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行動健康管理(mHealth)APP,幫你甩掉體重,趕走憂鬱,找回年輕

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行動健康管理(mHealth)APP,幫你甩掉體重,趕走憂鬱,找回年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1535
陳楊文
遠流
2017年11月29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57328153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綠蠹魚


  • 醫療保健 > 養生法 > 減重











      低糖、多動、減體重

      適合每個人的「減重練習提案」,3日立即有感,

      透過大數據「可視化」的指標,打造不復胖的年輕體態。


      

      ◇第一本利用大數據成功減重的新類型健康叢書。

      ◇作者以科學實驗的精神,研究國內外醫學報告、嘗試各種專業減肥建議,摸索出自己(與家人、社群)身體力行驗證有效的自然減重法。

      ◇個人行動醫療(mHealth)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推廣「預防勝於治療」的健康概念下,行動裝置隨時記錄身體狀況與病程,將成為未來科學研究「個人化醫療」的重要依據。

      

      歐吉桑所煩惱的三高,不是高所得、高學歷、高成就,而是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以及揮之不去的大腹翁身材。根據2017年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國民健康署所公布,影響國人死亡的危險因子,高血糖名列第一名。

      

      作者陳楊文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中年之後,轉投入環境綠能的推動、改善與教學。喜歡美食卻不愛運動的陳楊文,長年為痛風所困,近年來又因為工作壓力而長期失眠至近憂鬱症前兆,陳楊文開始以減肥為手段,從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透過每日大數據的分析,成功在90天內減重12公斤,身體各項健康指數均正常,失眠與憂鬱的傾向也都消失了,實行至今一年多不復胖。

      

      一隻量測心跳速率的運動手環,讓我找回年輕時的健康體態

      

      一般人想要控制體重時,會直覺地認為,少吃什麼食物或多做什麼運動,就能達到減重的目的。科學家也是這麼想,運用統計學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的取樣、控制變因與分析,而得出單一項目的結果。然而,人體是個複雜的系統,我們無法像實驗控制般的生活,所以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或許能幫我們解惑,卻很難遵循。

      

      作者深知單一因素無法減重,也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於是透過健康管理應用程式(APP),記錄每日身體各項指標,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減重之道。他透過大數據(Big Data)的探索,歸納出減重需要「身」(運動)、「心」(睡眠)、「能」(飲食)三者的平衡,而這三個向度,在任一種健康管理應用程式都有對應的數據,可以隨時檢視其數值指標與趨勢,判斷如何平衡發展,達到健康管理的目的。這些看起來冷冰冰的數據,看來複雜,卻都是個人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其實就是「生活習慣」這麼簡單!

      

      麻省理工學院(MIT)John Guttag博士預言:「我相信在下個十年內,電腦科學家,將會比地球上其他的人,更能改變醫學。」

      

      個人行動醫療(mHealth)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減重與健康管理已經進入個人隨時感知身體跡象的時代,我們無需為新科技所困惑,科技只是協助我們更接近人性與自然狀態。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健康管理APP出現,有效與否都需要使用者的實踐數據與經驗回饋。也就是說,是我們在共創未來有效的健康管理,而不再只是醫學研究者。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自己的身體自己顧,當然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希望這本書能夠啟迪大家共學的平台,對所有想減重與做好自己健康管理者有所助益。

      

    各界享瘦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黃淑華│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郭怡妙│8more金點實業共同創辦人暨副總經理

      許瑞娟│前大台北商業銀行總經理

      陽正中│ 門諾會黎明機構執行長

      褚明仁│台灣創新發展公司副總經理

      曾詩琴│零碳行動公司專案經理

      蔡俊明│東藻生技、台灣善合公司董事長

      聶浮萍│前台北基督教女?年會副總幹事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誠如楊文、這個曾教導我「複雜系統」的科學家所言,這是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必須自己關心自己的身體,隨時監測並記錄身體的變化數據,並且理解身體這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器官彼此間的影響。……大數據將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當然也包括醫療體系。其實近年醫學教育也將實證醫學作為核心,主張所有治療都必須拿出清清楚楚的數據及證據,我想,對於減肥這個人人都關心的議題也該是如此吧。

      

