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3169
王小滕
商周出版
2017年9月09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4773169
  • 叢書系列:Live & Learn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Live & Learn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道家











    ★世事轉變,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

    人生悲喜哀樂讀老子

    跟隨老子洞察人世的完整全貌
    理解「真實」──領悟「道」
    生命豁然開朗,擁有千金不換的智慧人生

    內容特色:
    •????文字淺白,有助於讀者突破常識的片面知識,了解老子記錄的「真實」
    •????體例清楚,章名之下,提出老子撰寫此章的緣由,老子察見了什麼問題,或欲解決什麼問題;原文逐句呈現;字義解說;說明文字字面的意思;詮釋義理
    •????跟隨「道」的流動本質,以及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智慧

    《老子》一書論及萬物生成、人生修養以及政治理想,主旨是「道」。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是人們生命與生存環境的真實。藉由生活中的不同面向,隨時舉例,老子向讀者揭示了「真實」,也就是「道」。

    本書詮釋《老子》義理,不僅停留在字面上,並且跟隨「道」不執著的流動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

    立身天地之間,人人皆須自我安頓,此項工作與呼吸同等必要。只不過我們長期被常識所籠罩,觀察與思考都呆滯而固定,生活中常感困厄與苦惱,不知自我安頓應由何處著手。《老子》義理破除常識中的眾多迷思,不曾與當代人們的生命脫節,是現實人生中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

    現在只要閱讀本書,與作者一同跟隨老子,便可脫離常識的窠臼,不停滯任一隅落,而能觀察完整的全貌,與變同步,靈活應事。不論世事如何轉變,你都能凝聚出堅實的內在能量,心靈不再受到拘泥,生命豁然開朗,這才是人生最最千金不換的立足地。







    目次
    〈專文推薦〉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
    〈專文推薦〉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 冀劍制

