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歡迎光臨《臨床心理學》最新版!《臨床心理學》致力於對臨床心理學領域作深入而徹底的檢視、援引資料以佐證臨床心理學家的許多活動,並且揭櫫這個領域新近的發展趨勢。本書強調以證據為基礎的衡鑑和治療途徑,以及文化、性別和多樣性在這些途徑上的影響。你將會注意到,本書的首要變動是Mitch Prinstein博士加入了作者團隊。Mitch為這一版帶來一些重要的透視和專業知識,他在臨床心理學上的教學成就潤飾了本書的許多扉頁。
如同先前,本版的教科書經過更新以反映臨床心理學領域上的變動,也統攝在評估主要的預防、衡鑑及治療途徑上新穎的實徵證據。以下簡要地對本版重要的一些特色作重點說明。
臨床心理學:界定該領域
什麼特徵界定了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的什麼層面使它成為一門特有的專業?第一章到第三章提及臨床心理學的定義和它的歷史根源、對臨床心理學與其他相關領域作個對照,並討論影響該領域的一些趨勢和議題(例如,醫療保健管理、處方權、科技革新)。此外,這些章節也呈現關於臨床心理學家各種訓練模式的資訊,以便讀者對該領域內訓練的多樣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再者,第三章呈現了與多元文化論和多樣化有關的重要議題。最後,整本書中—特別是在第三、十一及十六章,我們論述了臨床心理學家如何可能提供文化上敏銳的心理健康服務。
臨床心理學的科學基礎
什麼是臨床心理學的科學根基?什麼科學程序在該領域中被派上用場?第四章呈現了臨床心理學上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y),其餘各章則是呈現支持(或在某些案例上,不支持)各種衡鑑途徑及干預措施的實徵證據。第四章也討論了與研究有關聯的「美國心理學會」(APA)2002年的倫理準則(Ethical Guidelines)。如前面所述,每一章針對所涉主題呈現及解讀現行的實徵證據,不論它是心理測驗的實用性、對治療途徑的支持,或理論的適當性。
臨床評鑑
這個領域使用什麼臨床評鑑程序?什麼程序最受到實徵證據的支持?第五到第十章對臨床心理學家採用的主要衡鑑途徑及程序作深入的檢視,包括診斷式評鑑、晤談、智力測驗、人格評鑑、行為評鑑及臨床判斷。這版涵蓋了新的評鑑途徑(例如,WAIS-4)、新的科技進展(網路評鑑、神經心理學上的虛擬實境評鑑),以及將焦點對準於心理測驗和程序的增額效度(incremental validity)議題上。
干預措施
什麼是臨床心理學家採用的前導式實徵支持治療法?第十一到第十五章呈現了主要的干預模式和技術。這幾章也對這些治療方法的效能和實用性作批判性的檢視。這些議題在第十六到第十九章中(討論各種專業)將更進一步去面對及採取對策。
臨床心理學上的專業
如同先前的版本,這版本的教科書也討論幾種專業領域:社區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與行為醫學、神經心理學、以及司法心理學。我們強調這些專業是因為它們的成長潛能、學生們的興趣,以及對臨床心理學家訓練上的需要。
倫理準則
「美國心理學會」(APA)在2002年發表新版的「倫理準則」。這些準則在整本教科書中受到討論,尤其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們也在第八章討論心理測驗和「美國殘疾法案」的議題。
本書特色
本版包含幾個新的特徵,以便對一些重要議題提供更大焦點。首先,針對「專業議題」和「臨床應用」的主題,我們規劃不少專欄。前者強調跟臨床心理學專業(過去和現在兩者)有關的一些建議,後者則對準跟臨床心理學應用(例如,施測、治療等等)有關的一些議題。
其次,我們規劃了「人物側寫」的專欄,由在各領域迭有成就的一些臨床心理學家所撰述,呈現對於臨床心理學的綜合領域和專研知識的一些個人觀點。這一版中,我們將介紹25位臨床心理學家,他們會在各章中一一登場。
最後,我們在每章結尾規劃了「名詞解釋」和「參考網站」的項目,以方便讀者查閱及搜尋。這些關鍵名詞是在研讀臨床心理學過程中會一再碰到的,有必要加以理解及掌握。再者,如果對所探討的特定主題感興趣,不妨登入各章所列的參考網站,以進行延伸閱讀。
感謝與榮譽
我要感謝如此支持及關愛我的伴侶,Meg,還有兩位令人驚奇的女兒,Molly 和Janey。我感謝許多臨床心理學系同事的支援及友誼,特別是Kenny Sher及Tom Widiger。最後,Ray Ronci一直是友情和靈感的重大來源,謝謝你,Ray ! (TJT)
我對始終支持我的妻子表示謝意,當然也包括我們逗人喜愛的小女兒,感謝她們付出的鼓舞及鍾愛。我特別感激我的恩師,Annette La Greca博士和Tony Spirito 博士,感謝他們對這個領域的傑出奉獻,他們教導我應該傾心「回報」(give back)臨床心理學。(MJP)
我們極為榮幸有「Cengage Learning」智囊團提供的協助及專門知識。我們尤其想要感謝Jessica Alderman和Jaime Perkins,他們支援及引導我們走過修版的路程。
我們還想感謝那些同意在這本書中擔任「人物側寫」的心理學家們。他們的評論真正協助臨床心理學變得有活力(come alive)。
許多評論家對本書各章節提出一些極具效益的回饋及議論,我們援引如下:
Leonard Burn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Glenn Callaghan,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hris Correia, Auburn University; Jenny M. Cundiff, University of Utah; Regan Guru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Green Bay; Barb J. He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Jean Hill, New Mexico Highlands University; Cindy Lou Matyi, Ohio University, Chillicothe; Jennifer Muehlenkamp,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Eau Claire; Keith Renshaw, University of Utah; Denise Sloan, Boston University; Jasper Smit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Mary Spiers, Drexel University; David Topor,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Dustin Wygant, Ea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Eric Youngstrom,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最後,我們想要感謝所有繼續採用這本教科書的講師及教授們(當然也包括選修他們課程的學生們)。如同以前,我們熱切盼望你們對這本書的評論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