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2418
陳榮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年7月06日
127.00  元
HK$ 127  






ISBN:9789863502418
  • 叢書系列:教科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教科書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德奧哲學

















    海德格哲學彷彿是一道光芒,照亮我們心中的家園,讓流浪於外的我們回到久別重逢的家鄉。





    三版序





    首頁 本書的目的及進路



    第一章 導論(? 1-8)

    一、探索存有的必要性(? 1)

    二、從存有探索的結構指出本書方法論的輪廓(? 2)

    三、存有探索的優先性(? 3-4)

    四、時間是理解存有的視域,及西方哲學誤解存有的理由(? 5-6)

    五、現象學方法及本書的寫作計畫(? 7-8)

    附 錄



    第二章 此有的存在分析:一個簡略的說明(? 9-13)

    一、此有的本性、本真存在及存在性徵(? 9)

    二、簡略說明此有的基本結構:在世界的存有(? 12)

    三、認識是此有的一種引出模式(? 13)



    第三章 在世存有的世界及世界性(? 14-21)

    一、周遭世界的分析(? 15-16)

    二、世界性(? 18)

    三、世界性與笛卡兒的世界概念(? 19-21)



    第四章 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與此有的空間性(? 22-24)

    一、用具及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 22)

    二、此有的空間性:開闢空間(? 23-24)



    第五章 此有與別人共存的存在方式(? 25-27)

    一、探索的方式:存在的進路(? 25)

    二、此有與別人共存(? 26)

    三、日常生活的此有與「人人」(? 27)



    第六章 此有的「在存有」之三個存在性徵:際遇性、理解和言談(? 28-34)

    一、際遇性(? 29-30)

    二、理解與解釋(? 31-33)

    三、語言的存有學基礎:言談(? 34)



    第七章 此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沉淪(? 35-38)

    一、閒聊(? 35)

    二、好奇(? 36)

    三、歧義(? 37)

    四、沉淪(? 38)



    第八章 此有的存有:關念(? 39-42)

    一、怖慄的現象學分析(? 40)

    二、此有的存有及其相關含意(? 41)



    第九章 對傳統哲學的實有概念和真理概念之批判(? 43-44)

    一、對傳統哲學實有概念的批判(? 43)

    二、對傳統哲學真理概念的批判(? 44)



    第十章 此有與死亡(? 45-53)

    一、死亡概念的理解方式(? 46-49)

    二、死亡概念的本真意義和非本真意義(? 50-53)



    第十一章 此有的本真存在(? 54-60)

    一、良知與欠咎(? 54-59)

    二、此有與決斷(? 60)



    第十二章 關念的意義:時間性(? 61-66)

    一、參與和決斷(? 61-62)

    二、關念和此有的自我(? 63-64)

    三、關念的存有學意義:時間性(? 65-66)



    第十三章 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日常生活(? 67-71)

    一、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開顯性(? 68)

    二、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關切和世界的超越性(? 69)

    三、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空間性(? 70)

    四、此有日常性的時間性意義(? 71)



    第十四章 時間性與歷史(? 72-77)

    一、歷史的一般意義及歷史物與此有的關係(? 73)

    二、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歷史性(? 74)

    三、此有的歷史性與自我(? 75)

    四、此有的歷史性與歷史學(? 76)



    第十五章 從時間性說明一般的時間概念(? 78-83)

    一、從時間性說明日常生活關切中的時間(? 79)

    二、時間的公眾性格(? 80)

    三、時間的一般概念(? 81)

    四、結語:此有的分析與存有一般的意義(? 83)



    參考書目

    索 引

    ?