      黃淑華│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楊文所著的《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劃》,提供他自己減重摸索期,對於坊間各種減肥手段與國內外營養學、醫學的研究成果報告,並歸納了一種最適合自己、自然的減重方式。我深信這個利用大數據來檢視管理自己健康的新觀念與方法,對於重視健康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許瑞娟│前大台北商業銀行總經理

      關於我個人體重過重的問題,楊文教我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不吃糖。靠著這樣的減糖方式,大概經過四個月,我減了10公斤!而且體檢後的報告,看到脂肪值與血糖值都比之前大幅度降低,讓我更有信心。

      

      陽正中│門諾會黎明機構執行長

      楊文從實行減重的一開始,就秉持著科學精神,先研究身體質量與減重的相關知識,以自己做為實驗對象,利用穿戴裝置與數據管理分析,逐步驗證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真所謂知易行難,以往愛好美食、懶得運動的楊文都做到了,相信以他的經驗,可以提供想要健康減重者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式。

      

      曾詩琴│零碳行動公司專案經理

      在方便即食的食品充斥、糖分無所不在的環境裡,低糖飲食或許是比較健康的飲食選擇,用預防保健的方法讓身體減輕負擔,讓體力與精神回到年輕狀態,改善生活品質。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開始嘗試改變,調整飲食吧!

      

      





    推薦序

    ?

    李偉文│大數據的科學減肥法

    黃淑華│個人健康管理的參考書

    許瑞娟│低糖多動,重拾健康

    陽正中│科學家的健康減重法

    曾詩琴│為了健康,改變就從今天開始

    ?

    作者序

    大數據迎來的行動醫療時代

    ?

    第一章 歐吉桑的臉書減肥日記


    寫給中年發福自己的一封信

    寫在Day 1之前─減肥前三天契機

    我的減重探索日誌

    ?

    第二章 原來健康是這樣自然

    整合數據,達到健康管理目的

    ?

    第三章 啟動減肥模式,工業4.0時代的大數據減肥

    大數據為何這麼厲害?

    探索減重之旅的數據資料

    收集大數據,整合健康狀態

    ?

    第四章 戒糖的快樂飲食數據

    甜代表幸福,所以容易上癮

    不吃糖會不會生病?

    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料

    卡路里計算

    飲食金字塔

    建立減重的低GI 食譜

    ?

    第五章 心跳、運動與睡眠

    以運動手環偵測心跳速率

    睡眠的控制─透過大數據掌握睡眠品質

    睡眠與體重的關聯

    ?

    第六章 小運動大功效

    神奇的一萬步

    運動的分散度、時間長短與強度

    以運動心率來調節運動量

    快樂散步才能持久

    如何判斷運動的強度夠不夠

    ?

    第七章 習慣決定一切,歐吉桑的減重模式與步驟

    歐吉桑減重的作息模式

    改變外食習慣

    會議期間的飲食

    午餐後的運動休息

    ?

    第八章 快樂分享,才是持續減重的根本

    飛機餐的經驗

    現代化都市的減重環境

    出國的減重飲食

    第九章 三日減重練習:改變生活習慣,回復年輕體態

    減重前的準備

    ?

    參考資料

    附錄:三日自然減重食譜

    ?





    推薦序



    ◎大數據的科學減肥法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記得二十多年前的深夜,開完荒野保護協會的常務理事會後,幾個老夥伴就到師大分部附近的小麵攤去吃宵夜,在杯碗交錯之際,楊文講了一些有關混沌理論、複雜系統的研究,當時雖然聽得不太明白,但還是把這幾個名詞記了下來,因為楊文是我們這群籌備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中,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也是唯一在國際保育團體工作的專家。



      之後隨著好萊塢拍了「蝴蝶效應」的電影,混沌理論逐漸被一般人理解,而二十多年來我在生態保育團體裡的學習,最重要的體會就是:在這複雜的世界中,萬事萬物都會關連到其他萬事萬物。這不只是成語說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也不只是蝴蝶效應所描述的,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里外的颱風;而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世界觀。



      楊文這一段時間所實踐的低糖減肥方式,若是簡化地說是「阿金飲食法」,恐怕會立刻引起醫學界與營養學界的撻伐,因為數十年來,正統營養醫學跟提倡「吃油」的旁門左道,至今仍



