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李魁賢
以前巴爾幹半島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東地區形成另一個火藥庫,而這隨時引爆的中心點就在伊拉克。從上世紀80年代兩伊(伊拉克和伊朗)戰爭(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20日),90年代波斯灣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接著因生化武器疑案調查延續到20世紀末),導致2003年美伊戰爭(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然後伊斯蘭國崛起,2014年6月6日,從敘利亞跨國入侵伊拉克北部摩蘇爾市。四十年來,伊拉克幾無寧日。
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布希和海珊利用媒體互相嗆聲,我很想知道伊拉克詩人的心聲,就開始大量閱讀伊拉克詩作,同時策劃一個《伊拉克詩選》,翻譯10位詩人作品20首,發表在《文學台灣》第47期(2003年秋季號),由此深切體會到伊拉克現代詩異質的存在,也在當時《Taiwan News總合週刊》寫過短文〈伊拉克詩人的聲音〉和〈庫德人圓夢的機會〉,後來分別收入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的《李魁賢譯詩集》第三冊(2003年)和散文集《詩的越境》(2004年)。
基於此機緣,在策劃2016年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時,邀請到伊拉克詩人雅逖.阿爾巴卡特(Ati Albarkat)與會,就開始和他商討合作編譯介紹伊拉克詩作,給台灣讀者的計畫。在淡水詩歌節見面再度確定後,雅逖在伊拉克和僑居地美國兩地來回奔波的百忙中,陸續把選詩傳給我,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完成這本《伊拉克現代詩100首》。就伊拉克詩人本身立場和觀點編選,呈現伊拉克人民的苦難,深具詩性現實和伊拉克社會現實交揉並列的系統性,在進行翻譯過程中經歷一次又震撼又愉快的經驗,願與讀者共享。
?
2017.03.29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