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以「愛」為名的吃人世界
今年暑假我到哈佛大學進行一個月的短期研究,閒來無事逛學校的書店,最想巡視的,當然就是翻成英文在美國出版的亞洲小說到底有哪些?一走近亞洲書區,赫然看到被擺放在最顯眼的平臺並且大量陳列的,正是湊佳苗的作品。
湊佳苗的小說本以驚悚取勝,通俗意味較濃,但最近幾年來她的寫作成績卻是越來越不俗,不容小覷,在哈佛學術意味如此濃厚的書店中竟也占了一席之地。湊佳苗的小說當然是好看的,這點絕對不用懷疑,不過,除了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外,湊佳苗卻已展露出一個成熟作家更上層樓的思考和企圖心,而如今這本《惡毒女兒.聖潔母親》就是一個例子。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中的六篇小說大抵都是環繞著恨與命案展開──〈我最親愛的〉中襲擊孕婦事件、〈最好的朋友〉中劇作家想殺人的衝動、〈罪孽深重的女人〉中電器行前的隨機殺人、〈善良老實人〉中老實人的自白、〈惡毒女兒〉和〈聖潔母親〉中母女的仇視……藉由死亡來抽絲剝繭,正是湊佳苗一貫擅長的敘事手法,由此來揭露隱藏在人性底層的陰暗。
但這些故事之所以耐人咀嚼,除了推理過程的懸疑和神秘感,以及結尾真相(?)大白時所帶來的閱讀快感,還更在於湊佳苗總是非常巧妙地把當前熱門的社會議題,譬如:單身未婚的宅女、子女教養、單親家庭、同儕之間的霸凌,以及在這個電子媒體和網路當道的年代,隱私與公眾之間的界線早已經被抹去,而謊言和真理也彼此混淆不清,這些正環繞在你我生活周遭的種種,全都不著痕跡地放入了故事裡。
湊佳苗甚至讓這些充滿了爭議性的課題,成為推動敘事的靈魂,引導著讀者不斷地去思辨,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什麼是愛?什麼又是勒索和暴力?對於身處在現代社會之中的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問自己類似的問題,而且充滿了困惑、懷疑,一如這本小說中的男男女女。
而身為女人的湊佳苗,最擅長描寫的當然也是女性,尤其是中年女子,或許因為她也恰好來到了這樣的年紀。在《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中她成功地挖掘了現代家庭之中的母女關係,而母親名之以「愛」的教養,往往成了孩子痛苦的根源,心靈上的桎梏和枷鎖,而他們無計可施,最後不得不用使用極端的暴力去反抗和掙脫。
母女情結和親子教養,本來就是當前熱門的社會議題,而湊佳苗又把它擴而大之,更深入地視為這是日本戰後社會「世代」之間矛盾對立的結果。在〈聖潔母親〉中她有感而發地寫道:上一代的母親是成長在戰後保守的年代裡,「無法自由玩樂、沒有零用錢、不讓自己讀大學、無法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無法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而這樣的情況總是被人們簡單地歸納於「時代背景的關係」,也因此當事人的感受從來不受人重視,也找不到宣洩的出口。而這種自我壓抑的情緒,被轉嫁到了下一世代,導致「母�女」或「母�子」之間無法同情與理解,而產生了巨大的斷裂與衝突。
湊佳苗以為日本現在正存在著這樣的「世代障礙」,這恐怕才是社會上一連串殺人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真正原因。而反觀臺灣社會不也是如此嗎?
在《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中,湊佳苗還殘忍地戳破了許多「感人故事的真相」,其實背後隱藏的都是「嫉妒、背叛和不信任」。而且奇怪的是,這種「由白轉黑」的故事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好像非得要如此不可,否則無法滿足現代人嗜血的心。而這是否也反映出來在儒家傳統籠罩下的亞洲社會,人一切的行為都是以「愛」為名,冠冕堂皇,然而揭開了這一層「感人」的面紗後,底下湧動著的,竟都是些不堪入目的貪婪、競爭和慾望。愛的真相,其實是一樁樁殘酷又暴力的情感勒索……
所以表面上溫柔又有教養的母親,根本是個「虎媽」,而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姊妹淘,從小就在暗中較勁,從家庭、學業、愛情到婚姻,恨就像惡靈,附著在每個人的身上。在《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中誰是兇手並不重要,因為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加害者,也同時是受害者的世界。湊佳苗展現出一幅日本二十一世紀社會(也在臺灣隨處可見)的活生生的吃人文化。
【作家】 郝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