      有很大的爭議。



      但是誠如楊文,這個曾教導我「複雜系統」的科學家所言,這是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必須自己關心自己的身體,隨時監測、記錄身體的變化數據,並且理解身體這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器官彼此之間的影響,比如酮代謝是否會對腎臟造成過度負擔??等等。



      我相信楊文講的,大數據將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當然也包括醫療體系。其實近年醫學教育也將實證醫學作為核心,主張所有治療都必須拿出清清楚楚的數據及證據。我想,對於減肥



      這個人人都關心的議題也該是如此吧,當然,再把這種精神帶到工作與生活各個層面,這大概是看這本書所帶給我們額外的收穫了。



    ◎個人健康管理的參考書

    黃淑華︱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自從生了兩個孩子後,體重一直無法恢復年輕時的狀態,尤其是凸起的小腹,怎麼都回不去了。在捷運上,還曾經被人誤以為是孕婦而讓座給我。



      去年三月聽楊文說,他實施低糖飲食,並且每日記錄檢視成果,減重成效很好。我聽了之後非常心動,也想來嘗試看看,試著改變我的飲食,減少糖分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三個月下來,果然就有明顯效果。不但肚子上那一圈腦人的脂肪漸漸消失了, 從以前57公斤減至52公斤,甚至還減到50公斤以下。這實在太令人開心。



      除了低糖飲食,我也盡量多喝水,多走樓梯與運動,減少久坐,儘量讓身體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如今,我每天維持運動的習慣,日行萬步,同時也保持好心情,這樣的生活習慣讓我覺得每天都像在排毒一樣,便祕問題也一併解決了,感覺身體很清爽。



      此外,採用低糖飲食與多動、規律的生活形態之後,我本來居高不下的三酸甘油脂也有明顯改善跡象,但是如果完全停藥,指數還是會上升。考量到三酸甘油脂會影響心臟相關疾病,我還是會固定服藥。



      楊文所著的《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提供他自己減重摸索期,對於坊間各種減肥手段與國內外營養學、醫學的研究成果報告,並歸納了一種最適合自己、自然的減重方式。我深信這個利用大數據來檢視管理自己健康的新觀念與方法,對於重視健康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低糖多動,重拾健康

    許瑞娟│前大台北商??銀行總經理




      與作者楊文相識近二十年,自從三月份跟楊文一同走路逛舊台北城,很詫異楊文的體格變得非常結實,與以往他自嘲暱稱「睡袋」的身材相異太大,實在難以想像如何可以有此改變。邊走邊問之下,楊文告訴我,他就是靠這樣的走路活動來達成減重目標。剛聽到時,我不太相信,心中冒出許多疑問。



      但我個人也有體重過重的困擾,忍不住追問楊文,他在飲食方面又是怎麼做的呢?楊文教我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不吃糖。我雖然還蠻喜歡甜食,但為了健康不吃糖,我想我沒有問題。楊文又補充說,他指的糖是包含精製澱粉,如白飯、白麵條與白麵包等食物。



      為了健康,要不要放棄澱粉?這點我有些掙扎,但仍是可以做到,只有一樣食物比較困難,是我最愛的水餃。當楊文詳述他自己吃拉麵不吃麵條的概念,我想我也可以吃水餃不吃皮,減量留三張全皮水餃,其他水餃就只吃餡就好。



      靠著這樣的減糖方式,每次量體重時我能慢慢察覺變化了。大概經過四個月,我減了10 公斤!而且體檢後的報告,看到體脂肪與血糖值都比之前大幅度降低,讓我更有信心。



      後來因為與長輩的飯局中,總是被勸說要我多添飯碗,盛情難卻下,澱粉量也難以控制,體重增加了1、2 公斤。加上工作忙, 我的活動量只有盡量走路,並沒有設定到每天一萬步的目標,所以減重的速度不快。但是,減少澱粉與糖分攝取的方法,對我的體重還真的產生了顯著效果。



      我會持續以這種低糖膳食的方式來維持我的健康,如果還能多增加一些活動量,相信對減輕體重的效果會更加好。很高興看到楊文把自己的減重經驗集結出書,希望他的理念能幫助更多人重拾健康。



