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0):白先勇專輯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2401
Kuo-ch’ing Tu(杜國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年6月30日
150.00  元
HK$ 150  






ISBN:9789863502401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英譯叢刊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白先勇,可以說是當代華文作家中,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東南亞、在其他各地的華人世界中,最負盛名、最受肯定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創作成就和作家地位,與台灣文學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也是本叢刊這一專輯譯介他的作品的主要原因和探討的主題。



      這一專輯,由白先勇提供尚未翻譯成英文的小說,共五篇。其中收錄在《紐約客》中的有四篇:〈謫仙怨〉、〈骨灰〉、〈Danny Boy〉、〈Tea for Two〉。加上1971年作者與夏志清合譯的〈謫仙記〉,以及1980年作者與尹佩霞合譯的〈夜曲〉,《紐約客》一書中的六篇,以此完結。此外另有一篇近作,〈Silent Night〉,該是屬於《紐約客》系列,最初發表於《聯合報》「當代小說特區」(2015年12月24-25日)。



      除了五篇小說之外,我們另外選譯了四篇散文,代表四個不同的題材,呈現在評論方面的不同面向:對《現代文學》當初創刊的回顧、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缺乏藝術經營的問題、小說與電影的關係,以及一篇對新詩的評論—白先勇知道台灣詩壇壁壘分明,向來不涉及新詩的評論,這篇〈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也可以看出小說家與詩人對人生愛與哀的情感書寫,自有一份戚戚然的知音共鳴。



      It could be said that Pai Hsien-yung is the most renowned and broadly recognize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whether in Taiwan, China, Southeast Asia, or any other region of the Chinese worl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as an eminent writer with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literature is a phenomenon worthy of study. Therefore, we dedicate an entire issue to exploring it.

    ?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Pai Hsien-yung

    「白先勇專輯」卷頭語

    ?

    Fiction

    Tea for Two�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Danny Boy�Translated by Sylvia Li-chun Lin

    Silent Night�Translated by Terence Russell

    Remains of the Dead 骨灰�Translated by Steven Riep

    A Fallen Angels Complaint 謫仙怨�Translated by Yingtsih Hwang

    ?

    Essay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Art of Fiction—Problems with

    Chinese Fiction after May Fourth 社會意識與小說藝術—「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的幾個問題�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Lupk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Founding of ModernLiterature and Its Spiritual Orientation—Foreword for theReissue of Modern Literature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Translated by Linshan Jiang

    Novels and Movies 小說與電影�Translated by Bert Scruggs

    Lament for Emperor Wangs Amorous Heart—on reading Tu Kuo-chings Clouds of the Heart 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Translated by John Balcom

    ?

    About the Translators

    About the Editors

    Subscription Form

    ?





    「白先勇專輯」卷頭語



    杜國清




      本叢刊上一集出版了「王文興專輯」,譯介了台灣文學中,代表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家王文興,因此在這一集我們出版《現代文學》雜誌作家群中,另一代表性的作家白先勇,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此外,本叢刊自1996年創刊以來,每年出版兩集,剛好是滿二十週年的第40集,同時適逢白先勇80歲大壽,為他出版這一專輯,雙喜臨門,具有特殊的意義。



      白先勇,可以說是當代華文作家中,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東南亞、在其他各地的華人世界中,最負盛名、最受肯定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創作成就和作家地位,與台灣文學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也是本叢刊這一專輯譯介他的作品的主要原因和探討的主題。



      白先勇1937年7月出生於廣西南寧,是年中日戰爭爆發。未滿周歲時,返回故鄉桂林,父親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在十個兒女之中排行老五。六歲就讀桂林中山小學,七歲逃難重慶,因患肺病輟學。1946年戰後,隨家人赴南京,居上海虹橋養病兩年,就讀徐家匯南陽模範小學。1948年年底,離開上海,翌年暫居漢口、廣州,後赴香港。1950-1952年在香港,就讀九龍堂小學後,入英語學校拉薩書院(La Salle College),唸初中。



      1952年15歲時,赴台與父親團聚,就讀台北建國中學。1956年高中畢業,保送成功大學水利系,翌年,因志趣改變,轉考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第5卷第1期)發表處女作〈金大奶奶〉,從此開始小說創作。1959年9月,與外文系同班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0年3月出版創刊號,介紹西方現代主義作家,陸續在該刊發表小說創作。為了展示作者的陣容,白先勇以筆名「鬱金」發表短篇小說〈月夢〉,以「白黎」發表〈玉卿嫂〉於第1期。1962年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服役於憲兵單位,12月母親病逝,守喪之後,1963年1月,赴美留學,入愛俄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國際作家工作坊(Writer’sWorkshop)。1965年獲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對其日後小說創作的技巧和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同年任教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學,直到1994年自東亞系退休,前後執教29年。



