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47901
高俊宏
遠足文化
2017年10月25日
133.00  元
HK$ 119.7  






ISBN:9789869547901
  • 叢書系列:見聞.影像visits & images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見聞.影像visits & images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書系總序�林志明

    推薦序�黃舒楣?

    自序

    ?? ?

    一、大豹

    白石按山1905?? ?

    三井1923?? ?

    帝國的凝視1903?? ?

    鬼河,與民族主義流域2016?? ?



    二、眠腦

    加羅山神社1915?? ?

    交通1921?? ?

    口傳文學1919?? ?

    濁水2016



    三、龜崙

    東和街1989?? ?

    王清1953?? ?

    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1895?? ?

    十三公1895?? ?



    四、大雪

    八公里1997?? ?

    抽象的林場2016

    230林道2017

    老人2016





    自序



      「但是,他唯有踏入山中,才能以一種不同的心智來確認自己;很頑強地土生土長,並延伸到更廣大的共同潮流。在那裡,觸摸和寬闊取代了紀錄與分析;不是敘事的歷史,而是生活的故事。」 ──雷曼德.威廉斯



      「橫斷」一詞,對山林萬物來說,極具輕蔑意味。該詞取自日本總督府林務科長賀田直治在大正三年所寫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書中對臺灣的高山林相以及「蕃人」。有諸多觀察。賀田在中央山脈旅行期間,正是日本理蕃戰爭中最殘酷的太魯閣戰役進行之時,書中赤裸裸地呈現出戰爭者與科學觀察者之間的關係。因此,本書擷取「橫斷」作為書名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反諷的措辭;另一方面,也作為自己面對臺灣山野的議題時,應該有的警惕。



      大學時,友人G曾經對我講了電影《猜火車》裡的這段話:「接近大自然對我們來說,實在太不自然了。」好像自然沒什麼好說的,太過生態又健康,除非透過文學、歷史、藝術、人類學等「人文科學」予以加工,才能彰顯出它的特定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山與自然仍緊箍在人類的知識經濟峽谷裡。如今,山對當代人的意義,更被壓縮到僅剩下兩個面向可言。



      首先是「無意義」──山對我們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就是這堆綠綠跟那堆綠綠的東西。當代人,最多以觀光休閒之眼來概括山,或者將山當作垃圾場、宗教團體放生毒蛇的「淨土」。從另一個面向而言,山卻又負載了超量的意義,有著深而繁複的空間紋理,一如自然。



      《黑山居民》一書的作者雷曼德.威廉斯認為,「自然」也許是語言裡最複雜的字。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人類歷來的勞動關係裡,始終無法排除人與自然的互動,人類社會因此可說是包覆在自然世界底下的一種生態群落罷了。



      作為英國新左派的學者,威廉斯的自然唯物史觀點,頗予人啟發,促使我嘗試藉由山野來考察現代國家與社會如何操控山野的物質,甚至發展出一套抽象的知識概念。



      山林的歷史確實很適合用唯物史觀來理解。從這本書的寫作與調查過程中,我可以確認,臺灣的山林不僅尚未走出日本帝國主義乃至於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架構,甚至還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上述兩者的規格。國家化的山林開發,存在著許多問題,除了外在的狂砍濫植(過去林務局的錯誤造林政策),就心理層次而言,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培養出今天每個人的「卸責」心態──我們太把對自然的關注,交給不見得能夠信任的國家體制。於是,就像臺灣與海洋一樣,如果要探究臺灣人與山之間,為什麼會有那麼遙遠的距離、為什麼那麼陌生,就不得不考慮臺灣特殊的歷史結構,以及不同的政治載體,對山林的控制技術。



      本書分為四個篇章,分別代表了臺灣四個不同區域的山區。第一篇名為「大豹」,指過去居住在三峽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大豹溪與我孩童時的回憶緊緊相扣,在溪流附近的山野獨自攀登多年之後,我才逐漸理解到,大豹社消失在這片山野的來龍去脈,也才知道在「理蕃」政策下,日本如何透過相對高科技的「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的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如何遭到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被流放到桃園縣復興鄉的溪口臺,一個孤立的臺地,度過餘生。以及因戰敗而被當成人質的頭目兒子樂信.瓦旦(Losing Watan),又經歷著如何曲折的一生,最後命喪國民黨警總槍下。



