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小作」,乃因相對於薛佛先前創建概念、設下典範的巨著《世界調音》(The Turning of the World)(一九七七年初版,後來再版更名為《聲音地景》〔The Soundscape〕),本書顯得輕薄短小、平易近人。乍看洋洋灑灑多達一百條有趣的練習提案,但卻又大量留白,充滿閱讀的餘裕(也是聲音的餘韻)。大師返璞歸真似的,完全不以複雜論述或抽象概念來「教誨」讀者。而是訴諸會心一笑、引人入勝的直接體驗。
正因為我如此熱愛傾聽,當我回到城市中,我也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不願意打開耳朵。事實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加拿大音樂家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就出了一本影響後世深遠的著作:《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他以音樂家的聆聽天分與美學素養,細緻分析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聲音世界的轉變,各種人造聲響,撲天蓋地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旋律。從汽車的引擎爆炸聲到工廠的轟隆運轉,持續不斷的單一節奏,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聽覺經驗,甚至強迫弱化現代人的聽覺,於是,他提出了「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讓人深度察覺到自己身處的聲音環境,點燃重尋在地聲景的熱情,甚至超越噪音所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讓人用正向積極的方式進行聲景設計,最後回歸到聆聽聲音的本質。
我在《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書中,探討生活中的聲音歷史,提出一種方法,可將噪音這個負面主題完全翻轉成對聲景設計的正向追求。對我而言,聲景設計並非依靠形上或外來的世界,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活動,唯有讓愈來愈多人更專心傾聽與自己有關的聲音,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哪些是我們想要保留的聲音?要如何使這些聲音發揚光大,保留環境中的主要特色,進而美化這些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