      從以上的簡歷,我們知道白先勇的中學和大學是在台灣唸的,居住在台北前後有十一年(1952-1963)。他12歲時到香港,雖然居住在香港只有三年(1949-1952),他的廣東話卻遠比台灣話靈光,這可能跟他的年紀和日常生活與當地人接觸的環境有關。在台北期間,父親因與蔣介石的民國恩怨,住處隨時受到監視,雖然不是住在眷村,日常生活與外界社會的接觸可能不多。這該是他的台灣話沒有廣東話靈光的一個原因,也是他的小說人物,與同時代的黃春明作品相比,較少描寫台灣社會一般庶民的生活或民間小人物的原因。然而,白先勇的小說,根據他的人生經驗,從桂林到香港,從香港到台灣,再從台灣到北美,而反映出二十世紀流浪的中國人無根的漂泊心態,成為他的作品從《臺北人》到《紐約客》的寫作基調。反映出這種人生經歷的作品,當然也是台灣文學中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他的時代、反應出中國和台灣在近代史上互相糾結的時代脈動,也是難以否認的。進而言之,從台灣再到美國的後半歷程,使白先勇的作品,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臺灣文學在世華文學的新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白先勇的作品的貢獻是值得特別肯定的。



      我們知道,〈永遠的尹雪艷〉是《臺北人》系列的首篇,發表在《現代文學》第24期,而〈謫仙記〉是《紐約客》系列的首篇,發表於1965年《現代文學》第25期。這兩個系列的首篇,是同一年發表的作品,可見他的寫作計畫是雙管齊下,同時進行的。1971年4月,台北晨鐘出版社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首次集結成書,共收錄14篇。1983年5月出版《臺北人》新版(爾雅),可是《紐約客》系列的小說,斷斷續續發表,直到2007年7月才集結成書出版(爾雅版),共收錄6篇小說。



      1973年《臺北人》出版之後,文壇佳評湧至,外文翻譯迭起,確立白先勇作為當代小說家的地位。1977年7月,以台灣同性戀社會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1期至第22期(1984年3月)。1986年《孽子》改編電影上演。此後他的作品各種選集、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傳記、散文集、外文翻譯等,在海峽兩岸和香港等華人世界,有如雨後春筍,陸續出現,蔚為大觀。1999年《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臺北人》名列第七,僅次於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錢鍾書和茅盾。1997年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他一生作品的相關資料和手稿。



      1994年從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退休之後,投入愛滋防止的公益活動和振興崑曲藝術事業。2004年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青春版的製作演出,在台灣、香港、中國各地,甚至2006年到美國加州大學四大校區公演12場,到了2007年在北京上演青春版《牡丹亭》第100場,盛況空前,獲得華人世界年輕人廣大的迴響。



      2011年白先勇開始投入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史料,撰寫白崇禧傳記。2012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2014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並有《關鍵十六天》DVD,記錄二二八事件之後,蔣介石特派國防部長白崇禧赴台宣慰,處理善後,基本上採取寬大懷柔的政策,免除許多人的死刑,前後十六天(3月17日至4月2日),有關歷史記憶資料和個人口述的採訪紀實。



      2014年回到母校,在臺灣大學大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前後三個學期,並有錄影在線上、出版DVD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三冊,2016年7月,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根據本身的創作經驗,才子風流惺惺相惜的心靈感應,導讀全書一百二十回、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至高藝術。



      作為小說家,白先勇的成就,可以從《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3 白先勇卷》(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中看出來。這本厚達567頁的書,包括他的生平及作品、研究綜述、重要評論文章選刊,以及研究評論資料目錄等,具有相當的分量,令人感到要進一步對白先勇作品的研究將是一大挑戰,而對他的華文文學地位的讚詞,可能都是錦上添花。



      2003年獲頒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對其文學藝術的成就,給予如下的肯定:「白先勇的文學創作,對戰後臺灣社會特殊階層人物,充滿人性關懷,作品融入古典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精髓,具有原創性與藝術性,允為臺灣現代文學的典範。」



