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02陳子昂的復古主張:漢魏風骨以興寄
03復古的偉大繼承人:李白
•李白版的中國詩歌史
•孔子的「絕筆於獲麟」
•聽其言而觀其行
04〈登幽州臺歌〉逐句解
•宇宙的視野,孤獨永遠需要豪邁
•「凝視永恆」的初唐時代精神
05反對的對反:陳子昂對六朝的吸收
06杜甫、韓愈的勸告:〈戲為六絕句〉與〈調張籍〉
•轉益多師是汝師
•韓愈對李、杜優劣論的排解
?
【之二】深水靜流的智者——盛唐王維的〈雜詩〉
01離人共感,所以千古傳誦
02〈雜詩〉逐句解
03先行者王績,十四個關於家鄉的提問
04為什麼要問:「寒梅著花未?」
• 「有敦瓜苦」,從微物關情
•第一瞬間的反應: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
•「不敢問」的情怯
05「不敢說」的辛酸——辛棄疾的「欲說還休」
•識盡愁滋味:超乎言語的人生歷練之苦
•單子沒有窗戶:人的有限性和絕對的孤獨
•訴說的痛苦:三種因訴說而受傷的模式
•沒有人真正願意聽自己說話
•天氣:不會受傷的社交話題
06讀詩,也懂了人性
?
【之三】穿透人間的詩仙——盛唐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
01語語濃豔,字字葩流
02〈清平調詞三首〉的創作背景
•「布衣入宮」——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帝王�浪漫情人」的奇蹟──文藝盛事的軸心
•「帝妃之愛」的奇蹟──單子沒有窗戶的救贖
03〈清平調詞三首〉的層次結構
•由天上到人間、從神話到真實
•歸結於玄宗的寵愛
04〈清平調詞三首〉的比喻作法
•國色天香的牡丹
•母儀天下的女神
•歷史上的名美人
05〈清平調詞三首〉的主旨
•不可能是諷刺
•李白會是個沒有教養的人?──談格調與等級
•祿山之爪的謬誤無稽
•歌頌永恆的帝妃之愛
06兩個自我超越的天才
• 唐玄宗:短暫沉睡的聖君
•李白:超越自我的偉大詩人
?
【之四】博大精深的詩聖——盛唐杜甫的〈月夜〉
01歷史上、文學中的妻子
•傳統對妻子的倫理定位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夫妻私情的禁忌
•詩人與妻子在平等關係上的對話
02杜甫詩中的妻子:偉大的地母
•杜甫的婚姻與妻子楊氏
•老瘦賢慈的形象,同甘共苦的恩情
03另一種妻子造型:香豔的美人
•宮體豔情的文學傳統
•非倫理的男性凝視:細說〈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靜物般的女體呈現
•婚戀中的女性:地母�神女的統一
04「夫妻風懷詩」的巔峰
05浪漫與恩義的結合
• 明月與思婦:傳統父權的性別政治結構
•詩聖的另一面:彌深彌堅的情愛書寫
?
【之五】精明世俗的詩魔——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0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02琵琶行:時代的寧馨兒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的小人物書寫
•小說化的歌行體
•紀實與小說:詩人和琵琶女必然的邂逅
03先聲奪人:音樂描寫的集大成
•「幽咽泉流水下灘」的先行者
•「幽咽泉流水下灘」的合理修訂──「冰下難」
04琵琶女的新造型
•琵琶女的成長與天賦:名門意識與一流才藝
•同類中的異數:美酒華服收編不了的靈魂
•為何嫁作商人婦?琵琶女的能與不能,知與不知
•帶妝入睡的身分限定與心理狀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05代筆的影響:詩人的化身
•居易的缺憾:「去中心化」的念念不忘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等同意義
•「投射心理」的發動
•「嚮往的理想之我」與「真實的本然之我」的分裂
06「諷喻詩」:曇花一現的風骨
?
【之六】哀淒絕望的詩靈——晚唐李商隱的〈錦瑟〉
01無題的淒苦:獨恨無人作鄭箋
•歷來的理解視域:詠物?政治?愛情?……
•「無題」的內在意義:人生總體情境的身世之感
02〈錦瑟〉詩的意象特點
• 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
•四句神話傳說,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
•「遺貌取神」,回顧一生的過眼雲煙
03美麗的錯誤
•「可待」、「只是」、「惘然」的正確訓詁
•「可惜馨香手中故」:習慣於絕望
04每況愈下的悲劇:自我的墓誌銘
•天鵝之歌:愛與悲劇的陷溺
•無意於改變的非勇者
•「深知身在情長在」的生命哲學
序
自序
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
?
