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徐畢克斯奉巴伐利亞國王麥希米連一世之命前往巴西探勘亞馬遜森林,當時德國科學家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雖然已經前往南美洲探勘,但區域僅限於西班牙殖民地,多半未觸及巴西,科學界對亞馬遜森林仍然相當陌生。因此,動物學家徐畢克斯與植物學家馬荻仕,兩人不畏艱苦、歷險無數,由南至北深入探勘了大部分亞馬遜流域區域,所採集的動植物標本近萬種,並發現大量新種。針對這趟旅程所寫的《巴西探勘之旅》,至今仍為研究巴西的重要文獻,達爾文的書房亦擺有這套旅記,足見徐畢克斯對後世學者的莫大鼓舞與影響。
一九七六年起費特考教授(Professor Dr. Ernst Josef Fittkau)擔任第八位慕尼黑動物學蒐藏館的館長,任期達十六年,這些歷任館長都是徐畢克斯的後繼者,費特考與徐畢克斯一樣也前往巴西從事動物學研究,也攜回一批重要的人類學蒐藏,包括當地印地安人藝術及日用品,對徐畢克斯在巴西廣為人知,但在家鄉卻連動物學者都感到陌生的現象,費特考館長頗為驚訝。
慕尼黑動物學蒐藏館首席蒐藏管理人及螃蟹專家笛芬巴赫爾博士(Dr. Ludwig Tiefenbacher)發表數篇有關徐畢克斯及馬萩仕(Martius)的探勘之旅文章也讓徐畢克斯家鄉賀悉城的鄉親更加瞭解他的故事,當地成立了活躍的「徐畢克斯協會」(Ritter von Spix Foerderverein Hoechstadt an der Aisch e.V.1994),該協會也成功的保留了徐畢克斯的出生故居,成為值得一遊的紀念博物館,目前徐畢克斯在當地已廣為人知,不僅有他的紀念碑還有以他命名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