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當養孩子已不再能防老,人生還是養股好
1993 年,我踏出校門後,無接縫的跨越資本市場這堵牆、入了行,那時股票市場是一個成交量不到百億元的慘澹環境,多家證券公司的研究部不僅在研究員的配置中聊備一格,特別是電子產業的研究員更是從缺居多。
我就是在這個時候,身體力行職場上的第一次「危機入市」,更幸運的在「人棄我取」之下,以電子研究員作為起點。
記得當年從學校畢業投入證券市場,由一個小研究員做起,在步入職場之前,就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要求在 3 年內,累積500 萬元現金,並賺到 BMW520、Volvo740 各一部,要達成此目標,若僅依賴保守作為,恐怕緣木求魚,初生之犢的當下,篤信一個是事而非「真理─人生存到第一個 100 萬元很不容易,但是第二個 100 萬元就容易多了。」於是我和同事起了一個互助會,且很快標下,工作三個月內便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接著就以此作為我投資的起點。
後來在 2000 年網路泡沫化後,我曾一度短暫離開職場,自我沉潛,直到 2003 年才再投入新工作,因為我在一年多的研究中如獲至寶,發現了台股新循環即將展開,而這個循環將在2008 年達到高峰後結束。我依循研究出來的方向確切執行,因此得以安然度過金融海嘯。
我也是在同一年,也就是 2008 年 12 月下旬,離開原先熟悉的研究事務,轉任投資事業處主管的職務,掌管公司直接投資的工作。當時許多朋友對我好言相勸,說是在市況不佳之下不要輕易異動,特別是不要投入操作的工作。
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轉換跑道,然而當下我告誡自己兩件事:第一,又到了該危機入市的時候了,要繃緊神經,關注轉折訊號的出現;第二,千萬不可以在此時犯下自滿的錯誤,不要因為過去的失敗成為未來成功的包袱,同樣地,也要避免因過去的成功而成為未來成功的包袱。很幸運的,在接任新職位後不久,我就等到了第一個時間轉折的訊號──「全球央行聯手,無限制釋出資金救市」;接著,亞洲地區的股市修正也看見了滿足點,所以在 2009 年 2 月 2 日農曆春節結束、新春開盤時,我連續一個星期買進股票,將持股部位加到第一階段(原先持股)的 3 成至 4 成水準。經過一個月的時間,行情開始啟動,台股由 4,435 點直奔 7,000 點,我也因此在當年一舉創下公司歷來獲利最高(76.3% 報酬率)、同時期自營商獲利之冠。
六大指標養股,退休不用上街頭,在家安心養老
那一年我之所以能寫下 76.3% 的報酬率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入行前十年的經驗,奠定我對於股市投資的取捨方向,秉持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的操作理念。畢竟影響股價的要素很多,包括基本面、技術面、籌碼、消息等,對我來說,只要專注其中一個要素並且做到最好,就可以賺得該有的利潤。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養股心得,也是讓我提早20年退休的投資關鍵。無論是成長股、轉機股或價值股,一定有獲利的方法,多數人投資失利,或錯把投資當投資的原因,多半是敗在道聽塗說,以及用錯指標。
因此我在 2008 年 1 月出版《基本面選股》這本書,回歸到股票操作最實用、也最真實的基本面分析,並提出六大指標,幫助投資從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挖出最有潛力的大黑馬。這本書出版之後,獲得讀者肯定,因而在 2012 年又再增訂,並再版了幾次。從這件事讓我了解,研讀公司的基本面,是許多投資人亟欲了解的技術。
於是,我以《基本面選股》這本書的架構,增加了部分內容,完成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加入養股的概念。畢竟,無論成長、價值,還是轉機,想養好、養大手中的持股,都得對該標的有所了解。而最快速、確實摸熟個股的途徑,就是從財報下手。而所謂的養股,就是先透過財報了解公司的特質後,再透過六大指標選出優質標的,最後跟著專家選市、順著景氣擇機,分四個階段投資,賺滿每個景氣循環波段,把資金越養越大!
資本市場打滾 20 餘年的時間,至此我仍堅信,投資之途無帝王之路的理念,儘管股票市場充斥著貪婪與僥倖,但是基本面永遠是不變的價值所在。
推薦序一
知識隨處可得,養股智慧有賴良師傳授
在網路已成基礎建設的時代,在過往不易取得的資料,只要透過網路搜尋,彈指之間海量的資料隨即傳送到每個人面前,供其審視取用。但這樣大量的資料湧來,真的能使人變得更聰明嗎?很顯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從種種跡象顯示,爆炸的資料並未提升使用者的能力,反而造成選擇性的障礙。
在投資領域也是一樣,各種數據的計算與指標運用,不再像以往一樣覆蓋一層神祕的面紗,投資人只要有心,都能迅速取得各種數據指標,即便如此,大量的指標並未能提高相對的投資績效。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是我們只要取得夠多的資訊,就足以贏得先機?我想這就是知識與智慧的差異,投資的世界裡最厲害的投資人,並不見的是擁有最多資訊的人,反而是能正確判斷指標、趨勢與周邊資訊的人。
舉例來講,力成(6239)曾經在2012年,遭逢上游大客戶爾必達破產倒帳事件的影響,股價曾一度重挫。尤其當時到處均傳出,力成無法度過風暴,將會一同倒閉的傳聞,投資人與員工都人心惶惶,在市場上大量拋售股票。在這恐慌之際,我計算上游倒帳金額(約新臺幣20億元),對於該公司資產(約新臺幣357億元)的影響約為5.6%,判斷該事件對於公司主要的影響,在於隔年度營收與稅後淨利的減損,約在30%左右。
在考慮影響範圍後,持續在股價52元至47元之間買進(當年力成的股價在事件爆發前,約在72元的價位),如今(2017年9月1日)力成的股價早已擺脫當時的風暴,更來到92元的價位。
數據人人都拿得到,能進行有效判別的人卻不多。這是因為智慧是知識加上經驗的累積所造就,沒有親身感受過類似事件,無法超然的站在客觀的角度解讀影響。當然若有人願意將多年的經驗,一一揭露寫成順序與範例,自然可以讓許多還在股海浮沉的投資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本書中處處可見經驗傳承的痕跡,作者一筆一畫的將市場打滾多年的經驗,在文字中揭露,讓各種指標與實務結合在一起。像是如何有效的使用殖利率估價選股,作者就不斷的提醒要適用於缺乏成長性、高進入門檻(寡占)、缺乏新競爭者進入的產業,才能使用該指標來評估。這就讓許多想靠一個指標,同時篩選各種產業的做法來個當頭棒喝。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產業性質要有不同的判讀方式,才能真正有效找出值得投資的標的。
本書尤其難得的是,將難以言喻的非財務性地雷判讀指標一一列出,並將風險控管列為第一要務,可見作者謹慎並敬畏市場的態度,使其能持續站穩在投資領域當中。也希望各位朋友能細細閱讀書中的文字,與作者來場心靈上的經驗交流,相信一定能讓各位獲益良多。
《商業週刊》財富網專欄作家 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