    自序
    前言

    一章
    觀諸天地四時,是否能追尋出「常道」?人類畢其心智,化萬物於言語,然而「言」與「意」可否劃上等號?如何以「言」說明「道」之「意」?
    二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聖人之「無為」究竟為何?「無為」是否排斥「為」而不並存?
    三章
    民心為何騷動不寧?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如何使民心安定?
    四章
    「道」是否停滯於「虛」?如何敘述「道」,以提醒讀者不可執著?
    五章
    天地的運作,有無愛憎?治國者可否心存偏私?
    六章
    「道」之「虛」是否排斥「實」?它為何「不死」但卻「若存」?
    七章
    天地無私而長存,那麼如果效法天地無私,是否將有所收益?
    八章
    水滋潤萬物而不爭,那麼效法水之「不爭」,人生是否將有所開創?
    九章
    追求盈滿銳利,是否全然有利而無弊?成功者,應否霸居高位?
    十章
    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道」?誰具有深遠而非淺薄的「玄德」?
    十一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有與無」是否果真不並存?「有」與「無」孰重?
    十二章
    極度追求物欲享受,是否果真為享受?物質與精神,孰輕孰重?
    十三章
    「得寵與失寵」是否有別?「肉身與大災難」是否有異?
    十四章
    可否藉由感官對「道」進行辨識?它究竟是「有」抑或是「無」?
    十五章
    悟道者是否呆滯一隅?他的生命內涵,何以深不可測?
    十六章
    如何安頓有「生」必有「死」的人生?阻擋死亡抑或坦然面對?
    十七章
    誰是理想的治國者?上位者的行為與民眾的回應,是否不相干?
    十八章
    什麼是「仁義、智巧、孝慈、忠臣」一體兩面的另一面?
    十九章
    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鼓吹智巧?抑或節制智巧、秉持樸素?
    二十章
    老子的生命氣質,是否與大眾相似?他是否炫耀,特別引人注意?
    二十一章
    恍惚的「道」是否真實存在?如何了解它的真實性?
    二十二章
    相反的兩方,是否絕不相關?是否唯有自我表現,才可能獲益?
    二十三章
    自然的運行是否一成不變?誰與自然的運行同步?
    二十四章
    處處自我表現之人,是否具有「道」的智慧?是否好處更多?
    二十五章
    「道」有哪些性質?人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
    二十六章
    穩重抑或輕浮,是治國者的理想行止?
    二十七章
    「有與無」互斥抑或互通?排斥不善,對「善」是否有益?
    二十八章
    做為天下的通路與典範,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
    二十九章
    不順應自然的強行有為,可否取得天下?
    三十章
    什麼是「戰爭」一體兩面的另一面?「道」是否排斥壯大?
    三十一章
    戰爭是否符合「道」的整體性?戰勝,是「吉」抑或是「凶」?
    三十二章
    萬物是否由於「名」不同,遂各自獨立、絕無關連?
    三十三章
    何謂明智?強人?富有?立志?長壽?
    三十四章
    「大道」何在?它是否固定於「大」?
    三十五章
    物質享受抑或「道」的智慧,可成就理想人生?
    三十六章
    什麼是人生中「物極必反」的事態?治國者應如何面對之?
    三十七章
    什麼是「無為」相應而生的另一面?如何因應過度的欲求?
    三十八章
    人間為何失落不割裂的整全之「道」而出現許多切割、分別?
    三十九章
    誰是得道者?它們是否呆滯一隅?「高貴與下賤」是否不並存?
    四十章
    「道」往什麼方向運作?運作的力度是否強大?萬物源自何處?
    四十一章
    誰實踐「道」?誰嘲笑「道」?「道」是否果真荒誕可笑?
    四十二章
    「道」與萬物有何關連性?萬物的性質與「道」有何異同?
    四十三章
    誰可通過「天下之至堅」?進入密實沒有間隙的「無間」?
    四十四章
    人們為何因名利財貨而自陷困境?如何脫困?
    四十五章
    大眾認為互斥的兩端,是否果真不並存?誰是永遠的贏家?
    四十六章
    人們為何不知足?如何可能知足?貪婪掠奪,抑或喚醒自覺?
    四十七章
    如何方可擁有真知灼見?向遠方追求,抑或不離大道的整體性?
    四十八章
    什麼行為與「道」相應?執著於增益?抑或適時節制?
    四十九章
    治國者可否固執一成不變?對民眾應否一視同仁,無有偏私?
    五十章
    誰是善於養生之人?極度養生?抑或順隨自然的「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德」是否順應萬物的自然本質?抑或橫加干預?
    五十二章
    「母與子、本源與現象」可否切割?「明」的智慧是否偏滯一隅?
    五十三章
    老子畏懼什麼?誰行於大道?誰偏離大道?
    五十四章
    什麼是不虞失落而且永存者?它何以不受時空限制而永存?
    五十五章
    溫柔如嬰兒抑或固執於強壯,對人生有益?「道」是否排斥強壯?
    五十六章
    悟道者,是否言說?他與大眾是否完全相同?抑或不同?
    五十七章
    治國用兵,可否一成不變?國家為何混亂?如何恢復安定?
    五十八章
    如何施政,對民眾有益?是否緊握「福」,即可遠離「禍」?
    五十九章
    誰在自覺服從「道」之前,就已經服從「道」?放縱抑或自制者?
    六十章
    如何治國,不至於傷害民眾?何以立足「道」,即可「兩不相傷」?
    六十一章
    大國如何方可獲得小國的追隨?謙讓包容抑或傲慢排斥?
    六十二章
    「道」是否有所排斥?抑或大度包容?誰需要被赦免?
    六十三章
    何謂「整體」?「大與小」是否不相干?「難與易」是否無關?
    六十四章
    什麼是洞燭機先的智慧?誰具有察見完整全貌的觀察力?
    六十五章
    以智巧治國,是否為國之福?可否使國家長治久安?
    六十六章
    上位者謙退不爭,民眾的回應是推崇抑或厭棄?
    六十七章
    「道」像什麼?為何老子總能勝人一籌?是否因為胸懷「整體」?
    六十八章
    「整體」的智慧,如何顯現於帶兵、作戰與用人等等面相?
    六十九章
    用兵可否一成不變?「無敵」是福抑或不然?哀兵是否必輸?
    七十章
    誰了解「道」的真實?自覺者抑或無自覺者?
    七十一章
    孰為明智之舉?承認「不知」抑或掩飾「不知」?
    七十二章
    不壓迫民眾,是否將被民眾厭棄?應如何落實「不壓迫民眾」?
    七十三章
    是否唯有勇往前衝,才可存活?天網恢恢,是否疏漏不嚴密?
    七十四章
    民眾為何不畏死?此一不符合自然的現象,與上位者是否有關?
    七十五章
    人民為何饑餓?難治?輕死?關鍵在於民眾抑或上位者?
    七十六章
    是否唯有堅強,有助於存活?柔弱是否必定對生命無益?
    七十七章
    如何使人間的運作,如同自然一般的均衡和諧?
    七十八章
    何謂正言若反?柔弱勝剛強,是敘述事實之「正言」抑或反諷?
    七十九章
    誰將招來仇怨?誰將獲得協助?是給予者抑或索取者?
    八十章
    理想國民眾的生活,建立在「反文明」抑或「整體」智慧的基礎?
    八十一章
    表象與實質,是否必然吻合?給予他人,是否必將使擁有減少?