    三版序



      本書出版至今,已匆匆十年。在這段時間內,無論中文與外文,都出版了很多海德格哲學的書籍和論文。尤其在中國大陸,研究海德格的學者更是蜂擁群起,著作大量出版。兩岸阻隔數十年,文字使用已有差異。對於海德格的哲學詞彙,各有不同的翻譯。讀者閱讀海德格哲學的中文著作時,由於相同的德文詞彙有不同的中譯,便容易造成混淆。況且,海德格常自創哲學語詞,中文無法找到適當的翻譯,讀者便難以掌握。若只憑中文翻譯的字面意義,更會令人誤解。並且,這十年內,哲學討論的方向和興趣稍有改變。以前哲學不討論的,如今已成顯學;以前常常討論的,如今棄如敝屣。因此,在理解海德格哲學時,若能在當前的哲學討論方向上,讀者會更感興趣,也更易理解。我想趁這次改版的機會,一方面重新檢討海德格哲學詞彙的中文翻譯,另方面作出修改和加入註腳,讓海德格更接近當前哲學討論的方向,使讀者對海德格哲學有更切身的理解。



      海德格著作Sein und Zeit的英譯是Being and Time,我把它譯作《存有與時間》。在中國大陸,大都把Sein譯成「存在」,而Sein und Zeit的中譯便是《存在與時間》。在海德格,Sein與Seiendes是一對相關的詞彙(參考本書第一章附錄)。粗略而言,Sein可說是形而上的,而Seiendes是形而下的。這有點像「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Sein似乎是視而不見的道,Seiendes彷彿是具體的器具。正如道和器的關係──它們雖不同,但不截然二分,反而互相統一,相輔相成,即中國哲學所謂的道器不離。Sein與Seiendes雖不同,但不各自分離獨立,而是統一的。



      我不把Sein譯成「存在」,因為「在」似乎是屬於具體事物的,容易與Seiendes混淆。正如我們眼前的東西,它們是Seiendes,是一個個的「在」。可是,若把Sein譯成「有」,則似乎比較抽象,減輕了它的具體意義。於是我把Sein譯作「存有」。相對而言,我不把Seiendes譯作「存在物」或「存在者」,而把它譯作「存有者」。



      既然Sein的主要意義是「有」,則我把海德格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Dasein譯作「此有」,不是如中國大陸學者般譯作「此在」。基本上,Dasein是人的專稱,它是指人的存有。人當然是存有者,因為他有具體的一面。但凡存有者都有存有,根據海德格,人的存有是Dasein,這是說,人與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不同,是由於他「理解存有」。一塊石頭本身不會理解存有,動物或許有各種意識,但牠們的意識不能「理解存有」,唯有人才能理解存有。用中國哲學的詞彙來說,動物或許可以理解牠的環境或周遭中的事物,但牠不能理解「道」。只有人才能理解「道」,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性,也是他的存有。



      若把Dasein譯作「此在」,似乎強調人的「在」,沒有強調他的「有」。的確,人有具體的「在」,正如我今天在課室裡,昨天在家裡。但海德格的Dasein不是指人擁有特殊的「在」,而是擁有特殊的「有」──他擁有「理解存有」。這是他與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區別。



      海德格曾說:「此有的本性在它的存在(Existenz, existence)。」(參考?9)我把Existenz譯作「存在」。我們要注意,海德格這句話是說「此有的本性」,所以這不是指此有擁有具體的存在;我用「存在」一詞,是指此有的本性,是它的存有學性格(請參考本書第六章?28的闡釋)。大體而言,只有人才能超出(“exist”中的ex)他的當下(現在),到達將來(或他的目的)和返回他的過去。對於其他事物的本性,卻只停留在當下(現在),無法同時到達將來和返回過去。簡單地說,人本性上總是在他的當下裡,投出到將來的種種目的中,也帶著他過去的種種經驗。因此,人本性上是現在的,同時也是將來和過去。他的「在」顯然與事物單純在當下的「在」不同。對於人的「在」,可稱為「存在」。海德格採用的Existenz與存在主義者(existentialism)所指人的存在非常類似。



