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愚人學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38363
薩沙?索科洛夫
宋雲森
啟明出版
2017年6月09日
233.00 元
HK$ 198.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338363
規格:平裝 / 5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其他地區
同
類
書
推
薦
被消失的貼文(狂銷突破65萬冊!荷蘭2021年度代表作家,震撼國際之作!)
明天別再來敲門(改編電影《超難搞先生》上映紀念版)
犁過亡者的骨骸(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致詞)
秘密圖書館
白夜: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小說新譯【修訂版】
內
容
簡
介
同樣的名字!同樣的長相!
失序、錯亂,充滿詩意的愚人世界
目
錄
推薦序──超脫時空的愚人神話──蘇淑燕
譯者序──宋雲森
第一章 睡蓮
第二章 此時此刻(寫作於陽台之短篇故事集)
最後一日
一連三個夏季
跟往常的星期日一樣
補習教師
有病的女孩
河岸沙丘
博士論文
城郊地區
荒地之中
土方工事
巡夜者
此時此刻
第三章 薩維爾
第四章 吱吱嘎嘎
第五章 遺囑
關於薩沙?索科洛夫──宋雲森
關於愚人學校──宋雲森
?
序
推薦序
淡江大學俄文系 蘇淑燕副教授兼系主任 專文導讀
筆耕不輟的宋老師又有新的翻譯作品面世,這次是薩沙?索科洛夫(???? ???????)小說《愚人學校》(????? ??? ???????)。索科洛夫既是俄國現代主義最後一批作家,也是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愚人學校》被盧德紐夫(?.?.??????, 1958-)稱作現代主義最難懂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充滿許多文字遊戲、超文本、互文、聲音疊句、戲擬、不加標點符號的長句……,這些文字遊戲幾乎不可譯,對譯者來說是巨大艱難挑戰。小說還反映了蘇聯時期各種社會亂象(包括逮捕、無神論、鎮壓、對人性的撕裂……)、基督教傳說、神話、童話等等,如果知識不夠淵博,不容易看穿作者的隱喻。宋老師挑戰這麼困難的作家,如此難懂的文本,僅只用了一年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將它譯完,真是令人佩服。
宋老師找我幫他寫推薦序,著實令我心虛又惶恐,我對這個作家相當陌生,他不是普希金、不是萊蒙托夫,不是我所熟悉的寫實主義……。但是宋老師相信我,我只能接下這個任務。我在家裡翻箱倒櫃,努力翻書,希望可以如同《天龍八部》裡的虛竹,短時間被灌入一甲子功力,馬上變成索科洛夫通。這一翻才發現,有關索科洛夫的資訊少得可憐,通常只有少少幾頁、寥寥數語,還眾說紛紜,有人將他歸於現代主義、有人歸為後現代主義。讀他的文本,根本就像瞎子摸象,解讀各不相同。
我開始閱讀《愚人學校》。當我讀到一大段(有時是好幾段、好幾頁)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時,我內心吶喊:「這是什麼鬼啊!是在考驗讀者的耐心嗎?是宋老師忘了標,還是索科洛夫忘了標?」我努力地辨識一大段、一大段沒有標點符號的冗長句子,想著哪裡該斷句、哪裡該停頓,不停地叫苦不迭。這時方才了解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內心不斷地感謝發明標點符號的人,給了他滿滿祝福,希望他子孫滿堂……。我也對翻譯此書的宋老師,投注了深深的同情,難怪他要擲筆於地,掩面常嘆,離開工作崗位一、兩個月。
