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讀畫搞懂世界經濟史:22個主題,看見全球貿易是如何進化的?

讀畫搞懂世界經濟史:22個主題,看見全球貿易是如何進化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93925
宋炳建
林芳如
本事出版社
2017年8月24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9493925
  • 叢書系列:WHAT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WHAT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現代經濟體系的樣貌,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有圖有真相,最難懂的人類經濟活動,都能在畫作中看出歷史脈絡!





    序言│從畫中閱讀經濟史

    01 生命垂危者和慰問者是誰?

    亞歷山大—創造東西融合的全球性文化

    02 漢武帝拜佛?

    張騫—開拓絲路的先驅

    03 長途貿易的鬼才

    伊斯蘭商人—編織涵蓋半個地球的緊密貿易網

    04 是什麼將他們逼向恐怖死亡?

    蒙古和平時代,東西貿易使疾病散播全球

    05 吹牛大王的暢銷書誕生記

    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培育未來的探險家

    06 君士坦丁堡的金城湯池是怎麼瓦解的?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一戰,動搖全球經濟

    07 萬曆朝鮮之役與全球奴隸貿易的函數關係

    大航海時代,「富饒山」銀礦環遊世界

    08 從白紙開始的歐洲知識革命

    中國發明,驅動歐洲的知識大眾化

    09 史上最昂貴的花

    荷蘭金融市場,球莖導致泡沫經濟

    10 全球最大國的誕生背景

    毛皮貿易,開啟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的大業

    11 拿破崙弄塌獅身人面像的鼻子?

    法國遠征埃及,演變成與英國的知識戰爭

    12 人類貪婪下最殘忍的貿易商品

    一千六百萬名非洲奴隸被賣到美洲

    13 煤炭與機器時代的災害

    工業革命時期,工業災害如何發生又如何克服?

    14 英國的「三重鼎盛時代」

    萬國工業博覽會促使工業革命遍及歐洲全境

    15 改變愛爾蘭人命運的「惡魔植物」

    1840年代馬鈴薯歉收,導致愛爾蘭的大飢荒與移民潮

    16 日本脫亞政策的序幕

    艦隊司令培理的黑船—日本社會改造的開端

    17 旅行如何變成中產階級的休閒?

    19世紀中葉的西方人,愛上度假

    18 美洲大平原水牛的悲慘命運

    生態界的全球化,破壞人類與水牛的平衡

    19 印度鐵路的利益流向何處?

    殖民地印度—展現強迫性全球化的結果

    20 大企業的黃金時代

    鐵道王、石油鉅子、金融大亨掌握經濟

    21 法國吸血鬼吸德國女子的血維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賠償金與財務糾紛,導致全球化衰退

    22 聖誕老人形象的進化過程

    從聖人變身為大眾消費的圖像

    結語│回顧全球化歷史

    參考文獻



    ?









    從畫中閱讀經濟史




      這本書不是與「美術史」相關的書籍。欣賞著名畫家留下的畫作、說明畫法、討論對後代的影響,這些都不是本書的目的。本書討論的是「畫作」,但是,主要目的並非「看」畫,而是「讀」畫。換句話說,不是以審美的角度來賞畫,而是結合畫中內容、象徵和畫作繪製的時代背景,來了解歷史。確切而言,本書透過畫作探討人類所產生的「經濟史」潮流。



      經濟史屬於哪個學問領域?蝙蝠是一個很好的類比,如同蝙蝠擁有哺乳類和鳥類的特徵,經濟史同時保有經濟學和歷史學的特徵。簡而言之,經濟史是探討人們的經濟行為歷史的學科。飲食、穿衣、睡覺,以及生產、交換、掠奪、累積、分配物品等,可視為原始的經濟行為,從此進化到發明、廣告、管理、再分配等,則是二次經濟行為。經濟史是揭開原始與二次經濟行為經歷怎樣的進化過程,達到我們現今的經濟行為的研究。



