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誰殺了羅蘭巴特?(解碼關鍵字:語言的第七種功能)

誰殺了羅蘭巴特?(解碼關鍵字:語言的第七種功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42002
勞倫•比內
許雅雯
野人
2017年6月21日
210.00  元
HK$ 168  






ISBN:9789863842002
  • 叢書系列:故事盒子
  • 規格:平裝 / 480頁 / 25k正
    故事盒子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法國文學











    羅蘭•巴特逝世百年死因翻案

    向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致敬之作

    媲美《達文西密碼》的後現代符號學推理小說





    第一部 巴黎

    第二部 波隆納

    第三部 伊薩卡

    第四部 威尼斯

    第五部 巴黎

    終章





    推薦序



    如果你能獨家擁有語言的神秘功能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身兼文學理論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評論家、符號學家等多元角色的法國知名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與當時為總統候選人的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餐敘後,離開的路上被一輛卡車撞倒,之後昏迷,一個月後,一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被宣布病逝於醫院。

    ?? ?

      三十五年後,法國小說家勞倫˙比內(Laurent Binet),為這一歷史事件翻了案,創造了整本小說《誰殺了羅蘭巴特?解碼關鍵字:語言的第七種功能》,作者把這個意外歸之於並非單純的「車禍」,而是有計畫的「謀殺」,因為羅蘭˙巴特身上有份文件,上面寫著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擬出的「語言的第七種功能」,凡是能掌握這個功能的人士,將可透過語言得以成功掌握某種優勢。但小說鋪了一個梗:此功能越多人知道越失去效力,最好「獨家」擁有,才能發揮功能的最大效益。

    ?? ?

      為何選擇語言學家雅各布森為小說開出一條懸疑之路?原本雅各布森只向世人揭露了六個語言功能。小說家比內的想像力豐富,以「七」的神秘數字揭開序幕,他知道將雅各布森寫為小說人物,絕對能讓小說達到國際能見度。

    ?? ?

      雅各布森是俄國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期間輾轉於歐洲多個國家,最終逃到美國,他最後留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職位,進一步讓他成為擁有國際知名度的語言學家。語言學界的人都知道,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系因為聘進了「教父級」的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成了美國「形式語言學」的大本營,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日。

    ?? ?

      形式語言學的前身,即是結構主義,雅各布森在這方面貢獻卓著,他除了承接符號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論點,又將聲音的結構與系統,化約為一些可以定義的所謂「區別特徵」(distinctive features),成了喬姆斯基與哈利(Morris Halle)發展《英語聲音模式》(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的重要依據。另外,雅各布森的結構學理論影響了包括羅蘭˙巴特在內的學者,並擴展到語言學以外的領域。

    ?? ?

      從雅可布森輻射出去,小說的企圖心如此龐大,幾乎「網羅」了法國當代文化圈的「發光體」(Amazon書店對於該書介紹的用語),他們都不知不覺涉入「語言的第七種功能」的懸疑之中,這些名人包括傅柯(Michel Foucault)、德勒茲(Gilles Deleuze)、阿圖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克麗絲蒂娃(Julia Kristiva)等,當然,義大利的符號學巨星──安伯托˙艾可(Amberto Eco)在「什麼是語言的第七種功能」的詮釋上,也卡上了幾頁的篇幅。其他,族繁不及備載使用真名的政治家、媒體人、社學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等充斥整本書。

    ?? ?

      比內當然不會忘記加入美國的場景為小說加料,故事從巴黎至義大利的波隆那,再拉到美國的康乃爾大學,於是美國的幾位語言哲學家,例如希爾勒(John Searle)與喬姆斯基,也加入這場懸疑之中,雖然喬姆斯基只是驚鴻一瞥,小說用了幾行字描述他,但他的短暫出場,已經足夠繼續加強語言功能爭奪戰的氣勢。

    ?? ?

      可以說,這是一本西方世界少數把龐大的語言學知識如此巨大呈現的一部小說,透過警探杰可˙巴亞與符號學家西蒙˙荷卓試圖找出羅蘭˙巴特死因的過程和想解開「語言的第七種功能」的文件到底流落何方的辦案,符號學的知識從眾學者口中傾洩而出,還有西方傳統重視的修辭學也透過秘密組織「邏各斯俱樂部」(Logos Club),讓讀者一窺辯論所需的邏輯與修辭,幾場精心設計過的辯論題目透過抽籤隨機出現,提供了知識與娛樂的雙重效果,非常緊張刺激,因為輸家會經歷被剁去手指的酷刑。語言學的知識還包含場景設在康乃爾大學學術會議上發生的希爾勒與德希達對於語言觀念的大辯論等。小說作者比內對於一九八○年代的語言學狀況了解甚詳,因此能將深奧的語言學學理藉由場景的交錯,一幕一幕猶如電影放映出來。

    ?? ?

