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853年日本被美國艦隊打破長期鎖國後,舉國混亂不安,雖然高唱「尊皇」,卻放棄「攘夷」,終於1868年「明治維新」,成為立憲君主制國家,從此積極吸收歐美文化,富國強兵,1895年打敗清國,經1891年大津事件後,確立法治,繼而1905年孤注一擲,戰勝俄國,未幾,1910年併吞韓國,順利進入「大正democracy」期,擠進列強,睥睨東亞。
臺灣被清廷割讓,成為日本初獲殖民地,而進入新時代。惟經營殖民地之常軌,乃先投資後收益,日本亦不例外,仍循此程序。大體而言,明治是投資時期,大正收支平衡,昭和才進入獲利甚至搾取時期。固然,未開發之新殖民地初期經營,對其本國經濟,無疑是不輕負擔。總督府雖然投下巨資,銳意施政,卻難免招致本國政客,嘖有煩言,鑑於本書後藤新平序文,其委屈心情,可想而知。
儘管有人以為明治政府是「薩長政權」,因為發動政變主力是西南部之薩摩與長州兩藩,無外乎執政之新興勢力。但初期歷任總督,卻能摒棄地域觀念,而極力招致優秀人材,例如後藤新平與伊能嘉矩兩人,係東北部岩手縣同鄉,其籍貫前者水澤、後者遠野,兩地均在縣南,相距不遠。
後藤於1898年3月履任民政局長,6月即改稱民政長官,而序文日期為1903年2月,因何仍用舊官銜,費解。渠係全臺施政實際負責人,頗多建樹,眾所周知。尤其認為「對新附之土地與人民,必須有所理解」,而先於1900年10月成立臺灣慣習研究會,旋於1901年1月起發刊「臺灣慣習記事」雜誌。繼而於是年10月,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自任會長,業績燦然。
本書內容,不過是取材於臺灣風物民俗之輕鬆有趣隨筆小品,而作者竟能在兵馬倥傯之初期數年間,走遍各地,深入民間,觀察入微,虛心坦懷,記錄成書。例如瘴癘毒、斃鼠毒、竹籬、土匪、生番等條,乃往昔開拓前線社會緊迫環境之生動描寫。蓋在此批具有良識與漢學素養之初期渡臺智識份子努力下,遂奠定與「內地」步調一致,邁向近代化之基礎。
茲林美容教授在師生與友人通力合作下,將此珍本,分門別類,譯成白話,並加詳註,配合圖片說明,雅俗共賞。惟際此本土化潮流高漲,本書對於更深認識吾鄉吾土,當有助益也。垂暮之年,聊述所感為序。
?
劉枝萬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