      研究經濟史的人,對物品與服務、勞動與資本及資源的流向很感興趣,重視商品與生產要素如何被生產、被消費和被分配。近來,人們認為資訊和知識這些廣義的經濟要素,如何形成、傳播和改變,也很重要。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經濟結構與經濟成果並非只受這些經濟因素影響,也深受政治、文化、制度和思想等非經濟要素的影響。因此,本書雖然著重於經濟史,仍然廣泛包含影響經濟行為的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簡言之,經濟史探討圍繞著經濟活動,以及影響經濟活動的各種因素的「歷史」。



      再來思考一下「歷史」。「歷史」可以解釋成兩種涵義,一種是過去實際發生的事件,也就是現實世界發生過的變化,另一種則是以各自的觀點理解和評價發生過的事件與變化,也就是歷史學習。然而,到了20世紀後期及21世紀前期,這兩種涵義的歷史都經歷重大的改變。第一個層面,即現實世界的變化層面中,與過去明確不同的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大幅進步。一言以蔽之,全球化指的是地球縮小的現象,人、商品、生產要素、知識、資訊、技術、制度、常規等,構成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無數因素在全世界交流,溝通的速度與強度都提升了。



      所以,即使地球在物理上的大小不變,但人類的活動和過去相比,變快又變多。許多因素促成這樣的變化,例如,資訊通訊技術突飛猛進,蘇聯瓦解、東歐國家轉為資本主義體系,新自由主義擴散到全世界等,都是代表性的轉變。這種技術、政治和經濟層面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是,我們生活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小的地球,或者說更複雜交織的世界中。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在歷史的第二個層面上,也就是作為學習的歷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歷史研究的重心向來著重特定集體(國家、經濟圈、文化圈等)的歷史變化如何形成,試圖從內部的特殊性中尋找原因,並且傾向把集體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當作次要的議題。不過,近來的研究意識逐漸認為,在探究特定集體的歷史時,排除和其他集體的相互作用,這樣的討論本身有很大的缺陷。舉例來說,在分析某個國家的經濟成功因素時,以前會強調該國特有的資源、制度、國民性等,相反地,現在則注重該國與其他地區締結的關係、制度發展、文化多樣性、社會包容性等。分析個別國家的成就時,只看國家蘊含的特殊性,是狹隘的思考,應該從全球脈絡中理解該國如何有效地發揮長處。目前的歷史學界廣泛認為,唯有從全球角度來觀看歷史,才是真正均衡的研究。



      作為學習的歷史中,還有另一種現代現象,即包含照片與影像的視覺資料使用率,大幅增加。雖然過去在歷史學習中,也曾使用視覺資料,但大部分都是用來補充文字敘述的內容。在學習歷史時正式使用圖畫,實際上是最近才開始的,而科技的進步是促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印刷技術發達,有別於過去,花小錢就能得到好的印刷品質,尤其是彩色印刷技術提升,能輕鬆地使用視覺效果優良的彩色資料。更關鍵的影響則是資訊通訊技術的發展,在螢幕上顯示、變化、分享彩色資料的操作變得容易。IT技術的創新,使世界各地生產的視覺資料,能快速且低廉地散播到全世界。此外,智慧型裝置的發達使人們無論在哪裡都能接觸、傳送資料,大幅提升視覺媒體的流通速度。這樣的技術進步促使視覺媒體的使用,正以耀眼的速度大幅增加。對於文字紀錄比其他形態的紀錄還優越的傳統觀念,正快速地讓位給新趨勢。



      不過,藉由圖像資料探究歷史的工作,最近才正式開始,所以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未發展出有效利用的方法。本書要找出隱藏在古畫中的許多線索,藉此回顧經濟史。換句話說,目的不在於以美學「鑑賞」,而是「閱讀」畫中包含的時代面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要特別注意什麼?