      這些既深奧又有些難解的學術理論,不時穿插一些黑色幽默的後現代小說筆法,讓讀者較容易消化學術內容。首先,後現代文學的特徵之一是多種文類的組合,這本小說結合了偵探懸疑小說、成長小說、諷刺劇、歷史小說的元素,這些文類彼此交融穿透,流動於時間與空間。警探巴亞與符號學年輕教授西蒙的絕佳拍檔遙遙呼應大受歡迎的偵探小說雙人組──福爾摩斯加上華生醫師。巴亞善於辦案與推理,卻對文化與學術界所知甚少,熟知符號學的西蒙正好彌補了巴亞的缺口,隨時補充知識與增加樂趣。……



    導讀



      哪個哲學家、語言學家或語文學家不曾暗自幻想,將他的時代中最出色的知識分子與小說家們都聚攏到同一則故事裡?



      勞倫.比內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後成功了。在他的筆下,一九八○年代法國知識分子與政治家們全部化身哲學驚悚小說的人物,共同編織出一場離奇的冒險。除此之外,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影子也會不斷浮現在腦海中。



      故事發生在一九八○年代,冷戰尚未結束,但東、西兩大集團的關係已逐漸解凍。同一時間,法國正值總統大選前夕,來自右派自恃甚高的貴族總統季斯卡,對上了總是不受幸運之神眷顧的左派候選人密特朗(當時尚未把犬齒磨平)。這一時節,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在與密特朗的早餐會晤後回辦公室的路上被一輛洗衣店的小卡車撞了。



      好了,舞台背景完成了。至少歷史是這麼記載的。



      然而完美的謀殺案是一篇精彩的驚悚小說必要的元素。也許羅蘭.巴特之死根本就不是一場意外。



      「作者已死」的創始者因為身上帶了一份致命文件,而被疑似操著斯拉夫口音的卡車司機撞了。這份神秘文件的內容寫的是雅各布森「語言的第七種功能」,一種能指使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功能,想當然爾,該文件引來了各方覬覦。



      這場命案的調查在偏左派的年輕符號學家西蒙.荷卓(擔任福爾摩斯的角色揭開事物表相)和對哲學毫無概念的愛國警探杰可.巴亞(作者選用這個名字向皮耶.巴亞(Pierre Bayard) 致敬)的合作下展開。隨著他們的調查,當時屬於精英階級的知識份子私底下可笑的生活全被公諸於世……這些人一一被點名:阿圖塞、拉岡、傅柯、德希達、德勒茲、西蘇、克麗絲蒂娃、索萊爾、BHL……。



      小說在法國引起廣大迴響,巴黎文藝界人士無不瞠目結舌。作者可是冒著被逐出聖哲曼德佩區(註:巴黎精英份子集結區)的危險寫作啊!故事中某些人已不在人世(巴特、德希達、傅柯,還有艾可……),但大部份都還健在(這些人中包括被寫得極為荒謬可笑的索萊爾、克麗絲蒂娃、BHL和希爾勒)。



      而在諷刺的本質之外,布爾迪厄(Bourdieu)式的內容也是亮點之一。這位重要的社會學家是唯一一位在故事裡缺席的法國八○年代知識份子,但卻是作者的靈感來源。勞倫.比內將當代法國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小說之中,並邀請讀者參與這場結構與後結構主義的瘋狂對戰。他相當了解這個時代和這些大師,將當時知識份子與政治人物帶著野蠻、對知識的渴求與過度熱忱、過度卑屈的情狀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正如羅蘭.巴特所言「les intellectuels sont le dechet de la societe, le dechet au sens strict, c’est-a-dire qu’il ne sert a rien, a moins qu’on ne les recupere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廢棄物,就這個詞的本義而言,指的是除非被回收利用,否則便是毫無用處)」。作者筆下的人物好似義大利即興喜劇(Comedia dell’Arte)的角色,往返於酒吧暗房和神秘的邏各斯俱樂部賽事間的這些人,簡直就是一群隨時準備廝殺的小丑。



      讀者們請勿驚慌卻步,要知道我們是沒辦法完全讀懂語言的第七種功能的。書中的每一頁都蘊藏了大量的訊息,唯有精通相關的思想才得略微撥開雲霧……作者在回應記者詢問是否擔憂一般讀者無法跟上他的步伐時說:「又有誰能自稱百分之百理解德勒茲和瓜塔里呢?」這就跟故事中的巴亞警探一樣,時常不懂這些人高來高去的對話,但多少還是能理解當下情況的。



      隨著故事的進展,作者也對現實與小說世界間的界線感到困惑,同時也質疑了語言的力量。《語言的第七種功能》談的的確是八○年代法國的情況,但亦觸及當代社會樣貌。



      你還在看嗎(交流功能)?還沒把書放回書店的櫃子上嗎(指涉功能)?



      最後我還想說,因為從這本書中得到許多樂趣(情意功能),我在此強力推薦你購買(使動功能), 懂我想表達的意思了嗎(元語言功能)?



      買這本書真是太棒的主意了(表述功能),因為羅蘭巴特也說過:「La litterature ne permet pas de marcher, mais elle permet de respirer(文學不能保證派上用場,卻能讓人自由呼吸)。」(詩性功能)


    Gwennael Gaffric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跨文化與跨文本研究所博士,中、法文譯者,譯作包含吳明益《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天橋上的魔術師》,紀大偉的《膜》和劉慈欣《三體》。)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