    ◎科學家的健康減重法

    陽正中│門諾會黎明機構執行長




      作者楊文是我認識的朋友中很特別的一位,他的特別之處是對事情的執著,以及凡事運用科學探索的態度。他可以十幾年來在東北角一個小小的潮池(約五坪大小的空間),研究海洋生物。有時候一下水,頭埋在水裡就是一整天,觀察拍照做紀錄。外人看來一點都不起眼的地方,楊文卻能在此鑽研學問、累積研究心得,出版了兩本書。



      另一方面,他對於環境教育的執著與態度,也是讓人佩服不已。曾經參與他的課程及相關活動,他可以一整天滔滔不絕, 與台下學員熱絡互動,直到課程結束也完全不顯疲態,讓我對這位充滿精力的中年大叔佩服不已。在得知他要依照近來熱門的健康概念來為自己減重時,老實說,我是抱持著在一旁看好戲的心情,因為我自己就是個道聽塗說減重失敗的常客。



      但他從實行減重的一開始,就秉持著科學精神,先研究身體質量與減重的相關知識,以自己做為實驗對象,利用穿戴裝置與數據管理分析,逐步驗證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



      看著他記錄中的體重一天天下降,最後成為結實的活力型男,我還是堅信不久之後楊文就會復胖。但到目前為止已經一年多的時間,他竟然一直維持得還不錯,著實讓我跌破眼鏡。



      正所謂知易行難,以往愛好美食、懶得運動的楊文都做到了,相信以他的經驗,可以提供想要健康減重者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式。尤其到了特定年紀,體悟到健康就是一切的我,也要自我勉勵,跟楊文看齊。



    ◎為了健康,改變就從今天開始

    曾詩琴︱零碳行動公司專案經理




      去年三月無意間讀到一本有關無糖飲食的書,書名為《三天改變體質的斷糖飲食:日本名醫親身實踐!》。想到自己娘家的父親,常常泡一杯蜂蜜檸檬水配飯吃。早餐則是白吐司配上果醬,與一杯含糖的咖啡。娘家的櫥櫃裡盡是餅乾蜜餞等。



      祖母當年在家鄉開食品行,主要是賣各式各樣的蜜餞與餅乾,整齊排放在一個個玻璃容器裡。記得童年時期,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到祖母的商行,總是可以毫無限制地大啖店裡所有的零食。父親也許因為家裡的飲食風氣,養成喜歡吃各式零食的習慣,即便祖母的商行早已成追憶,他仍維持這樣的習慣至今。



      只是,父親每天所攝取的糖分總量,不免令人擔心。



      那天讀到這本書,毫不考慮買下,打算寄給父親看。孰料, 先生當晚隨手翻閱之後,隨即告訴我,說他想依照書中概念嘗試改變飲食。



      即知即行,他第二天的早餐只吃一顆水煮蛋與花椰菜。三餐都拒絕吃含澱粉的米飯、麵條或是麵包等,甚至連高麗菜都認為含糖過高,不想吃。然後告訴我他要買體脂計,每天都配戴能記錄步數與睡眠時間的運動手錶。他開始實施日行萬步的運動習慣。甚至還每天記錄三餐所吃的菜餚,並可透過健康管理APP 評量自己的營養攝取、運動質量,以掌握身體變化。幾乎是徹底地在自己身上實施全新的飲食實驗。



      我原不為所動,因體重一直都在標準範圍內,似乎無需作什麼改變。但先生體驗到體重下降的興奮喜悅,似乎也打動了我,於是我也依樣畫葫蘆,開始我的減糖飲食。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一次午餐不吃飯,只吃肉、豆腐、蔬菜,原型食物,以往我通常在午飯之後都昏昏欲睡,需要小睡片刻,但是那一頓無糖午餐,卻讓我精神奕奕,下午的工作效率倍增。



      從此以後,我也與先生同樣採用無糖飲食法。兩位女兒原無法接受我們改變飲食原則,當我們熱衷與親友分享這種飲食方式時,甚至還被她們戲稱是在散布邪教思想。後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也體會到早餐若吃太多甜食,會造成血糖振盪、精神不濟, 導致上課精神萎靡。



