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序
回望人類發明之路
每天早上,我們睡眼惺忪的關掉鬧鐘,擠牙膏刷牙,扣鈕扣更衣,吃三明治當早餐,戴上手錶,準備出門。你可曾想過,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過程中,到底經過了幾種發明?
第一個鬧鐘是誰發明的?牙膏跟牙刷又是誰的好點子?鈕扣這種方便的玩意兒又是誰起的頭?三明治為什麼是三層?第一支手錶背後又藏了甚麼故事?
我們每天被數以萬計的發明包圍著,你可曾想過,這些東西打哪來的?他們又是何時被創造出來的呢?
發明是人類進步的靈魂,源自人們對於更好生活的真切渴望。而每樣發明,也都代表了人類社會某個時期的思想跟價值。
例如:印刷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十三世紀時期,蒙古軍東征帶去的黑色火藥,打垮了群雄割據的歐洲莊園城堡群,催生了中央集權的「現代國家」;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開啟了機械化生產的大門,把人類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工業時代」;抗生素的發現,治療了以前被認為是「絕症」的疾病,造福了廣大患者;口服避孕藥的發明,讓女性有了生育自主權……
發明帶來了社會變遷,而社會變遷也催生各種發明,兩者經緯交錯,緊密交織,互相推動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滾輪。
人類是唯一可以自行決定未來的物種,明天會發生些什麼事?我們將要面對些甚麼?無從知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發明才剛剛開始。
本書從浩如煙海的人類創造發明史中,擷取了100個經典的發明故事,透過100樣平凡物品背後的不平凡事,帶領讀者體會創造背後的思想和價值。
這些驚人的點子來自何方?經歷了甚麼樣的過程?
也許是一次次失敗的考驗與累積,又或許是陰錯陽差誤打誤撞的巧合;亦可能是靈光乍閃碰撞而出的火花,或是絕望到谷底時,破繭而出的想像力……
不論為何,這些故事都帶給我們不少的思考空間,使我們更能從中體會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其背後不凡的價值與意義。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靈光初閃的那一秒,及時捕捉這些經典發明產生的瞬間吧!
發明無所不在。
自序
發明無所不在
我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對我來說,世界就是一座實驗室。
還記得小時候,我常常纏著大人問那「十萬個為什麼」──
「電燈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雨傘長這個樣子?」
「三明治為什麼要叫三明治?它為什麼是三層?」
這些問題常問得長輩們煩不勝煩,哭笑不得。
等到更大了一點,我開始試著自己去找問題的答案,也開始「自行生產」一些「發明」。
例如,把糖果加入可樂中,製造汽水噴泉;將鬧鐘拆得七零八落,觀察它內部的構造……;這些發明或許不是那麼的「實用」,卻都成了我日後思考跟學習的養分。
發明,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是人類跳脫既有框架,擺脫慣性思維後的產物。
愛迪生發明電燈時,一共試用了六千多種金屬材料,經歷了七千多次實驗,卻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苦惱的愛迪生不想放棄,卻又想不出解決的辦法,來訪好友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你為什麼非得找金屬材料呢?有沒有試過其他的材質?」
忽然,愛迪生腦中靈光一閃,彷彿被閃電打中一般:他注視著好友的棉衣,叫了起來:「能給我一片你的衣服嗎?」
好友很大方,爽快地剪下衣服的一角。愛迪生將棉線從布料中扯出,然後使其炭化,裝入燈泡中。
而這次,這個燈泡居然足足撐了四十五個鐘頭!絕對是當時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最偉大的發明,可能來自最不起眼的角落。跨領域的異類組合,往往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大膽的嘗試,常常會激盪出令人驚?的火花。
在本書裡,我蒐羅編撰了100個發明的故事,希望透過這些前人的經驗,學習敏銳的觀察、好奇的探索,並用全新的角度眼光去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法國哲學家法朗士曾說:「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發明的種子無所不在,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跟一顆好奇的心,又能不斷的創新,新發明就會驚奇的出現。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年代,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聰明如你,讓我們一起加入發明創意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