      最重要的是觀察畫作主題事件發生時的歷史脈絡,以及畫家作畫當時的價值觀。尤其是以前繪製的「歷史畫」,許多畫作的繪製時間和畫中事件發生的年代相隔甚遠,想想中世紀畫家畫的舊約時代大洪水,就能輕易理解。這種情況下,許多與繪製時間點相關的因素可能會影響畫作內容。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觀察是誰、何時、抱持什麼目的作畫。此外,受到誰的資助作畫,特別想到誰作畫,受誰影響而作畫等都很重要。畫家可能故意以特定方式呈現某個事件,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所屬社會和時代的特性反映到畫中。另一方面,畫家可能因為歷史知識不足,對過去的事件或背景做了錯誤的描寫。我們必須留意這些層面,有時候比較相同主題但不同時期的畫作,能得到有意義的啟示。



      由於閱讀畫作的目標大於鑑賞,因此本書選擇的畫作不限於美術評價高的名作。美學水平相比之下不高的作品,臨摹以前畫作的作品,不曾受過正統技法訓練的畫家作品,都是本書關注的對象。諷刺漫畫或報紙和雜誌上刊登的時事評論漫畫,同等重要,海報或廣告形式的作品也值得矚目。簡而言之,本書探討的畫作不分界限,並且均衡地挑選各文化圈裡繪製的畫作,包括舊世界(亞洲、歐洲、非洲)和新世界(南北美洲),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以及在強國與殖民地創作的作品。



      透過視覺資料來看經濟史,特別是從「全球化的進化過程」觀點,娓娓道出故事,便是本書的目的。20世紀末以後,我們深知全球化快速發展,但是從漫長的歷史來看,全球化並非人類頭一遭經歷的現象。在過去有多次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有全球化衰退的時期,以下簡單地整理一下。



      對照全球化明顯的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20世紀前半期經歷經濟大恐慌和兩次世界大戰,是全球化大幅後退的時期。在仇視鄰國的氣氛中,不可能有活躍的貿易和交流活動。在此之前的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全球化以耀眼的速度進行,許多國家彼此競爭、進行工業化的結果是,各國經濟往來比之前任何時候都還要緊密,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這時也是舊世界人口大量移民到新世界的時期。學者稱這個時期為「第一波全球化」,和現今的「第二波全球化」區別開來。另有學者細分第一波全球化時代,將1870年代以前稱為自發性全球化,之後稱為強迫性全球化。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發生了兩次重要的「革命」。英國發生史上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大幅改變全球經濟的結構。法國發生名為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變革,引領國際政治的變化。在那之前的17~18世紀,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以重商主義之名在世界各地殖民,留下全球化的重要先例。



      15世紀末,哥倫布和瓦斯科.達伽馬開拓新航路,揭開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大航海時代是將以往幾乎從未接觸過的舊世界和新世界,連結在一起的重要變化,地球首次變成單一經濟圈。全球經濟的重心,開始從亞洲移往歐洲這點也很重要。在新、舊世界各自獨立活動的時期,「局部的」全球化時常發生。13~14世紀,成吉思汗的後裔統治的蒙古帝國,是帶領歐亞大陸全球化的強大勢力。在開放的對外政策之下,蒙古人創造了交流和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隨著黑死病在舊世界各地猖獗,全球化再次衰退。不過,中世紀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儒教,各自牽引小型全球化的發生。



      在古代社會中,歐洲的羅馬和東亞的漢朝都曾主導大規模的局部全球化。在那之前的古代文明和帝國中,也可以找到局部全球化的例子。最早可以回溯到,人類首次踏上非洲後為了生存而移動到其他大陸,這起事件可說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我們可以像這樣試著以全球化歷史的觀點,重組人類的歷史。



      從古代到20世紀的人類悠久歷史中,本書總共選擇22個主題,完成22個章節。我們將在各章觀察有如謎題的畫作,從中獲得歷史線索,審視經濟史的各個層面,一邊了解引領全球化的各種因素,一邊細思人類如何走到現今的模樣。希望各位讀者能帶著一一解開畫作謎題的樂趣,以輕鬆的心情翻閱本書。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