    〈專文推薦〉
    生命中的老子智慧
    鄭孝勇

    我畢業自陽明大學醫學系,大學在校時,曾選修王小滕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二○一七年八月,甫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為偏遠山區的原住民朋友們提供醫療服務。
    人生無常,但卻是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日常。生離死別、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天都在醫院上演,不僅衝擊著面臨考驗的病人與家屬,被賦予救人責任的醫護人員,在無形中也承受極其龐大的壓力。面對新生兒誕生的喜悅記憶猶新,曾幾何時,我們在生命逝去之前,卻只能保持沉默。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曾經遇到一個深刻難忘的例子:
    李先生(化名)是一位勤奮工作的勞工,也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由於工地的習慣使然,李先生多年來菸、酒、檳榔從沒斷過,在某次的篩檢中被診斷出口腔癌第三期。然而,他之後並沒有定期回診,也不接受醫師的建議做後續癌症的治療,並選擇對家人隱瞞病情。李先生認為,一旦他要接受開刀、化療與電療,便無法繼續工作;失去工作後,家人的生活開銷將要由誰來支付呢?可惜李先生病情快速惡化,當我們再次看到他時,他已是癌症末期且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昏迷。在醫生眼中看來,他不是一位聽話的好病人;但他的堅持代表著對家庭無私的奉獻,不願因自己生病而拖累整個家,最終他在家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堅毅形象。
    進出醫院的人們,或喜或悲;身為醫療工作者,我們不時遇到類似李先生的故事,不捨的情緒久久難以釋懷,卻也在夜深人靜的育嬰房裡,沉浸在生命初來乍到的欣喜。醫院進出的日子一久,人們常常仰望窗外的星空,欽羨宇宙的亙久永恆,而感嘆生命之須臾。然而,宇宙間瑰麗的星系真的是恆久不變?人的一生真的是蜉蝣一瞬?人的生命當中,「生」與「死」這兩件大事是起點抑或是終點?為何這兩件大事會伴隨著截然不同的情緒呢?
    醫院的工作,令我目睹人人的存活都是從沒有呼吸、心跳,變化而為有呼吸、心跳;但是,有呼吸、心跳的存活狀態,並非恆常不變,而將再次變化為沒有呼吸、心跳。我想起了王小滕老師在我剛進陽明醫學院時傳授給我們的觀念:在這世間,有生就有死,有來就有去,「生與死」一體不可分,如同「有與無」是無法切割的一體兩面:這正是生命的真實。正因為我們不可能阻擋、消滅死亡,所以更應該追隨老子指出的「整體」智慧,心平氣和地接受與「生」同存並在的「死」,以此來自我安頓,也協助他人平穩地通過死亡。
    王小滕老師這本書所彙整出來的老子智慧,或許可以給醫療團隊一些省思,透過觀察生命的全貌之後,進而了解如何在醫學的抉擇上圓滿病人和家屬的心願。更特別的一點是,王老師擅長以日常生活的事物為證,將流傳千年的智慧以平易近人的舉例呈現出來。因此,讀懂老子,並不是要成為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而是在柴米油鹽的每分每刻,也能藉由老子的智慧,清晰地省思我們當下的五官感受與情緒起伏,最終因覺察事物的全貌,而怡然自適。
    我在陽明醫學院求學階段,受到小滕老師啟發許多,尤其是自幼照顧我長大的祖母往生之際,老師的提醒和鼓勵讓我走出幽谷,也從中開悟昇華出面對生死的寶藏。期盼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社會有緣大眾開啟智慧,安頓身心!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醫師)


