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悲傷練習

悲傷練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3497
朱莉亞•山繆
羅亞琪
商周出版
2017年11月09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864773497
  • 叢書系列:商周其他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商周其他系列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練習不生氣,
    但當面對人生中最重大的變故時,我們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
    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傷之路。

    不管是家庭、朋友圈,當要好的親友離世,情緒動盪會讓所有生者都深受影響。
    如果你壓抑悲痛,你還是能繼續活下去,甚至可以活得不錯,但你僅剩的情感將會十分有限。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而終點所遺留的效應(悲痛),很少有人坦然並專業地談論。
    我們以「節哀順變」等詞語來粉飾太平,事實上大家對死亡這件事依舊不可能有完好的心理準備。
    每年英國的死亡人數高達五十萬人,許多人需要處理極端情緒,卻找不到一個有效的方式。

    許多人都誤會悲傷輔導的重點在於化解悲傷,其實不然。
    無數人被情緒壓垮的例子,都不是因為他們很痛苦。
    擊垮他們的,是那些他們為了避免痛苦而做出的其它行為。
    悲痛是人生課題,只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被治癒。

    本書用眾多失去伴侶、失去孩子、失去手足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
    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我們可以從這些心境當中,找到療癒自身的力量。
    作者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協助我們正視自己的悲痛,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
    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



    【專業推薦】
    ★主持人•作家 蔡康永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呂欣芹
    ★作家/廣播主持/顧問/療癒師/咖啡師 吳若權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 郭瑞祥
    ★高雄市張?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許禮安
    ★長榮大學神學院教授 吳慈恩





    前  言

    認識悲傷

    第一篇 無法攜手的另一半
      凱特琳---年近五十時,在一起將近二十年的丈夫因為肝癌過世。
      凱莉---三十出頭的她,在三個月前經歷了她的長久伴侶死於一場單車意外。
      史帝芬---六十二歲的生物學教授,他的妻子於六個月前死於一場可怕的車禍。
      悲傷練習

    第二篇????來不及孝敬的父母
      碧姬---五十二歲的律師,母親突然死於心臟病病發。
      馬克斯---在他四歲半時,闖入家中行竊的盜賊開槍射殺了他母親。
      雪莉兒---母親死於一次心臟病病發。
      悲傷練習
      幫助喪親的孩童

    第三篇????無法一起長大的手足
      露絲---四十六歲時,同父異母的弟弟死於一場車禍。
      穆西---二十出頭的年紀,他的弟弟於四個月前自殺身亡。
      費吉亞---在四十五歲那一年,她的姐姐被診斷出運動神經元疾病,五年後辭世。
      悲傷練習

    第四篇????孩子,下輩子再當我的天使
      亨利與蜜咪---花了兩年才懷孕,卻產下死嬰。
      菲爾與安妮特---家中第三個孩子,在四歲時溺死在游泳池裡。
      普露與羅柏---二十九歲的女兒,死於用藥過量。
      悲傷練習

    第五篇????如果我即將離開
      琴恩---四十八歲時被診斷出致命的肺癌,估計再活六個月到一年。
      芭芭拉---十七年前被診斷出腎臟癌,七十五歲的她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
      戈登---年逾八十的他患有肝癌,沒辦法動手術,因為癌細胞已遍及全身。
      悲傷練習

    第六篇????我們這樣走過喪慟
      力量之柱
      親朋好友如何能幫上忙
      英國關於死亡的歷史脈絡

    後記





    悲傷總是不請自來,與生命如影隨行!

