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大選,當桑德斯在民主黨內將希拉蕊逼至牆角、而川普在共和黨內聲勢鵲起時,美國《時代》雜誌由芙哈爾(Rana Foroohar)執筆的一篇文章,其實適時說明了民粹思維興起的背景。在該篇名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大危機〉(American Capitalism’s Great Crisis)的文章中,作者檢視美國據以立國的資本主義,在各年齡層中均不受信賴,其中尤以十八至二十九歲為甚。長期以來過於強調自由市場而忽略公平分配,是問題主因,而經濟體系中金融角色的過度膨脹,更是眾矢之的(Oversized role of finance and Wall Street)。
資本主義的確有問題,但也不能否定其以往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更不是英國工黨領袖柯賓(Jeremy Bernard Corbyn)共產主義式的解方可以回答。資本主義當然需要「拯救」(作者使用save一字,不知為何不用rescue),也需要「修正」,才能維持一種「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在公平教育下,窮人有機會翻身、力爭上游,富人也不會長期不勞而獲、永世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