      在意體重的她們終於也跟著改變,一再囑咐我早餐不要含澱粉。於是我們以能提供身體所需的豐富蛋白質與纖維為飲食原則,所準備的早餐就是水煮蛋、煎蛋或是烘蛋來回變化,再加上水果或是蒸地瓜等健康餐點。



      這樣的飲食其實很適合中老年族群,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聽到他們怨嘆自己老了,體力衰退又容易疲倦、走路無力,甚至出現許多慢性病症狀,讓他們常常為此跑醫院看病、長期服藥。改變需要勇氣、毅力與行動力,很可惜的是,長輩的思考觀念與習慣比較不易改變,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來。



      在方便即食的食品充斥、糖分無所不在的環境裡,低糖飲食或許是比較健康的飲食選擇,用預防保健的方法讓身體減輕負擔,讓體力與精神回到年輕狀態,改善生活品質。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開始嘗試改變,調整飲食吧!



    自序



    ◎大數據迎來的行動醫療時代




      我們靈魂所在的軀體,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當牙牙學語的小童,見到你不知該喊阿伯還是阿嬸時,你就進入到該照顧自己、審視身體健康的年齡。而通常在這種年紀的朋友,往往為三高所困擾,不是高所得、高學歷、高成就,而是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



      我天性叛逆,不愛受拘束,從來沒有起念減重過,在樂活與節制之間,選擇了樂活。愛美食、美酒,吃喝不知節制。年輕時,身高176 公分,體重約70 多公斤,體格肥瘦還算正常。30 歲之後,身體不自覺地像氣球一樣慢慢膨脹起來。40 歲後大概就維持在90 幾公斤,當時一點也不在意。但是伴隨著美食美酒,開始有痛風的症狀,雖然去看過醫生,吃藥,但這毛病從來沒有根治過,只好放棄治癒的想法,遵照醫師指示少喝酒,少吃高普林像是海鮮、香菇類的食物。



      除了痛風之外,身體也越來越容易出問題,於是開始動念想要有更健康的生活。雖然在兩年前,就在東京買了運動手環,剛開始只是趕時髦,好奇自己走了幾步,也不知下載了對應的APP 可以如何做健康管理,似乎對健康也沒有什麼幫助,戴了一陣子就覺得麻煩與無趣,不想再戴。



      後來,內人在賣場買了一本西?俊二醫師所寫的《斷糖飲食》,原先是給岳父看的,我好奇翻看此書,其中最震撼我的觀念的是,書中闡述糖分與澱粉是一切慢性病的根源,只要不吃含糖食物,三天之內身體就會有減重的感覺。而且西?醫師說只要不吃糖,腎可以自然排出尿酸,這表示無論如何大魚大肉,都不會造成痛風,這點深深打動我,在半信半疑之下,決定隔日就開始不吃糖。



      三天後果然有感,不單是感覺到身體變輕了,而且精神變得更清明,上廁所時聞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味道,就如西?醫師所說的,身體正在燃燒脂肪,進入酮代謝。



      減重的念頭開啟之後,也開始展開對自己身體健康管理的探索。一開始做體重記錄時,體重約90 公斤,我在第79 天減了10 公斤,到了第132 天,減了15 公斤,達到我心目中的標準體重75 公斤。更難得的是,持續一年以來,我都輕輕鬆鬆維持在這個體重範圍內。



      身體的變化,衣服最看得出來。我的褲子腰圍從40 吋縮小到32 吋。以前上衣要穿XL 特大號,現在可以穿M(中)號的大小,為此,只好重新買衣服。



      當別人問我吃什麼來減肥時,我的回答是「不吃什麼來減肥」,我的答案是「糖」,包括各種在體內會轉化成醣的澱粉, 俗稱主食的食物,如麵包、麵條、米飯。



      當然減肥並不是只有「不吃」這麼簡單,為了身體健康、隨時隨地監測身體機能,我又戴起運動手環、買體重體脂計,並運用智慧手機下載健康管理APP 程式,所以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天, 就恢復到年輕時無毛病的身體狀態。



