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作者序
沉澱下來的足跡
《在線》簡體版出版後,我看到、聽到許多讀者的回饋,感受到本書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些讀者有著不同的職業和教育背景,超出我原來對讀者群的預期。
就在書出版兩個月後的2016 年12 月,即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6 年度十大好書。盡管在朋友轉給我評選結果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評選,但還是感謝這次評選對書的評價,「《在線》是一位中國互聯網工作者作出的獨特、深刻、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的價值遠超出了互聯網經濟的範圍。」
2017 年7 月,媒體人秦朔在其朋友圈發了〈不理解在線,就沒有真懂互聯網〉一文,流傳甚廣。文中他也談到了「會上網的公司不等於在線的公司。」更表達了「世界就是那麼大,那麼多未知,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出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是任何一本書都應該追求的。
同樣,《南方都市報》評委對書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在評價《在線》這本書時,我們決定拋開王堅的身分不管:不管他過去幹過什麼,也不管他現在在幹什麼,只看他的書傳遞的是怎樣的觀念。」
我在各種不同場合將書中的內容講給那些不太了解中國,也不會講中文的各國朋友聽。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帶有我濃重個人經歷的故事並沒有影響這些人對「在線」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書中表達的觀點已不會受我個人經歷所影響。這讓我有了把簡體版《在線》
奉獻給更廣泛讀者的念頭。這次全新修訂的繁體版是這個努力的第一步。
更讓我敬佩的是《南方都市報》評選的初心,「我們認為,現今一個緊迫的課題,就是中國人能為世界貢獻點什麼精神產品。」
獨立思考互聯網的未來,確實也是本書的初心,也希望本書對此能有一點貢獻。
大學時就讀王佐良先生的譯作,很是崇拜。讀了吳國盛先生送給我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也讓我覺得自己離科學近了一些。所以當《在線》與《王佐良全集》和吳國盛先生的《什麼是科學》一起被評為十大好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十足的意外。
要感謝《商業周刊》出版部的編輯們,沒有他們的創造力、鼓勵和耐心,就不會有全面更新繁體版的出版,決心也不會成為現實。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所有和我交流過的朋友,包括在台灣的許多朋友,是你們讓本書有了奇特的活力。這也是我為什麼把許多朋友的文字直接留在書中。我想告訴大家,這本書不是事後總結出來的,是大家不同時間的足跡,沉澱下來就成了這本書。
【摘錄】推薦序1
假如10年前就有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會很不一樣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互聯網科技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歎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術布局。
第一次聽博士提出要進行YunOS 的研發時,我幾乎是憤怒地驚訝於他的膽識。
第一次聽到大家痛訴雲手機有多爛的時候,我看到了博士及其團隊的頑強。
第一次發生Hadoop 和雲梯技術之爭的時候,我驚喜地看見了一個了不起的、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人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堅持。
大家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出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向上的大男孩。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 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工程師、產品人員和營運服務人員已經具備真正的合作夥伴思想,那麼阿里的明天會更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博士是程式師出身,那麼阿里的CTO(技術長)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 毫無區別。
假如,一個樂隊的指揮要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會吹大號,那麼阿里集團裡面恐怕沒有人可以勝任CEO(執行長)、CFO(財務長)、CPO(人資長)……這些職位了。阿里的了不起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把一個看起來肯定做不了啥「O」的人變成了獨特的「O」!
感謝大家對博士提出的批評,正是這些批評使得博士更加完美。
阿里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出色的CTO,就像美國把雷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為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更因為你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大家今後能夠繼續支援博士的工作。(此文於2012 年9 月完成。)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