      白先勇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有:〈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孤戀花〉、〈謫仙記〉、〈花橋榮記〉,電視連續劇和舞台劇〈孽子〉等。他的短篇小說集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包括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荷蘭文、義大利文、捷克文等。長篇小說《孽子》有英文和法文譯本,譯者分別為翻譯高手Howard Goldblatt 和法國漢學家Andre Levy。他的英文短篇小說集十四篇,由作者本人和葉佩霞(Patia Yasin)合譯、翻譯名家喬志高(George Kao)審定的Taipei People,2003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中英對照版(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可以視為現代文學經典。除了《臺北人》的十四篇小說之外,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還有以下零星的英文翻譯:



      1. 〈金大奶奶〉,殷張蘭熙譯,收入New Voices: Stories and Poems by Young Chinese Writers,由台北Heritage Press出版,1961。



      2. 〈玉卿嫂〉,殷張蘭熙譯,收入吳魯芹主編的New Chinese Writing,由台北Heritage Press出版,1962。



      3. 〈香港—一九六?〉,作者自譯,刊於香港Literature East & West,第6卷第9期,1965。



      4. 〈謫仙記〉,作者與夏志清合譯,收錄於夏志清編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由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1971。



      5. 〈夜曲〉(Nocturne),尹佩霞和作者合譯,刊在Chinese PEN, Summer,1980。



      本叢刊這一專輯,由白先勇提供尚未翻譯成英文的小說,共五篇。其中收錄在《紐約客》中的有四篇:〈謫仙怨〉、〈骨灰〉、〈Danny Boy〉、〈Tea for Two〉。加上1971 年作者與夏志清合譯的〈謫仙記〉,以及1980年作者與尹佩霞合譯的〈夜曲〉,《紐約客》一書中的六篇,以此完結。此外另有一篇近作,〈Silent Night〉,該是屬於《紐約客》系列,最初發表於《聯合報》「當代小說特區」(2015年12月24-25日)。



      除了五篇小說之外,我們另外選譯了四篇散文,代表四個不同的題材,呈現在評論方面的不同面向:對《現代文學》當初創刊的回顧、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缺乏藝術經營的問題、小說與電影的關係,以及一篇對新詩的評論—白先勇知道台灣詩壇壁壘分明,向來不涉及新詩的評論,這篇〈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由於我跟他的文學交情,勉為其難,可以說是例外,但也可以看出小說家與詩人對人生愛與哀的情感書寫,自有一份戚戚然的知音共鳴。



      為祝賀白先勇八十大壽,我校東亞系特地舉辦「白先勇作品影像活動」,包括放映以下的影片:



      1. 奼紫嫣紅開遍(Multiflorated Splendour),傳記紀錄片,DVD;



      2. 最後的貴族(The Last Aristocrats),電影(Film);



      3. 孽子(Crystal Boys),舞台劇(Stage Play),DVD;



      4. 玉簪記(Jade Hairpin),崑曲(Kun Opera),DVD;



      5. 關鍵十六天(The Critical 16 Days—General Bai Chongxi and the 228 Incident), 歷史紀錄片(a historical documentary),DVD。



      其中,最大的亮點是2016年拍攝的白先勇傳記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以及關於《現代文學》的創刊與白先勇的座談會。這讓我回想起我個人和《現代文學》的因緣以及和白先勇長達半世紀的交情。白先勇一生的功業,可以從專輯紀錄片的片名《奼紫嫣紅開遍》這一詩句中展示出來。(《石頭記》合譯者John Minford 譯為「Multiflorated Splendor」。這一詩句引自湯顯祖(1550-1616)的古典戲曲《牡丹亭》中一折的〈遊園驚夢〉。《牡丹亭》是白先勇特別喜愛的作品,而他將之採為小說集的書名,也呈現在他2004年以來致力於振興崑曲藝術。他精心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在世界各地公演獲得華人世界年輕人極大的迴響。「奼紫嫣紅開遍」這一標題恰巧是他退休後華麗人生的一個生動寫照。



      這一詩句也讓我聯想到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現的主題。白先勇有一篇評論六?年代小說家於梨華和聶華玲的文章,題為〈臺灣小說中放逐的主題:流浪的中國人〉,發表在香港《明報月刊》第121期,1976年。她們兩位的作品見證隨著國民政府漂泊到台灣的外省人一代。在評論這些作家時,白先勇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懷,因為他和他們的小說人物都具有同樣放逐的心態:暫時寄居台灣的外省人,夢想有一天回到海峽對岸的故鄉。這些作家,包括白先勇,被稱為「移民作家」,所寫的小說敘述放逐海外、漂泊不定的心理狀態,一如白先勇的《臺北人》和《紐約客》。「流浪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他的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