      如果你問我,減重過程的得失,我會說,失掉的不只是身上的脂肪,還有荷包裡的錢,不過還好錢都是花在自己身上。我得到的是更輕盈、健康與年輕的身體,體檢時三高符合標準,多年痛風的問題無藥而癒,更能吃喝美食,白天不會昏睡,對於工作能更心平氣和去處理,晚上睡眠品質更好,失眠與憂鬱的傾向也都消失了。



      過去當我面臨三高、痛風與失眠憂鬱等身心的毛病時,我並沒有吃藥,反而選擇用減重的健康管理做自我治療,經過一百多天的身體力行,確實成功降低三高困擾,當體檢量測各項身體機能時,血糖、膽固醇都在正常範圍內。



      一般人想要控制體重的增減時,傳統上的觀念,會很直覺地認為,吃什麼食物,身體就會變什麼樣子,或是做什麼運動, 就能達到減重的目的。科學家也是這麼想,用盡各種科學辦法、耗盡資源,研究吃什麼或運動多少對體重的影響。為了達到現代科學的嚴謹要求與發表結果,過去常運用統計學的規範,控制變因、選擇樣本數目,經過辛苦時日的取樣、控制、分析,而得出單一項目的結果,也就是怎麼吃,就會影響身體怎麼長。



      然而,人體是個複雜系統,我們無法也不願過著像實驗控制般的單純生活,因此許多營養科學研究,或許能幫我們解惑, 卻很難遵循。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採取更複雜的方法來研究,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地中海式飲食對心血管疾病有預防的功效……等等。



      單一因素難以減肥,甚至難以持續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這是我從自己長時間的健康數據紀錄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減肥之道。經過初期的數據探索,慢慢演化出整合式的大數據減重方法,是需要「身」、「心」、「能」三者的平衡,也就是「身」要有適當的運動、「心」有足夠的睡眠,以及控制飲食的「能」量,並且逐漸落實為生活習慣,才能達到健康不復胖的目標。



      「身」、「心」、「能」這三個向度,在任一種健康管理應用程式APP 都有可對應的數據,可以隨時檢視其數量指標與趨勢,好用來判斷如何平衡發展,達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如圖在「身」的向度,是以每日步伐數量與燃燒的卡路里來量化;在「心」的向度,是以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時間與品質、休息的平均心跳率為依據;以及在「能」量的向度,是用每一餐所吃食物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與膳食纖維」、脂肪)重量比例,加上喝水的重量作為指標。



      這些冷冰冰的數據,看來複雜,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而且是我們每個成年人可以選擇決定的。綜結來說,其實也就是生活習慣而已,就是那麼簡單!



      斷糖飲食的提倡者最早來自1990 年代的美國阿金(Dr. Robert Atkins) 醫師1,當我擁抱斷糖的時候,發現斷糖與否在營養學與醫學上有許多爭議,同時有許多支持者與反對者。個人認為反對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斷糖」的概念顛覆現有的營養學教科書上的看法,更精確地說,是核心觀念的不同。傳統營養學認為碳水化合物是必要養分,人體能源(燃料)的來源,而根據1992 年美國農??部所發布的「飲食指南金字塔」(參閱第103 頁上圖),碳水化合物與醣類被放在最下方,也是面積最大的部分。然而在這種高碳水化合物的營養指南下,美國與英國的肥胖率早已超過全國人口數的一半,國民的健康持續受到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威脅。



      斷糖支持者,包括無麩質飲食與生酮飲食等,都揭竿起義, 深深認為過度的糖或醣類對人體造成危害,尤其是已經患有代謝異常過胖者,或是三高問題的中老年人,主張身體可以不用醣類作為燃料,而改用脂肪作為身體能源燃料的來源。有識之士如妮娜• 泰柯茲(Nina Teicholz)2、大衛• 博馬特醫師(David Perlmutter)3、烏里西• 史特倫茲博士(Ulrich Strunz)4等, 都是本書常引用的斷糖提倡或創新的研究者,他們一致主張回到原始狩獵人或伊努特人的自然飲食方式,倡議高蛋白質、好油與低碳水化合物才是健康的飲食之道。



      斷糖與用糖,兩邊的理論我都試圖去了解原因,本書盡量不人云亦云,僅以自己獨立思考與研究判斷,並以自己為白老鼠, 身體力行,加上自我即時的量測與大數據的統整分析,用數據驗證結果。