天地逆旅、光陰過客,此乃萬物的生活本質,只看時間、空間的久暫短長。唯歷經幾番播遷,在壅塞氾濫的書櫃深處,至今猶然矗立著一本小書,《唐詩三百首》。
作為一般古典文學愛好者最常接觸的入門書,這本年深歲久的《唐詩三百首》卻是坊間粗製濫造的消耗品,校對脫誤、注解簡略,還帶有粗暴的畫線,加上破損的扉頁,總體而言,就是先天既來自漫不經心的業者,後天又遇到漫不經心的讀者,注定要在世間灰飛煙滅。
但是,我永遠記得乍然相遇的當下,翻開扉頁後簡直光芒萬丈,如獲至寶。周遭是年節夜晚的爆竹喧闐、笑語盈耳,父執長輩家的門庭內外,同輩的小朋友們都在玩耍嬉鬧,我則因為那小小的書架而獨留室內,並且從零落的幾本書裡發現了稀世奇珍,霎時定格,於是遺忘了這個世界的熱鬧與寂靜、繁華與荒涼。
當時並不懂什麼叫做印製精良、裝幀精美,只清楚意識到,在凌亂的畫線間、缺角的頁面上,分明映現了一個和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意境,那些字句雖然看不懂卻又迷人至極,宏大、深沉、優雅、精緻,和這個白話的世界何其不同!
固然那時還只是入學不數年的孩童,並不知道何謂「文學」,但已經過早地感到真實世界是如此粗糙俗淺,一切都過於直接而有限。只有書本例外,卻可惜文字所點燃的光總是在最後一行熄滅,留下莫名的空虛。然而,不斷擦亮火柴的小女孩竟在這偶然的不可思議的瞬間,彷彿瞥視到白話世界之外的另一層存在,濃縮的、凝鍊的、深邃的、華麗的,一種無以名狀的無限。甚且闔上書本之後並沒有消失,繼續安頓在心裡。
即使後來慢慢在成長過程中讀了一些書,於文字裡尋求救贖,也明白文學為許多苦悶的心靈提供了一條出路,卻又隱隱覺得白話文學之為文學,同樣停留在這個世界裡,或許多一點美的意象,多一點善的感悟,也多一點真的揭露,仍然還是對「這個世界」的咀嚼複製,不是質性的蛻變,一旦所處理的是虛荒謬失的現代亂象,更難免令人不忍卒睹。可唐詩明白示現:真空並不需要用叛逆的、感官的方式來填補,那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同樣落入粗糙庸俗,即使包裝了藝術。
我們需要美,但更需要正派大氣的美;需要藝術,卻更需要堅定向上的藝術。這都非建立在求真存善的基礎上而不可得。在唐詩的形式鍛鍊之下,唐代詩人的筆墨也被打磨、淘洗得晶瑩剔透,容不下罪惡醜陋的渣滓;在歷史的嚴苛冷峻之下,也過濾、淘汰了欺世盜名的成分,大美、至善、純真兼容並存,這是最完美的藝術。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昇華,抵抗現實的庸俗粗糙,填補了存在的空虛荒寂,甚至碰觸到永恆,於是可以真正地呼吸,不再感到窒息。
多年以後,才能明白這就是唐詩的不朽的力量,而那力量本身則早已根深柢固於童稚的心靈,逐漸醞釀成了志業,並且在志業的發展中逐漸意識到,自己想要的並不只是「感動」,尤其不是興之所至、有感而發,用花團錦簇的感性直覺所渲染出來的感動。在詩的美感中其實存在著無比幽深,這些詩在講什麼?那幾首果真此意?如許篇章是否只有這個解釋?一旦認真追問,便疑惑陡增,明明字裡行間的心魂震盪著,我卻只能依稀觸摸到幾分脈動,無法還原。
幸而隨著知識學問的增加與進步,以及人生體驗的擴展與深化,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中終於多了幾分洞明,再度確認唐詩是多麼優美而深刻的世界。那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現代的預演,因為活著總面臨了永恆的課題,生老病死,追求與幻滅,企慕與絕望,尤其是愛與缺憾,我們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祕音交響。
只可惜,一般的愛好者往往只獲得浪漫的賞析,以致不乏美麗的誤會;那深刻的部分則留在學術的象牙塔裡,很少成為推動社會知識進展的動力。文化長江斷裂,古典長城崩散,而力圖復興者所撿拾的,會不會只是七寶樓臺所拆碎的片段,每一個碎片都光彩閃爍,拼湊起來卻面目全非,甚至在折射的時候摻雜了飛舞的塵埃,遮蔽了原貌?