待我讀到第二章〈此時此刻〉,我的疑問更多了。在小說裡插入了敘事風格迥然不同的十二則小故事,作者意欲為何?這些小故事彼此間沒有聯繫(只有第一個故事與最後一個故事兩者相關,主角相同),與前後章節也完全無關,不論是主角或是故事內容,都無涉於主要情節。「這是作者的無心之失,不小心把其他故事編進來?還是有意為之?」不只第二章,睡蓮的隱喻、羅馬軍團戰士、李奧納多•達文西……,甚至故事的結尾也讓人費解。我帶著滿腹疑問讀完了整本小說,沒找到任何答案。
於是我開始閱讀第二遍。這時,原先籠罩的濃霧出現了缺口,開始可以看見若干作者的布局,敘述的轉折、章節脈絡,彷彿慢慢有跡可尋……。我拿著紙筆,一一寫下自己看到、感覺到的片段,試圖理解作者的思緒、創作意圖和軌跡。雖然看懂了一些,卻有更多看不懂之處。於是,我讀了第三遍。慢慢地,之前折磨我,冗長到不行的句子,開始對我微笑、向我招手。文字進入我的腦子,變成芬芳的花朵,我聞到了睡蓮的甜蜜,感受到湖水的清澈,看見了拉開喉嚨大喊大叫的愚人,聽到他拉的手風琴,和另一個他的對話和爭辯……。
閱讀文學作品必須反覆仔細咀嚼,方能得出箇中滋味,尤其像《愚人學校》這種充滿文字遊戲的小說,在看似脫序、隨興的敘述中,每個地方都是作者精心布局、逐字推敲、深思熟慮的結果。每看完一遍,我可能解決了若干疑問,卻產生新的問題,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地方無法完全理解,甚至沒把握自己的理解正確無誤。如果我都有諸多疑問,其他讀者又會如何?我可以想像一般讀者看到這本小說,會如何地驚慌失措,被這些文字遊戲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皺著眉頭,不知如何讀下去;興許怒氣沖沖,興許失去耐心,打算合上小說……。於是,我寫下自己對此書的理解,希望可以幫助一些人,克服初期閱讀的痛苦。不然,很可能就會喪失機會,進入不了索科洛夫那失序、錯亂,但卻充滿詩意的愚人世界!
姑且,就當作是瞎子過河吧!
《愚人學校》是以一位沒有名字的愚人視野所寫,他是故事敘述者、男主角,由他引導故事進行,因此所有的敘述結構、敘事時間和空間都屈服於他的視野和精神狀態。故事男主角是個熱愛自然的精神分裂者(思覺失調症患者),故事中他不斷與另一個「我」對話,也和其他人對話(這些對話大都出自主角的幻想),或想像中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由此構成不斷的爭辯、搶話、視野和空間移動。小說正文前第三段,引自愛倫坡的引言,就指出了這個故事的精神分裂主題:「同樣的名字!同樣的長相!」但是,與其他俄國寫實主義文學中的精神分裂主題不同,《愚人學校》裡這兩個「我」,幾乎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讀者無法判斷哪個為主,哪個為輔,哪個是正,哪個是負,聽不出兩人的聲音差別。而在俄國的經典文學作品中,這兩個「我」的區分是非常明顯的。譬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老二伊凡精神分裂時,另一個「我」是他心中的魔鬼,說出伊凡自我壓抑下的真正邪惡思想(殺死父親的念頭),一個為正,另一個為負,他們的聲音截然不同。《地下室手記》也是如此,當主角做出奇怪舉動時(譬如,對妓女說出侮辱性的話語),就是另一個「我」出現的時候。
然而《愚人學校》這兩個「我」沒有絕對性的不同,他們同時並存,不分時段、不分地點、不分優劣,聲音和行為舉止都相同,無法加以區別。於是對話中往往在「我」和「你」之間的爭論後,再補上「我們」、「你們」,用複數來表現這兩人的不可分辨、兩人的一體性。為了強化此特色,作者甚至故意不加引號,來區隔兩人之間的說話內容,讓兩人對話銜接得更加無形,讓讀者更難去辨識,這是哪一個「我」所說的話。
