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歷史從西元前一一??年算起至一四六年羅馬擊敗阿凱亞聯盟,橫貫近千年的時間。一般區分為六個時期:一、黑暗時期:約從西元前一一??年至七七六年,這段時期是指邁錫尼文明崩垮之後,希臘進入了一文明發展的停滯期。不再有宮殿式的建築、壁畫創作不復見,線形文B失傳、城市與村落荒廢,甚至社會結構及政治制度皆不存。關於此一時期的資訊大都從出土的墓地及陪葬品獲得。二、古代時期:指西元前七七六至四七九年之間。這段時期有下述的發展:奧林匹亞運動會首次於西元前七七六年舉行;城邦政治成形,殖民運動產生及政治結盟(synoecism)頻仍;政治上的合縱連橫逐漸產生共通的「希臘意識」,然而城邦互動亦引發戰端;商業活動頻繁,經濟活絡。西元前四九?年及四八?年,希臘分別遭到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及贊爾贊克斯(Xerxes)率軍入侵,其中馬拉松戰役(Battle of Marathon)結束了波斯第一次入侵,普拉台亞戰役(Battle of Plataea)終結第二次波希戰爭。除了政治、軍事及經濟蓬勃外,這個時期的文化發展亦欣欣向榮。三、五十年時期:普拉台亞戰役發生在西元前四七九年,一直到四三一年爆發伯羅奔尼薩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雅典成為希臘城邦的盟主,且成為一民主制的城邦;此外由它主導的提洛聯盟(Delian league)不斷想對斯巴達動武。本時期後半葉漸漸形成雅典與斯巴達對立的形勢,最終引發伯羅奔尼薩戰爭。四、伯羅奔尼薩戰爭:這場戰役斷斷續續進行長達二十七年,直到西元前四?四年雅典戰敗告終。五、西元前四世紀是專制僭主的年代,在西西里有迪歐尼希烏斯一世(Dionysius I),斯巴達阿吉斯三世(Agis III),在馬其頓有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及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六、希臘化時期:約從西元前三二三至三十一年,馬其頓帝國形成,且建立總督制(satrapy);希臘城邦與馬其頓形成一種聯邦制。羅馬於西元前二二九年首次在軍事上東進,並於一四六年在柯林斯(Corinth)擊敗希臘聯軍,從此希臘進入羅馬時期。
雖然古希臘沒有嚴格的「史學」傳統,但不乏歷史記述。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Historia)及蘇曲迪德斯(Thucydides)《伯羅奔尼薩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是兩部最負盛名的戰爭史,前者記述波希戰爭,後者記載斯巴達與雅典的二十七年戰役。相關內容說明可見選文介紹。
四、戲劇
古希臘的戲劇主要有兩種類型:悲劇及喜劇。悲劇的產生與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的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儀式中歌唱隊圍繞祭壇歌舞。到西元前六世紀祭祀的形式大致底定,且女性不得參加。悲劇是從酒神讚美詩(dithyramb)的表演演變而來,讚美詩吟唱者塞斯皮斯(Thespis)賦予了表演基本的戲劇形式。他讓扮演狄奧尼索斯的主角戴上面具與其他十四位表演者對話。西元前五三四年雅典執政者佩希斯特拉投斯(Peisistratos, c. 607-528 BC)舉辦第一屆悲劇競賽,據說塞斯皮斯獲得首獎。西元前六世紀的悲劇作品可惜無一留存下來;西元前五世紀悲劇表演在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更為風行,劇場亦具規模。此時的劇作家包括艾斯曲婁斯(Aeschylos, 525-456 BC)、索弗克雷斯(Sophocles, c. 496-406 BC)及尤里皮德斯(Euripides, c. 484-406 BC)。悲劇的共同特質是藉古喻今,以古代英雄的遭遇來啟發當代的觀眾對自身所遇的政治、倫理及社會問題反思。本書選文是艾斯曲婁斯的《阿加曼農》(Agamemnon)。
西元前六世紀是希臘哲學的濫觴,泰利斯(Thales, c. 625-547 BC)開啟了對宇宙起源(arch?)的探索,隨後的哲學家以關注此一議題,形成了希臘早期哲學思想的特色:研究自然。對宇宙自然的關心產生了兩個影響後世形上學的主題:「一與多」、「動與靜」。構成宇宙自然的元素是一還是多;這個宇宙是處於變動狀態,抑或靜止狀態。
柏拉圖思想的最大特色是理型論(The theory of Forms),理型是獨立存在的形上實體,不僅提供知識的確定性,也確保人們行為具道德正當性。對柏拉圖而言,追求理型知識,可形塑和諧的人格,確保擁有幸福及理想人生。師承柏拉圖的亞里斯多德並不贊同理型論,反而主張形式(morph?)不應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外,而應存於事物之中,故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是在經驗。其目的論思想,使他認為人生的終極目的是幸福,而幸福生命的獲得需建立於德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