      很多中國大陸的著作以「實存」翻譯海德格的Existenz,這個翻譯是不錯的,因為它可以與具體事物的存在區別出來。但若採「實存」一詞,似乎要將「存在主義」譯作「實存主義」了。不過,existentialism譯作存在主義已被沿用了數十年,早已成為我們的習慣,若現在要改為「實存主義」,實在太過彆扭了。然而,當把海德格的Existenz譯作「存在」時,我們要注意這不是指具體事物擁有的存在,而是存在主義主張的存在,就不會誤解。



      海德格的Verstehen(understanding),我原來譯作「瞭解」。這是由於海德格認為Verstehen來自現象學。現象學的定義是:「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從其自己顯示自己般地被看見。」(參考第一章?7)它是強調「看」,而「瞭解」中的「瞭」強調「眼睛」。不過在這十年間,Verstehen通常譯作「理解」,也被大部分學者接受。海德格後期強調語言,因此他不再注重「看」,而強調「聽」。由聽而得到天地萬物的存有,這也可說是理解。所以我從善如流,把原來的「瞭解」,全部改成「理解」。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還有幾個詞彙,不僅無法用適當的中文翻譯,即使它原來的德文也與一般德文意義不同。讀者看到這些詞彙時,最好完全忽略它的字面意義,改從海德格對它們的定義和文本的脈絡去理解。首先是Besorgen、Fursoge和Sorge,我分別譯作「關切」(參考?9及?15)、「關懷」(參考?26)和「關念」(參考?41)。根據海德格,關切(Besorgen)是指人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的關係。例如,我坐在椅子上,這時我與椅子的關係是關切。關懷(Fursorge)是指人與別人的關係。例如我憐憫一位老人,這時我與老人的關係是關懷。至於關念(Sorge),則是指人的存有結構。對於海德格,人的存有是「在世界中的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本書簡稱為「在世存有」。這是說,人在本性上不封閉在內心裡,而是超出內在到達外在世界或世界中之物去(亦即上文的Existenz之意)。對於這個從內在到達外在的結構,海德格給它一個相當複雜的語詞,稱為「到了自己之前的存有—早已在(世界中)(ahead-of-itself-Being-already-in-(the-world)),且作為靠存有(Being-alongside)(它遭逢世界中的存有者〔entities encountered withinthe-world〕)」(參考?41)。目前我們無須明白這個語詞的意義,只要明白,關念的意義是指人的這個結構。



      並且,海德格認為,由於人的存有結構是Sorge,因此才能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發生關係。他根據Sorge的字根,稱之為「關切」(Besorgen)。同理,由於Sorge,人才能與別人發生關係,他仍根據Sorge的字根,稱之為「關懷」(Fursorge)。海德格採用Besorgen和Fursorge二字,主要便是因為它們來自Sorge。



      Sorge的英文翻譯一般是Care,中文翻譯通常是「煩」或「掛念」。無論英譯和中文,都有濃厚的心理學意涵。但Sorge是指人的存有結構,是他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或別人)的關係。這是對人的存有之描述,與人的心理完全無關。我把Besorgen、Fursorge和Sorge分別譯作「關切」、「關懷」和「關念」,是由於它們有相同的字根,這正和海德格一樣,主要是根據相同的字根而命名。讀者看到這三個語詞時,不要被字面意義矇騙,而要根據海德格文本的脈絡去理解它們。



      另一個難以翻譯的語詞是Schuldigsein(參考?58),英譯是Beingguilty,它是根據德文的字面意義翻譯的。中文往往譯成「罪責存有」,這也是字面意義的翻譯。然而,無論德文、英譯和中譯,都有過重的價值意義。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常強調他的現象學分析僅是描述,不是價值判斷。因此,本書的哲學詞彙都是中性描述,沒有價值意涵。所以當海德格說人的存有是Schuldigsein時,他不是說人的存有是有罪的或承擔種種的罪而負責。基本上,海德格是指人的存有是有限的。對於人的有限性,他稱為「不」(Nicht, not)(亦可譯作「無」)。這是說,人的存有具有很多「不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或「不得不如此」等。例如,人不能從世界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沒有世界的個體;對於他是在世存有,他完全無可奈何,也無能為力。他無法抗拒,也不能逃避;他被丟擲到世界中,只能接受,這是他不得不如此的宿命。人對自己存有的基本限制,完全無法自己操控。對於人的無法控制的種種基本限制,就是人的「不」,也是人的Schuld或guilt或罪。