      1990 年我拿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獎學金,在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and Champaign)進行仿生物神經科學的研究,將美洲蜚蠊(蟑螂)的神經步行模式, 透過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訓練機器,轉化成火星登陸艇的運動模式。當時在研究上最大的困擾,就是傳統的統計學方法很難去解釋與運用自然的複雜現象。於是再去研究具備有感知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其中又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非線性動態non-linear dynamics 為最大的改變。2016 年我到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大數據課程,最為震撼的是聽到老師John Guttag 預言:「我相信在下個十年內,電腦科學家,將會比地球上其他的人,更能改變醫學。」



      在此革命性的大數據時代中,當許多醫學研究方法被創新, 觀念被改變,以致守舊跟隨者無所適從時,應變之道或許就是自己實驗、自己收集資料,與驗證在自己身體上的健康管理方法, 我同時也透過網路,帶著分布在其他國家接受這樣觀念的朋友, 一起研究驗證這樣的健康管理。剛開始時,讀高中的女兒說我在傳播邪教,因為我們討論的,往往與她在學校所學相違背。當然我不會禁止她吃甜食與澱粉,因為她還年輕,運動量大、新陳代謝率也足夠消化掉體內的糖分。但是當她在學校量身高體重時,發現身高沒增高,體重卻增重了;又發現在考試期間,如果早餐不吃澱粉與糖,不但不會昏睡,精神反而比較好,她的選擇就開始變化了。



      我們無需為新科技所困惑,科技只是更接近人性與自然。



      五、六年前,我們開車還在看紙本的地圖,如今拿起手機就可以使用電子地圖導航到目的地,還可以選擇不同路徑,透過附近駕駛使用者的行車狀態反饋數據,驗算告知大家當前的塞車情況,並預測到達時間的長短,這就是大數據。當使用者人數越多時,程式越能精準預測時間。電子地圖雖源自紙本地圖,但靠著大數據的回饋機制所產生的智慧功能,絕不是紙本導航時代所能想像得到。



      同樣的,減重與健康管理已經進入個人隨時感知身體跡象的行動醫療(mHealth)時代,有越來越多導引的應用程式APP 出現,有效與否都需要各位減重者的實踐數據與經驗回饋,因為未來,將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共創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而不再僅限於醫學研究者。



      最後我提出自然減重法,對於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年紀跟我一樣進入後中年期,新陳代謝低者,請記得「越走動越年輕、越不吃糖越享瘦」,隨時隨地盡量走動,越多走就越輕鬆愉快。糖分已經充斥在食物中,能減少直接攝取就盡量減, 不吃糖,就能幫助控制體重。我親身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在減重期間被朋友暱稱「減糖教主」,減重後被讀國中的女兒稱為「生酮大衛」,無論如何,健康的身體才是最值得令人高興的。



      根據2017 年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國民健康署所公布, 影響國人死亡的危險因子,高血糖名列危險因子的第一名。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自己的身體自己顧,當然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啟迪大家共學的平台,對所有想減重與做好自己健康管理者有所助益。



      本書僅提供個人健康管理心得分享,相關疾病或症狀,請諮詢醫師給予妥當的建議與處置。



      參考書目



      1 羅伯特• 阿金(Robert Atkins)《Atkins for Life》(2003)



      2 妮娜• 泰柯茲(Nina Teicholz)《令人大感意外的脂肪》(2016 中文版)



      3 大衛•博馬特醫師(David Perlmutter)《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2015 中文版)



      4 烏里西• 史特倫茲博士(Ulrich Strunz)《為什麼麵條讓人笨》(2016 中文版)




    其 他 著 作
    1. AI人工智慧圖像辨識應用含AIA人工智慧應用國際認證 - AI圖像辨識應用Specialist Level) - 最新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評量.詳解.擴增.加值
    2. Formosa海平面下:浮潛台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3. 一個潮池的秘密:跟著生態觀察家一起探索台灣東北角潮間帶
    4. 野生新視野: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
    5. 野生新視野:生物多樣性基礎篇-學生手冊
    6. 常見華盛頓公約植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