小說很明顯地,並不把主角的精神分裂視為疾病,不想治療、無須痊癒。相反的,每當主角想要驅離另一個「我」,獨霸話語權,自行編故事,或是情緒激動,任由腦中的思想、潛意識或是編故事能力氾濫時,作者就會使用不加標點符號(或是弱化標點符號)的冗長句子,讓讀者告饒投降,求作者返回對話的狀況。不加標點符號的冗長句和冗長段落,讓讀者深刻體會,一個混亂的頭腦可以多麼狂亂、多麼沒有頭緒、多麼天馬行空,思想的跳躍和聯想可以多麼自在,多麼變化多端,毫無規則可循。(所以,你投降了嗎?我親愛的讀者)。這些冗長句和冗長段落還表現了主角內心恐懼的陰影,傳達緊張情緒,或是睡夢中、意識不太清楚時的語句。包括,隱喻心愛的維塔老師的混亂性關係(小說不斷暗示維塔老師和車站賣淫女的關係,幻想她與不同人在城市不同旅館間過夜)、母親與音樂老師通姦、某某鐵路主管的夜間問話……,小說都是透過不加標點符號的冗長句子來呈現,表達主角在回憶時的緊張和混亂。
索科洛夫非但不認為精神分裂需要治療,甚至相信,這樣的疾病對主角是正面、超脫現實的方法。小說第一章〈睡蓮〉,提到了主角精神分裂的開始:那天他乘坐小舟,在一條河上蕩漾,下船之後,卻看不見自己的足跡:「我處於一種消失的階段,……我部分消失了,變成河邊一株白色的百合」。這種部分的消失、形式的轉換,指的就是另一個我的出現。從此之後,男主角甚至用睡蓮來稱呼自己。「……原來我已化身為它(百合,羅馬人稱作白睡蓮),從今而後我不屬於自己,不屬於學校,不屬於裴利洛校長您個人──不屬於世上任何人。從今而後我屬於別墅區的勒忒河,那條按自身意志逆流而上的河流。」
精神分裂後的主角,擁有了超脫現實世界的能力,領略自然美景的能力,可以聽見隨風擺動的青草所發出的音樂,聽到城市各種細微的聲響:「本棟及旁邊各棟樓房的其他各間公寓裡,有印刷機與縫紉機的敲擊聲,有裝訂雜誌翻頁的聲音,有修補襪子的聲音」。他可以因為秋天樹林的美景,而感動落淚;可以在祖母墳前,看見天使飛翔。這種對美的領略力、對細微聲音的辨識力,讓他成為詩人、音樂家,也成為「本書的作者」──想像和聯想力自由無邊的創作人。小說第二章裡面十二個互不連貫的小故事,就是「本書的作者」在陽台上練習寫作之舉。他坐在陽台,練習著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男性或女性觀點等不同方式創作,這些人可能是他城裡或別墅裡的鄰居、車站遇到之人、別墅區居民、客人等等;或是他變換不同的自己,譬如:玻璃匠、夜間守衛、挖土機司機,這些既是十二則小故事裡人物職業,也是他自己的;有些則是他經歷過的事件,譬如:補習教師(只是他遇到的是數學老師,小故事裡則是物理教師,但是補習教師的荒唐和墮落如出一轍)。檢察官是他的父親,檢察官同事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和十二則小故事都有出現;而〈博士論文〉裡的副教授應該就是阿卡托夫院士,主角將他認識維塔母親時的故事加以變形……。宋老師在他自己〈關於愚人學校〉的文章裡,對這個章節也有一些有趣的分析,這裡不再贅敘。
由於主角身兼作者和故事敘述者,於是所有的敘述軸線全由愚人的思想變化所決定,聯想、意識的流動在這裡佔據了主要地位,其他東西全部讓位於它,服膺於它。(意識流的書寫特色在〈關於愚人學校〉一文中已經有了精采分析,在這裡,我只強調名稱變化的部分)。在主角混亂頭腦和自由不羈的聯想裡,名稱脫離了舊有範圍,產生不斷的變化和變形:?????既是鐵路支線(????? ???????? ??????)、金合歡樹枝(????? ??????)、車站上的妓女維特卡(?????),也可以變成主角單戀的對象維塔老師(????)、希臘字母β(????,但在主角的口中變成了????,維塔老師的名字)、白柳(?????)和風(?????);車票(??????)則變成勒忒河(????, ??? ????);荷蘭動物學家和鳥類學家丁伯根(?????????)的名字,變成童話故事中的公貓和母貓,然後成了女巫,最後聯想成他的鄰居特拉荷琴柏格(???????????)太太,也就是愚人學校裡的教務主任。這些聯想和文字遊戲,有些不可譯,勉強翻譯了,得不到效果,造成宋老師在翻譯時,吃盡苦頭,為如何找到最佳的翻譯效果,絞盡腦汁。
