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韓國,除了歐巴之外……
一提到韓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泡菜」還是「整容」?是「愛美」還是「孔子是韓國人」?或是「自殺率世界第一高的國家」、「喜歡在運動比賽耍小動作」與「民族性很團結、愛國」呢?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印象,我們真的認識離臺灣1,470公里外,東北亞韓國社會與韓國人了嗎?大家是否知道韓國當地流行起臺灣古早味蛋糕、珍珠奶茶?又是什麼樣的因素下,讓韓國興起臺灣風呢?
回顧市面上,論述韓國著作不少,然而,我們為何還要出版這本書呢?我為何還要創作這本書呢?因為,尚未有從臺灣的角度來省思韓國(文化)的。儘管有,仍是集中單面相、探討專業議題。
易言之,臺灣對韓國尚屬陌生。
此書,我試圖透過自己的筆介紹的韓國,非僅僅只是告訴讀者,「韓國人愛整容」、「愛喝酒」,或是「韓國冬天會下雪」等文化現象。因為這些都是人們來到韓國觀光,即可輕易看到的「現象」,僅停留在「自然態度」。人們並沒有深刻地反省,韓國人在韓國社會內是以怎麼樣的樣態生存?又是如何地思維事情?或者說,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人」,是如何成為「韓國人」。
要論述這樣的社會,只有親身來到此生活體驗,然而更重要是,轉身回頭看看自己的「轉變」,才有可能。即使我出生在臺灣,生活在臺灣二十幾年,但來到韓國社會也有所變化;哪怕是生理上,如我在韓國生活,一大早起床就會泡杯咖啡提神、變得會吃辣、喝酒,或是心理上,如我在韓國出門前,總會特別注意到衣服上有沒有汙點與異味等。有的是刻意的、有意識的,甚至符合當地社會標準的,如在韓國與長輩說話,要用韓語敬語型態等。但最有價值的「挖掘」,是被動、無意識,一種社會風氣與文化,沉澱在自身,不論是思考或是外顯穿著、飲食、眼光等,這樣的「改變」,即是一種融入到韓國人「生活世界」(Lebenswelt,the life-world)的初步。
也就是此改變,讓我重新反省「何謂韓國人」此議題。
本書內收集的稿件,就是基於以上想法寫作的,文章多為我在二○一五年到二○一七年,發表於臺灣UDN鳴人堂《再寫韓國》與關鍵評論網,以「晉級又進擊的韓國」為主題的專欄文章,重新加以潤飾修改,收錄成冊出版。
月熊出版社主編佩穎小姐,曾在一次會談,請教我何謂「晉級又進擊的寫韓國」。說來也有趣,因為此書文化觀察書寫方式,除了一方面從旅居韓國近十年的臺灣人角度出發外,也想藉這本小書告知讀者,小心詭辯的文化詮釋角度,諸如「歷史推論」。
舉個最貼近我們臺灣人的例子,如很多人都會認為,現今生長在臺灣島上,大多數的漢人祖先皆來自於中國,所以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看似有「深度」的歷史回溯,其實並不正確的!
若以「時間」、「血統」來推論的話,我們可說臺灣人來自中國,中國人又是來自於非洲智人,而智人又是來自於三葉蟲,所以能說(現今)「人」是三葉蟲嗎?易言之,此看法只是把在歷史洪流的「人」,當作不會變動的人,是一種「物」,一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靜態」的觀看。許多錯誤的文化觀點,也是這般。
同樣地,文化觀察與詮釋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會說,韓國、日本文化,諸如漢字的承襲、韓服與和服,或是詩歌、哲學與美術等,都是源自中國,但只說對一半。
我想問的是—所以呢?
數千年的時間內,韓服、和服,韓國、日本的藝術與文學,都沒有變動嗎?不會在他們自己國家,開出屬於自己民族性的「文化圖騰」嗎?在這,我並不是要完全否定、批判、反對中華文化影響鄰國之現象,而是人們只是以一種懶惰的思維,忽略文化會在他國流變、改變,產生文化圖騰,只說「韓國、日本的XX都是來自於中國。」同理可證,中國文化又是來自非洲文化,非洲文化的承載者非洲人,又可推至三葉蟲。所以,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三葉蟲文化嗎?
透過「時間」回溯,忽略其中流動的變化,這樣的「詭辯式論述」不具正當性,甚至有礙人們去瞭解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體特色。因此,我在此書內特別描述且追問的是,韓國在接受某個外來文化時,為什麼偏偏是接受此文化題材、而非是另外一個文化題材呢?韓國引進此題材,又是如何符合人們意識之改變,創造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圖騰」?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文化非單向輸出輸入,也會相互影響。
最後,我也想透過這本小書,嘗試說明在文化觀察下,更深層之文化詮釋問題。跟自己的國家有所不同的現象,的確是「文化觀察」,諸如韓國的筷子是扁的、臺灣的筷子是圓的等,但也僅於觀察罷了,因為它並沒有解決任何有關於「文化」的問題。即,為什麼韓國的筷子是扁的,而非做成圓的?而這樣的扁筷子是否又可連結到其他文化現象?等詮釋問題。文化詮釋是在文化觀察後,更深層的追問。
文化詮釋恢復的是「意義的世界」,即探討各個地區的文化意義。這也就是我在此書內,除了探究某物的起源後,更為重要的是,還得看到它在現今韓國如何「變形」,甚至如何回過頭影響到臺灣或其他國家。
「看、詮釋、論述的體系化、反身詮釋自己的世界」,這是我在寫作文化觀察與詮釋文章時,秉持的最高原則。
此書付梓出版之際,我特別感謝臺灣月熊出版社—楊佩穎編輯關照,與此書許多文章上線時,協助修改的聯合線上UDN《再寫韓國》主編許伯崧、蘇亭瑜,關鍵評論網主編翁世航等人,讓這本書出版時,節省了大量挑錯字、編排之時間。也感謝國內外多位老師的推薦,讓此書蓬蓽生輝。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實質購買此書的讀者,正因為有您們支持,我們才不孤單、努力地寫好書、分享給各位。
當然,書內若有任何謬誤、誤植,理當由敝人負起全責,謝謝。
二?一七年十月 丁酉年秋,於南韓國立首爾大學冠岳山
陳慶德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