      我把Schuldigsein譯作「欠咎存有」是逼不得已的決定。中文根本沒有這種用法,這是沒有意義的詞彙。不過,它有一個好處,即可以避免讀者用字面意義去理解它。我採用這個翻譯,主要是我要用「欠」和「咎」兩個字來解釋?58中海德格對Schuldigsein的說明。「欠」是指「欠缺」或「虧欠」。無論事物或人的多種情況,都有不同的「欠缺」或「虧欠」。這些「欠缺」或「虧欠」都各有所「歸咎」。海德格在分析各種「欠缺」、「虧欠」和「歸咎」後,最後指出人的存有的「欠缺」和「虧欠」就是「不」。這是無可歸咎的,因為當人被丟擲到這裡時,他是不得不如此的。換言之,當他是人時,他就是如此。這沒有理由可言,似乎就是如此地加諸人的身上。這不是人的罪,人對它沒有責任,更無可歸咎和責備。



      《存有與時間》的Gewiss,英譯為conscience,一般中譯是「良知」。這個翻譯是可以接受的,但「良知」有很強烈的道德價值意涵。當我們責罵說:「這個人沒有良知。」這意涵了良知是正面價值的,失去它是不好的。不過,海德格的「良知」沒有價值意涵。它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它是中性的。它是人的存有的一個機制,能把人從非本真的存在喚醒,呼籲他回到本真的存在去。至於這是好的或是壞的,海德格不加評論。



      同理,本書的「沉淪」、「閒聊」、「好奇」、「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等語詞,都沒有價值意涵,全都是對人的存有的中性描述。海德格不是說它們是好的或壞的,而僅是說人有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這是對人的中性描述,不是對人的評價。



      《存有與時間》是海德格的早期著作,當時他尚未滿四十歲。八年後,他完成《形上學導論》(Einfuhrung in die Metaphysik)和《論真理的本性》(Vom Wesen der Wahrheit),學者大都認為這是海德格後期哲學的開始,也是歐陸後現代哲學的確立。後現代哲學的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和結構主義,都是在海德格哲學的影響下,而它們的哲學論述大都預設海德格的哲學概念。因此,此書上接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下開歐陸的後現代思潮。假若讀者要深入理解歐陸當代哲學的主要思潮,《存有與時間》是必讀的書。我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海德格和歐陸當代哲學的殿堂,打開新的視域,以新的觀點來看看人生和宇宙之美。

    ?




    其 他 著 作
    1. 股市狙擊手的高勝率SOP:讓你班照上、股照炒的系統化技術分析指南
    2. 20年平穩獲利!閃過所有股災 股市操盤手的SOP:他在家上班,用這套炒股SOP,養大3個資優生小孩!
    3. 旅館管理實務與應用:ERP學會旅館資訊系統應用師認證教材|德安資訊PMS系統
    4. 班照上、股照炒 100張圖學會股市當沖:最嚴謹SOP,9:15上班前搞定,安心工作輕鬆賺
    5. 操盤18式,年年賺百萬:不怕驗證!陳榮華17年來每年賺百萬的技術分析操作矩陣
    6. 一出手就獲利40%:陳榮華價值百萬的技術分析
    7. 形上學:理論與批評
    8. 每天看盤3分鐘,賺到百萬真輕鬆:股市線圖講解一本通
    9. 良心操盤手教你看懂股市行情:投資零風險不用退休也可以穩賺18%
    10. 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
    11. 行為改變技術
    12. 西洋哲學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