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如果一本簡陋的《唐詩三百首》可以啟動一個小女孩的心靈,空谷傳響,給予堂正崇高的追尋方向,那麼,應該也可以相信,總有幾顆種子藉機發現了陽光從何處照耀過來,進而得魚忘筌,探尋光源之所在。那是真正的希望。
這本書是「唐詩新思路」的首部曲,很感謝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工作團隊的靈心巧思,於二○一三年年底初次製作線上課程時構想出這個題稱,精要傳達了內容的走向,於是這次便援用進來成為系列名。後續若還有機緣,尚有其他的唐詩主題可以繼續開展,但何妨隨運任化,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得不止。唐詩永遠存在,不廢江河萬古流,自有漁人溯溪而上,揭探桃花源的奧祕,又何須擔憂乏人問津?
是為序。
前言
知人論詩,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
唐代可說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傲視古今,其中蘊藏了深厚的文化與人性內涵,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
雖然表面上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就活在這些詩人的庇蔭之下,但猶如孟子所言:「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孟子•盡心》)過去所經歷的已經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響了後來的世界,所以過去仍然是永恆地存在著。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都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在現在奮鬥,為了未來而努力,但憑藉的是過去許多已經化入思想意識裡,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文化根柢,何況那些膾炙人口、觸動人心的美麗詩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
就像宋李之儀〈卜算子〉所說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雖然看不見,但卻品嘗著一樣的生命之泉,被一樣豐沛深刻的文化所滋養。身在長江尾的我們,可以遙望長江頭的無數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過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禮。
在文化的長江大河裡,涓滴都是智慧的寶藏。不是只有《紅樓夢》帶領我們領略複雜的人性與存在的酸甜苦辣,何況《紅樓夢》之所以如此優美,也來自於一千多年前的詩詞情韻,小說中把盛唐當作是詩歌藝術的神聖經典,對盛唐詩人推崇備至;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獨特的殘缺美學,形成了一股瀰漫於字裡行間的悲涼之霧,並且塑造出一個魅力無窮的林黛玉,這些都說明了唐詩的深厚影響力。
可以說,唐代的詩人與名篇早已成為所有華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永遠地活著,伴隨著成長,一起喜怒哀樂,更成為美感與體驗的啟蒙者,教我們怎樣感受春花秋月,教我們如何面對人生困境,也教我們行走生命之路的種種方式。
?
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
唐代之所以能夠誕生出如許眾多的偉大詩人,必然和整個時代環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關。就像巨大的樹木必然有整個森林作為支撐一樣,如果杜甫誕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會成為杜甫,而會成為其他的人才。
當然,不可能每個唐朝人都會作詩,而且寫詩並不是傳統文人的最高目標。很多人以為唐朝人把創作詩歌作為人生的最大價值,以為唐朝人都以身為詩人為榮,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畢竟在以儒家思想為終極信念的傳統社會之下,文人的最大人生價值還是在於經世濟民,除非極少數的特殊情況,他們最大的努力還是在於實現政治理想;詩歌則是抒情言志的表達方式,是文字藝術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
杜甫就說得很清楚,「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國家社會的群體事業才是這些充滿理想的知識分子的終極信念,他們希望可以為堯舜般的聖君奉獻心力,實踐王道,讓社會淳厚、百姓安居樂業;因此直到晚年年老體衰,無能為力的杜甫已經完全放棄出仕做官的道路,還殷殷期盼年輕人可以接棒,薪火相傳。所謂:「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意思是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就交給你們這些年輕人了,你們要早一點占據重要職位,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在職位上想的不是個人名利權勢,而是努力為國家百姓奉獻生命。
因此,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成為王安石最喜歡的詩句,它深深觸動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內心,表達了他們共同的志業與熱情。連生性瀟灑的李白也沒有例外,他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亂時,仍然沒有放棄「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的建功立業、為國效勞,這就可想而知,以為寫詩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然而,在傳統文化之下,詩歌也確實成為文人追求藝術、表現自我的最重要方式,只要受過教育,能夠讀書寫字的人,大都有讀詩的興趣和寫詩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雅」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說,詩歌是唐代文人紀錄人生的生活日記,也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來往溝通的書信,甚至是他們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要工具,不僅用來抒情言志,也有助於實踐理想,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實驗和開拓。古典詩的豐富深刻,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唐詩就是最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
對於唐詩,明代詩評家胡應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
甚矣,詩之盛於唐也。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其格則高卑、遠近、濃淡、淺深、巨細、精粗、巧拙、強弱,靡弗具矣。其調則飄逸、渾雄、沉深、博大、綺麗、幽閒、新奇、猥瑣,靡弗詣矣。其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詩藪•外編》卷三)
?