      他的小說的第二個重要主題,是人生所遭遇的「痛苦」以及他在傳記紀錄片中所說的感同身受和悲天憫人。這也是《孽子》的人物所共有的「一具具讓慾望焚燒得痛不可擋的軀體,是一?寂寞地發瘋發狂的心」。這痛苦也來自人生無常,而隨著歲月的消失而無可避免的折磨。這也是白先勇的知音,同伴同學和《現代文學》同仁歐陽子,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所說的,白先勇小說的主題命意,可以歸為三類: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說,《臺北人》一書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現在」。籠統而言,《臺北人》中之「過去」,代表青春、純潔、敏銳、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而「現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猥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如此這本書中充滿過去與現在的交纏模棱,充滿譏諷、對比,以及作者的同情和讀者的憐憫。



      換句話說,對時間流逝的不安焦慮,不僅呈現在他所有的小說,甚至貫穿他的一生,這點可以在他的傳記紀錄片中感到。現在我們了解,他為什麼選定「奼紫嫣紅開遍」作為他的傳記紀錄片的片名。這個詩句引自〈遊園驚夢〉,全句該是:「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是良辰美景過後,一片殘敗荒涼的景象—過去與現在並列對照的主題,隱約呈現,一如他的小說故事中莫不蓄含的命題,這也是《紅樓夢》由興而衰、由華麗到衰頹的無常命題,以及《臺北人》卷頭所引的題詞,劉禹錫〈烏衣巷〉中「王謝堂前」和「尋常百姓」對照的旨意。



      我們知道,白先勇的小說以擅長刻畫女人著稱,可是作為作家,他的世界不只是女人。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感時憂國的悲劇情懷,也是他精心雕塑的人物。他具有強烈的歷史感,這是艾略特所強調的一個大作家不可或缺的特質。由於對文化歷史和人類有限生命面對無窮宇宙的沉思,他的人物往往賦予他的悲憫情懷。他所描繪的各種人物,可以歸類為兩種:沒落的貴族性格和生命的敗北落魄,這兩者交織在一起,圍繞著「世事難料」和「人生無常」,而與他一生奉為圭臬的中國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的主題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1994年白先勇57歲時,突然決定從任教二十九年的大學退休。這在他的人生中是一個轉捩點。在這之前他是一個小說家、學者教授,從此以後他越來越傾向回歸中國文化傳統。一如他在傳記紀錄片中所說的,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無根的華文作家,人生漂泊,從大陸到台灣,從台灣到美國,有人問他,什麼地方才是他的故鄉?他毅然回答:中國傳統文化才是他的靈魂的故鄉。退休之後,他致力於崑曲藝術的推廣,以及回到母校臺大講授《細說紅樓夢》,正是他的人生找到歸宿的一個智慧的抉擇和實踐。1994年,他決定退休時,我曾寫了一個對聯,對他的明智和勇氣表示感佩。詞曰:



      未卜先知 人生不過如此

      急流勇退 世外別有洞天



      果然,回顧這二十多年來,白先勇在比教書生涯更多彩多姿的華麗舞台和影視世界,的確綻開另一片天地。欣見他的一生功業,「奼紫嫣紅開遍」,就我個人而言,感念半世紀知心的交情和二十年同系共事之誼,特地策劃「白先勇專輯」,以誌本叢刊出版二十週年,並為他八十大壽,獻上最大的祝福。



      進而,為慶祝本叢刊出版二十週年,承臺大臺文所黃美娥教授的熱心協助,我們將於7月1日在臺大舉辦一天的學術研討會,標題訂為:「台灣文學英譯出版研討會—《台灣文學英譯叢刊》二十週年慶」,十二位臺灣學者應邀發表論文,並與叢刊的兩位編者舉辦一場座談會,以期海內外學者與譯者群策群力,共同為叢刊永續發展和台灣文學走向世界,繼續努力。



      最後,感謝所有的譯者協助和臺大出版中心的合作,才能讓叢刊能夠堅持二十年,繼續為台灣文學走向國際,做出一點鋪路的工作。回顧之餘,尤其讓我感念的是,本叢刊自1996年創刊以來,到2015年第35集「鍾理和專輯」,擔任英文編輯的拔苦子教授,前後十八年,鼎力協助,合作無間的情誼。羅德仁教授自2015年第36集「李喬專輯」接任以來,致力奉獻,同樣令我感激。二十週年,值得慶祝,也不能不感謝本叢刊多年來凝聚的翻譯團隊,以及助理編輯白安吉和蔡瑞齡,大家同心協力、不辭辛勞的努力。

    ?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1):台灣文學的動物書寫專輯
    2.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9):王文興專輯
    3.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
    4.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7):台灣皇民文學專輯
    5.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6):李喬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