變化的、不固定的名稱,源自主角混亂聯想,還因為主角的失憶症,讓他記不住或記不清楚人或物的名稱,造成小說中的人�物要不沒有名稱,要不就是不固定(多重性名稱)。譬如,主角、他的父母、警報部部長、鄰居助理檢察官、鐵道巡查工、釣魚之人,還有許許多多配角,全都沒有名字;而鐵路、車站、水塘也全都不知其名。有名字的郵差,一下子是米赫耶夫(??????),一下子是米德維傑夫(????????)或是「風之使者」(?????????? ?????);主角所尊敬的地理老師,他的名字有時是帕維爾(?????),有時變成薩維爾(????);他的鄰居是退休的猶太老女人,但又是可怕的、喜歡密告的教務主任,在主角的幻想裡,還變成了女巫,掛在窗戶上,偷聽地理老師的上課,並且加以密告。
某些人事物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存在他的幻想中,主角自己也搞不清楚(讀者更是一頭霧水)。風之使者只是傳說,沒人見過;與阿卡托夫的對話根本沒有發生過,主角只有在幻想中去過阿卡托夫的別墅;地理老師喜歡的「風中玫瑰」,體弱多病的女同學,愚人學校裡最出色的女低音,或許根本沒有存在過,兩人之間的愛情(偷情)或許都是主角幻想出來個情節?證據在於,故事寫到她在地理老師死後不久也跟著過世,為了與同學合買花圈送她,主角跟母親要錢,母親追問女孩是否真的死了?主角卻回答:「不曉得,……關於這女孩我一無所知」。甚至連主角暗戀的對象,堅決想要娶的女老師維塔,也許亦是幻想中人物,真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小說從來沒正面描寫過維塔的外表,她的年齡一變再變,一下是女孩,一下子變成三十幾歲(學校老師),之後又變成四十歲(和主角結婚)。每次提到她的外在,敘述者都顧左右而言他。譬如:要求敘述她站在講桌上講課的樣子,主角寫的卻是後面擺的骨骼。如果她真是愚人學校的老師,那主角認真聽的課,應該不會只有地理課。維塔其實是穿泳衣的女孩,那個沉睡在沙灘上的女孩,帶著狗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現的女孩,那個穿著泳衣想去游泳的女孩;她也是站在愚人學校門口的白堊雕像,手上輕輕撫摸著狗(也或許是鹿?主角自己也記不清)。
所有的一切在有病的男主角腦中,全都亂成一團,現實與想像失去了邊界,互相滲透、互相交融。真實或虛假,真人還是雕像,死了或活者,女孩還是女人,全都是一場混亂,全都沒有確切答案,需要讀者自行去推測、思索和判斷。(你呢?親愛的讀者,你看到了什麼?)
然而,互相交融的不只是現實與幻想,神話與人生,還有時間。精神分裂後的愚人擁有了精神上的自由,利用豐沛想像力來戰勝肉體、現實生活的各種壓迫。父親賣掉別墅的痛苦、愚人學校的高壓統治、裴利洛校長屈辱的拖鞋制度、骯髒的學校廁所、寫不完的作業……,所有一切現實生活中的污穢或痛苦,都無法對他產生深刻影響,因為他擁有選擇性記憶,記住喜歡的事情,忘記討厭之事。對他來說,時間並不是線性前進,不是接續不斷,而是自由自在,有時空白,有時同時發生許多事。「習慣上都認定,好像一月一日之後接著該是二日,而不該一下子就是二十八日。是嗎,所有日子總是一天接著一天來嗎?這樣日復一日的順序有某種詩意,但卻是胡扯。根本沒有什麼先後順序,在有誰想要的時候,日子就會來,而且常常是好幾天一下子來到。也常常是日子久久不來」。對他來說,每件有意義的事情都是一個句點,一個單獨存在的句點,句點與句點間、事件與事件之間沒有先後順序關係;而沒有意義之事,就不存在。因此,他無法確切說清楚,某件事情發生於什麼時候(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之事),譬如,什麼時候父親把別墅賣掉、什麼時候地理老師死亡、什麼時候他去搭了一條小舟、什麼時候離開愚人學校……。於是經常會在小說裡遇到這樣的句子:「不久之前(此刻、即將)我曾經(正在、將會)搭乘一艘快樂的小舟,蕩漾在一條大河上。」時間線軸全被打亂又重整,過去、現在和將來三者揉成一團,互相交融,無法區隔。