    高雄市張?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許禮安醫師

    多數人都希望今生今世可以終日歡笑,但悲傷總像不速之客乘著疾病與意外而不請自來。對於未來必然會面臨的生離死別而導致的悲傷,不趁早做「悲傷練習」,就好像高中生即將面對聯考或學測,卻不多做幾次「模擬考」一樣的不智。
    一般人不願意談論死亡,「害怕這樣會帶來厄運」,迷信地認為提到「死」這個字會喚醒惡魔或死神,把死亡帶給親人。我卻認為:假如不說「死」就永遠不會死,或者說「死」就會提早死,當然可以絕口不提一直到死。可是明明就不可能是這樣,請問你有什麼好怕的?俗話說:「無禁無忌吃百二(台語)」!
    《悲傷練習》書中提到:「我們必須格外注意喪親的兒童,確保他們不會一生受到折磨。許多成人誤以為保護兒童比告知他們真相還要好,但其實反過來才是對的。」「兒童必須獲得和成人一樣多的資訊,而這些資訊應該以適齡、具體的語言傳達。」「真相無論有多困難,總是比謊言好,這也表示孩子可以信賴父母。」
    其實,不只是孩子需要被大人或家長誠實對待,末期病人也需要家屬願意誠實告知病情,才能把握生命的最後時光,去進行臨終三大事:「交代後事、完成心願、了結心事」。畢竟「誠實最為上策」!可是台灣社會的家長或家屬多半都是「以善意為壓迫」,把「我是為他好」當成理由,卻同時也是用來「逃避面對悲傷」的藉口。
    作者在《悲傷練習》書中說:「我發覺,我們面對生命的模樣就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模樣,只是或許更強烈了點。」我舉例說:例如佛教徒,想要死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像一棵樹希望被砍倒時往西方倒下,就要在活著的時候盡量朝向西方生長,往西方多偏一點,萬一被砍倒時,就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倒向西方去。
    我的恩師余德慧教授說:「死亡是關係的斷裂。人活在關係之中,也會死在關係之中。」死別是人間的關係被迫斷裂,因此必然會悲傷。我說:「因為有愛,所以悲傷。」既然總有一天,最好是漸進式的由「他死」、「你死」而抵達「我死」,就必須給孩子和社會大眾打「心理上的預防針」,或者提早培養「生離死別的免疫力」。
    我常說:「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問題從來都不是出在那根稻草,而是前面累積太多的壓力和重量,只要再多一點點就垮了。如果不明白自己有多少「未完成的悲傷」或「隱藏起來的悲傷」,就很容易到達悲傷情緒崩潰的邊緣,正如我對家屬解釋:「末期病人的病情就像走在懸崖邊上,表面看來穩定,隨時踏錯一步就掉下懸崖。」
    《悲傷練習》還說:「有趣的是,人們就算不相信上帝真實存在,事情不順遂時,仍會向神明尋求幫助;人類似乎真的有種本能,會向比我們更高的力量求助。」那是因為「人一定勝不了天」,可是教育卻教我們「人定勝天」,直到能力無法對抗自然法則,只好被迫承認有更高的主宰,不論是稱為「上帝」、「佛祖」或「老天爺」。
    據說西藏密宗的修行方法有:「祈請常住在永恆的悲哀之中!」我說:「我根本無需祈請,早就已經常住在永恆的悲哀之中。」更何況我原來就不曾想過要祈求或邀請,必然生離死別的悲傷早就先於我而存在。漢朝「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古人說:「樂極生悲」,我則說:「苦樂相伴而生」。我在母校高雄醫學大學當兼任講師,只開一門課「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已經四年八回合,總是警告大學生:「你現在讀書寫報告如果沒有半點痛苦,我保證你將來畢業出社會只會活得更痛苦。」我還說:「你談戀愛談得越快樂,萬一失戀就一定會更悲傷、更痛苦。」
    悲傷是個人化的情緒,悲傷這件事情有「親疏遠近」的關係,所謂「事不關己,關己則亂」。感情越好當然越悲傷,死得越悽慘、越意外,當然家屬的悲傷情緒就會更強烈、更長久。悲傷者的故事看得再多,保證跟你的遭遇不同,症狀當然就不一樣。「悲傷練習」做得再多也許還是無用,但是不做「悲傷練習」恐怕將來只會更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