意思是,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詩歌作品,還有各種不同身分的創作者,都使得詩歌的事業無比宏大遼闊,輝煌燦爛。難怪魯迅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幾句話固然是言過其實,但也表達出唐代詩歌的偉大成就。
在如此熾烈的藝術熱誠之下,創作詩歌變成了全民運動,也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在還保留到今天的唐詩中,一共有大約五萬首、二千二百多位詩人,他們來自廣大的社會土壤,從各個角落裡孕育、生長、勃發,互相激盪,也前後傳承,他們彼此對話,也互相成就,這才匯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這樣龐大的支援體系之下,最卓越的靈魂就會脫穎而出,最偉大的傑作就會橫空出世,讓藝術更加提升,也帶來飛躍的進展,文化的長江大河就隨之更加綿延壯大了。
若是把唐詩的特色與宋詩相比,在對照之下,便更能顯出其強大的魅力。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分析唐、宋詩的特質時便指出,「唐詩顯得如火中焚,緊湊而激烈。簡言之,在匆匆趨向死亡的人生過程中,詩人作詩只能抓住貴重的瞬間,加以凝視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噴出、爆發。詩人所凝視的只是對象的頂點」,因而詩歌是凝縮簡鍊的;而宋代詩歌就比較是說理性的,偏向抽象哲理的表達,以及直線的呈現,不像唐詩是一個飽滿的整體意境,特別耐人尋味,也更必須經過咀嚼玩味,才能體悟出其中的深沉與飽滿。
正因為唐詩是如此之盛大豐美,為了挖掘、闡發唐詩中既美麗又深刻的人性內涵,這本書並不走通俗性的、介紹性的方向,像入門導讀一樣的蜻蜓點水;也不作感性的賞析,停留在對唐詩有多美的一般說明上;而是想要帶領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詳的詩人,以及膾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來所沒有看到的,澄清積非成是已久的,探測一直所不知道的。
?
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我們很不一樣
?
當然,在看這些一千多年前的詩人和詩歌時,絕不能用望文生義的方式做直覺的理解,尊重歷史、設身處地,是我們現代人面對傳統文化最必須建立的態度。蘇聯學者伊•謝•科恩(Igor S. Kon)在《自我論:個人與個人自我意識》清楚地提醒大家:
?
一知半解者讀古代希臘悲劇,天真地以為古代希臘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們完全一樣,放心大膽地議論著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劇過失」等等。可是專家們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專家通過精密分析原文、詞源學和語義學來尋找理解這些問題的鑰匙。這確實很重要。
?
這段話中談到幾個重點,首先,現代讀者必須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來理解古人,在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懸殊的情況下,古人的許多思想感受和我們是很不一樣的;而且我們要尊重別人(尤其是古人),他們所思考、所苦惱、所追求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問題,以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戀愛可以自主,那樣是不行的。事實上,古人所面對、所要回答的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如果不放掉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意識框架,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古人。
再者,除了心態上要調整之外,作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隨興地用直觀的感覺來解釋,何況真正的知識永遠是千錘百鍊才能獲得的,所以科恩才會說「專家通過精密分析原文、詞源學和語義學來尋找理解這些問題的鑰匙」,這當然不是件輕鬆的事。對於一般人性而言,這段話猶如暮鼓晨鐘!
必須說,雖然唐詩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學作品,但其實讀者往往愛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經過近代歷史性的巨大斷層之後,現代讀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識望文生義,投射了並非其本來面目的不實幻影,美則美矣,卻往往是美麗的誤會。本書將選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期望達到以下的目標:一、釐清文字與內容的謬誤,避免一再以訛傳訛;二、還原詩歌的真正涵義,示範解讀古典文學的應有作法;三、正確地知人論詩,展現對古人真正的溫情與敬意。
我們將針對生活於整個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選出六大詩人,針對他們的名作提出幾個問題並給予解答,例如:
陳子昂真的完全反對六朝,以復古為目標嗎?繼承並且發揚了復古路線的李白,他的人生終極追求究竟是什麼?
王維遇到久別的鄉親時,問的為什麼是「寒梅著花未」?那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是否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當時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與貴妃之間又是怎樣的愛情?他們兩人是否有不為現代人所知的一面?
既然談到了婚姻愛情,我們也來看看杜甫是怎樣看待他的妻子的?傳統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著愛情?愛情是否只有我們現代人所以為的樣態?〈月夜〉這首詩會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視野,並且讓我們清楚看到,杜甫是怎樣地因複雜而豐富,而唐朝的偉大又確確實實應該歸功於六朝,長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個源頭。
接著,我們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怎樣投射了自己的潛意識。最後,這本書要告訴你,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真正的意義,我們又是怎樣地在誤會中愛上了這首詩。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