但是小說時間不僅如此,還有另一個特色,可以逆向出現,這種逆向時間與死亡母題緊密結合。已經死掉的地理老師帕維爾�薩維爾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死亡,對死亡時穿著之服裝表達不滿……,死後出現於不同地方,還可以賣掉自己的骨骼。主角可以在四百年前達文西的義大利畫室裡工作,當他的助手,幫他洗顏料。牽狗的女孩既是雕像,也可以變成活生生的人,在不同地方出現(包括祖母墓旁的林蔭道)。祖母墓前折斷翅膀的守護天使出現在死掉的地理老師家裡,變成他的遠房親戚,與主角對話;沙漠中的木匠將人釘上十字架,那個人卻是自己……。「真正的未來──都是在過去,而我們稱之為未來的──都已過去,也不會再重複」。於是小說敘事的時間軸線,既可以從過去到未來,也可以從未來到過去,還可以同時並存,如同風一樣地自由自在;也如同這個地區的環線鐵道,一條是正向行駛,另一條是逆向行駛:「奔馳在環線鐵路上的共有兩種列車:一種是順時鐘方向的,另一種是逆時鐘方向的。因此之故,它們好似在互相毀滅,與此同時,也一起毀滅運動方向與時間方向」。時間可以正向流動,可以逆向流動,還可以暫停(變成空白),或同時並存。人可以死亡又出現,存在沒有終結,死亡不再成為時間或敘事的終點。生如同死,死如同生,既存在又不存在,既死亡又存活。
死亡母題還與遺忘母題加以聯繫,別墅區的河流被稱作「勒忒河」,這條河中沒有魚,無法豢養生命。它與希臘神話中冥府的河流名稱相同,是條忘卻之河。相傳所有進入陰間之人都須飲其河水,忘卻身前所有事。遺忘是死亡的象徵。因此,死後又回來的地理老師忘記了死前和死後所發生之事,必須透過主角的敘述,方能回想起來。他死了以後,只能站在河對岸(死之國度),要找他必須過河到對岸。不過,死掉的帕維爾還會出現在學校或城市之中(生之國度),出現在主角面前。「勒忒河」還有一個特色,它是倒流的河流,如同逆流的時間,讓死後的帕維爾,可以回朔自己死亡之日的情景。逆流的河流�逆流的時間兩者合而為一,皆具死亡的意涵。
事實上,不只「勒忒河」是死亡之河、遺忘之河,整個別墅都是死亡之地�不存在之地。小說中的別墅區被描繪成人間仙境,它的自然美景,如同天堂。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何來此美景。這個地方被「勒忒河」所圍繞,如同童話故事中的「另一個世界」(“???? ??????”,“???? ??????? ????”),美好、安詳,但不存於此世。另一個牽扯別墅和死亡的線索,則是墓園。墓園位於城市和別墅間,是區隔生與死的界線,因此別墅是「另一個世界」,不存於現實世界。郵差米赫耶夫�米德維傑夫只在別墅區工作,不在城裡送信;地理老師帕維爾在別墅區不穿鞋子,全部赤腳而行,而且不會被車站月台突出的釘子扎到腳,宛如飛行一般;神話故事「風之使者」只在別墅間流傳……。這些都賦予了別墅地區特殊的神話色彩,讓城市與別墅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現實汙濁之地(那裡有可怕、桎梏性靈的愚人學校、旅館裡的賣淫行為和性交易、各種不悅耳的城市聲響),另一個則是如同仙境的世界,「另一個世界」,美好的桃花源;一個是永恆的冬天或秋天(寒冷),另一個則是永遠的夏天(炎熱),兩者溫度不同,涇渭分明。小說最後暗示了這裡曾發生大水災,別墅區全被淹沒。「那一天『風之使者』終於開始工作了:那天河水洩出河岸,淹沒所有別墅,沖走所有船隻」。別墅原來只存在於傳說中,存在於主角的回憶裡。
別墅地區還有兩樣東西,讓它增添神話色彩,一是腳踏車,另一個則是風。腳踏車是別墅地區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用來與城市的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做出區隔,沒有腳踏車,在別墅裡就很難行動。除此之外,別墅裡的腳踏車還與數學作業裡出現的假腳踏車相對立:單車習題,計算從A點到B點的距離。主角痛恨數學,痛惡這些折磨人的數學習題,它們又多又無聊,把這些愚人綁成解題的奴隸。腳踏車代表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勇往直前、坦率自然的生活方式,幫助他擺脫父母親,擺脫正常人的生活模式,脫離學校枯燥無聊、一成不變、屈辱人的教學方式:「我們要成為從A點到B點再到C點的城外單車騎士,並且讓那些可惡的蠢蛋,那些該死的蠢蛋,去解決關於我們這些單車騎士的習題,也代替我們這些單車騎士解決習題」。腳踏車對主角來說,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果遠離了自然,脫離腳踏車,他的生活就是死寂,是壞掉的腳踏車,不再移動,變成停滯的人生。「……跟父親言歸於好……於是我的生命就如此打住,停滯不前,就像損壞的單車丟棄在棚子裡。」