      第二篇「眠腦」,是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的山林踏查。日本殖民初期,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壓制了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族溪頭群(Mnibu)。1917年,總督府的營林所開始進入這塊泰雅的傳統領域,在加羅山到神代山一帶砍伐檜木,建立了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1937年以後,原始森林砍伐殆盡,日本將伐木重心轉往萬石山區,也就是現今的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今天,眠腦一帶的伐木聚落、神社以及林道,依然像黑夜裡的星座一般,隱匿在臺七甲線東側數公里內的森林裡。



      第三篇「龜崙」,描述我自己居住的新北市樹林區旁邊,古稱「龜崙嶺」(現為大棟山、大同山)一帶的山區。關於記憶中那條貫穿「龜崙嶺」的東和街、寧靜僻遠的橫坑聚落、一段對於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的踏查,以及曾躲在山區長達四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的事蹟。



      第四篇「大雪」,則是回到已故的父親那片位於大雪山腳下的檳榔園。整個青年時期的叛逆階段,我與大雪山都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後來才知道,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存在著間接關連,更是美援時期所催生的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而父親那片苦心經營卻不怎麼成功的檳榔園,在他過世前賣給臺中一位成功企業家,如今已改建為環保綠化的心靈精舍園區。



      上述四座山,彼此之間沒有固著的關聯。如果要說有的話,首先是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各個森林之間,這也是馬克思.韋伯所謂國家的「暴力獨佔」的顯現。在臺灣的山野,也可看到國家如何建立起納貢體系,並透過貨幣與契約關係,形成新的奴隸制度。



      臺灣的山地在不同時期,已然推行著不同模式的納貢體系,從物質到精神層面。例如:清帝國時期要求原住民族繳納「蕃餉」,日治時期三井向農民徵收的「?耕費」(佃費),或者太平洋戰爭時期徵調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一種靈魂的強迫納貢。



      每次在山裡看到這些歷史,特別是面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問題,我都會想起十九世紀作家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因為拒絕繳納投票稅而被丟到牢裡。他說,與美國這樣容許奴隸制的國家交往是「有辱人格」的事。



      因此,本書更像一本關於山林帝國的空間之書,所針對的是一種延續到今日的生命歷史結構,例如:三峽大豹社的傳統領域,在日本「隘勇線前進」的武力佔領後,立即轉交「三井合名會社」進行科學化經營;戰後再度轉移給國民黨「公營」的臺灣農林公司。直到今天,這片土地一直維持著模糊的私有化狀態。而昔日率領大豹群抵抗日軍的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雖然早在明治三十年就參加了「全島蕃人觀光」團,看到橫濱港的軍艦有著能夠塞進山豬的巨大砲管;他知道,要抗拒日本人的入侵是不可能的,但是大豹社依然在他的率領下經歷了七年多的抵抗。這些過程,都是在「贏者的歷史」裡,完全被「無視」的。



      最後,本書的敘事及時間排序,並不欲重蹈傳統歷史觀的編年方式,而是試著從空間的跳接,藉以反思時間霸權所支配的歷史。因此,這應該是一部空間生產的書──至少就寫作的方法而言──不斷地走山、露營、訪問、回憶、查資料,再走山、露營……。



      海登.懷特認為,在古典時期的知識型裡面,沒有時間的確切位置, 暗示著知識生產與空間生產之間的關係,可能更密切。安德烈.紀德也說:「我的記憶在空間上很少有錯誤,但時間卻經常混淆。」換句話說,空間確實可以視為是時間的本體。



      這本書歷經多次重裝入山探勘,以及輕裝走踏,除了採訪當事人之外,也爬梳了許多文獻、影像以及個人的記憶。特別是影像,由於書中許多歷史追溯,必須透過日本時期的檔案,特別是帶有官方觀點的寫真帖;因此,我也從對比的角度,放入具有個人性的照片,並且做一定程度的辯證──希望在影像的國家敘事與個人敘事之間,形成辯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