    〈專文推薦〉
    解讀奇書,尋求最終解答
    冀劍制

    記得在美國唸書的某一天,一位同學邀我參加他們的「中國哲學」讀書會。雖然我專攻現代英美哲學,跟中國哲學幾乎沒什麼關連,但其實我平時很喜歡中國哲學,所以就當作興趣,很開心地加入了。
    當天的主題是《論語》。他們大約五、六個人的手上,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英文譯本,我們一章一章地往下讀,以及討論其意涵,有時譯本之間意思不太一樣,我們比較著不同的解讀,並討論哪一種解讀最好。整個進程順利、有趣。
    然而,談到某個章節,當其中一人唸完內容時,拿著另一個譯本的同學開始向前翻,我們都覺得很奇怪,「妳對這章沒興趣嗎?」她搖搖頭。因為她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內容,以為章節編排不同,所以往前找找看,但也沒找到類似的,於是她把該章節的內容唸出來,我們也覺得是在談不同的事情。這時,第三個譯本的同學也說,他那個譯本在談的,跟前兩個譯本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三個譯文似乎在講完全不同的事情,怎麼會這樣呢?
    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不知該怎麼辦才好,而我也很好奇原文到底是什麼。因此,我只好從袋子裡拿出預備的「四書讀本」,這本書是我在國中時期買的,非常破舊,還在內文旁用很醜的字寫了一些心得,甚至畫了很多條不整齊的線。本來是不好意思拿出來的,只是因為我沒有英文譯本,只好帶著「原文本」以防萬一,但這個萬一就真的出現了。
    當這本(令人感到羞愧的)書在桌上翻開之後,我卻看見他們眼中流露出崇拜的眼神,望向那密密麻麻、結構複雜的中文字,其中一位女同學嘆了口氣說,「真希望我有一天可以看懂上面的文字。」這句話喚醒我十多年來學習英文的痛苦回憶,突然覺得這些痛苦都是值得的。
    雖然已經被那些羨慕的眼神餵飽了,但我還是不客氣地補了幾句:「只看懂中文字是不夠的,因為看懂中文字不見得能讀懂古文,還得要學習如何讀古文才行。」他們點點頭,似乎覺得那是一段遙不可及的路程。希望我沒有因此破壞他們學習中文的興致。
    於是,唯一可以讀原文的我變成了最後的希望,看了原文之後,我恍然大悟,因為一個中文字,不一定能找到一個正好相對應的英文字(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有三種意思不同的英文字可以用來解釋那個中文字的不同含意,所以在套用不同意義時,就形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翻譯了。所以,我要他們試著把三種不同的意義結合起來,在不同脈絡下運用而形成同一個想法,大家想了一想,都覺得很有意思,的確可以使用超越三種譯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感覺增長智慧了。這個經歷也讓我自己獲益良多,原來文本還可以這樣解讀。的確,我們常常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解讀一個哲學思想,但問題也在於,究竟怎樣的解讀最好呢?
    這讓我聯想到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的一段故事。俠客島的洞穴裡,以艱難的文字,刻著武功祕笈,不同的人見了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了不起的是都能理解到有價值的武術,研究越深,收穫越多。這真是武學上的一大奇書。
    在中國哲學上,最大的奇書,大概要算《老子》了。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解讀,而且不同的解讀一樣造就出深刻的智慧。雖然我們很難判斷究竟誰的解讀才是最正確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也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這些解讀中看見什麼?如果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是否符合作者原意的問題就沒這麼重要了。這也是一直以來,我讀哲學的態度。
    在王老師這本對老子的詮釋中,我看見許多相當有趣的觀點。例如,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這段文獻中,我們通常會理解成一種從無到有的萬物創生過程,然後思考這個世界如何無中生有。可是「無中生有」實在是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但王老師並不這樣解讀,他主張,「無」和「有」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說,「始」和「母」也是同一樣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全文,並沒有任何違和之處,而且讓我們的想像空間更加延伸了,整個世界,是從一種同時是無也同時是有的狀態開始的,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也讓我們在思考萬物起源的想像上,多了一種可能性。
    然而,俠客島洞穴內所記載的武術,是有最終解答的。而且這個最終解答真的記錄了一項驚天動地、無可匹敵的武學。而最後讀懂它的,卻是一個完全看不懂文字的文盲,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盡數獲得真傳。
    《老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本奇書呢?是否在某個時刻,有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承接兩千多年前老子智慧的真傳?而王老師這本書,是解讀這本奇書的過程、還是終點呢?
    無論是過程還是終點,總要有個開頭。而且需要有個能夠把義理講清楚的開始。這本書的確文字淺白,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一個好的過程,能夠協助我們從中獲取許多智慧。至於是不是最終的呈現,這就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評斷的了。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們,以及這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來思索與探究了。
    (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莊子:讓你順逆皆逍遙(上下冊不分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