腳踏車的神話色彩則是來自於它的速度感,當騎到一定速度,產生了風,就有御風而行的感覺,這時腳踏車被賦予了神性,成為「風之使者」傳說的一部分,他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如同聖誕老公公所駕的麋鹿和雪橇(俄國則是駕三匹馬)、太陽神用來巡邏大地所駕的日車……。「『風之使者』雖年紀輕輕卻體弱多病,既是笨蛋,又是天才。他們說,好像他會出現在一個陽光最燦爛、最溫暖的夏日,騎著腳踏車,吹著核桃木製的笛子,並且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給他所到之處帶來涼風」。
風是小說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神話元素。自古以來風在世界各國都具有高度神聖性,既可以代表呼吸(生命的存在象徵),還是神力的展現。古代各國都敬畏風神,乞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風神心情好時,會給予微風輕撫;發怒時,則降下狂風暴雨,摧毀村莊。小說中與風有關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風之使者」老郵差米赫耶夫,另一個是追風人,地理老師帕維爾。老郵差所象徵的「風之使者」,是對造物主的戲擬。傳說中的「風之使者」只出現在別墅區,而且是在人多的別墅區,發怒時招來狂風暴雨,淹沒別墅、翻覆小舟;在平常的夏日裡,則會帶來徐徐涼風。小說裡有兩個部分,利用戲擬手法將老郵差與造物主聯結起來,一次是他擺出來的手勢,另一次則是他心裡幻想出來的大風雨場景:「他的一隻手放開把手,擺出一個手勢,後來這種手勢被銘刻在很多古代的聖像與壁畫裡:那隻手印證仁慈,那隻手表示恩賜,那隻手召喚人們並撫平人心」。
而地理老師所追求的風,代表的則是真理,追風人正是意謂著對真理的追求和擁護。小說中用各種方法來暗示他的雙重性,既是地理老師,也是基督使徒薩維爾(掃羅)。他是反抗者和預言家,如同掃羅在羅馬地區傳播基督的真理,他則是在愚人學校教導反叛和反抗的思想,和人的不死和永恆(死後重返人間)。小說除了使用雙名來暗示他的雙重性,還反覆強調他身上所穿的羅馬風格涼鞋、羅馬軍團戰士的鼻子,最後直接稱他為羅馬參議員暨羅馬軍團的勇士,用此來連結他與掃羅(羅馬人出身)的關聯性。
透過死亡、死後重返人間、風、腳踏車、基督教傳說、童話、女巫、寓言故事等各種情節元素,讓整部小說帶有濃濃的神話色彩,因而此書被歸入新神話主義小說之列。
然而這些神話色彩都只是表面手段,所有的神話性皆源於主角的幻想,源自他豐沛的想像力,和對逝去生活的深深眷念。薩維爾老師死了之後並沒有回到人間,與主角進行對話,那是主角對他的思念所產生的幻覺;老郵差也不是「風之使者」,無法招風喚雨,他只能辛勤地騎著腳踏車四處送信,直到生命盡頭;教務主任並不是巫婆,無法掛在窗上,不會施行任何法術。所有一切都是幻想力的迸發,文學之魔力。因為有了想像力,因為形之於文字,所有的傳說皆成為可能。索科洛夫確信,只要有想像、懷念和記憶,只要有文字和文學,人的生命便可以永恆,記憶可以長存,最後成為傳說和神話。故事最後結局,傳達的正是這個信念:分裂中的兩個「我」,「本書作者」和被描寫的人、故事的敘述者,兩人嘻嘻哈哈走出家門買稿紙,在路上打打鬧鬧,最後變成了兩個行人。這個結局正是暗示小說完成後,所有的人都變成了讀者,如同我們一樣,高高興興地讀著這本書,嘻嘻哈哈的笑看傻子的絢麗幻想世界……。他的人生,或許真實,或許幻想,都成了我們一部分,成為美麗的相遇。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