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51922
林芳玫
開學文化
2017年12月15日
93.00 元
HK$ 7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551922
叢書系列:
Uni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Uni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內
容
簡
介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 ?
若以台灣這塊土地為出發點,同一個空間發生了一次次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撤退,每個政權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時代所形成的差異性的歷史敘述。不論是外省人寫的反共小說,還是本省人想要尋回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過去都與現在斷裂,因此歷史好像總是在「他方」,而我們所處的現在,與過去有巨大的裂變與距離。
台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此書所要討論的「台灣三部曲」,往往具有國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處,是關於國族主義的「除去」與「前去」,把當代台灣的國族爭議投射於過去的歷史國族身分並非一個整體性的大傘,把性別、階級、慾望、種族等較「小」單位包含在內。相反地,性別、階級、慾望等各種日常生活身分的重層堆積,才能形成國族認同。「寓言」(allegory),總是牽涉到「不在場」,那麼「台灣三部曲」作為國族寓言,就是以性別、階級及情慾建立重層身分認同,隱約召喚出不在場的台灣認同。「認同」是台灣文學的終極關懷,經歷複雜歷史時空環境存活的人們與其後代子孫,該用何種心情面對那些與自己以往立場不同的人呢?所以作家企圖通過書寫來召喚過去,彌合過去與現在的斷裂,甚而進一步望向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本書特色
本書以國族寓言貫串「台灣三部曲」,而每一部又以特定觀點來闡述該書特色,以文化學術的出發點,深度探討《行過洛津》、《風前塵埃》和《三世人》三書。
例:第二章《行過洛津》以人文地理學來闡述流動的空間。該書以清朝鹿港為背景,由鹿港的興盛與港口淤積導致沒落鋪陳空間化的歷史。本章核心概念是「之間性」(in-betweenness),打破二元對立,強調流動與曖昧。以該書深入描寫的商港為例,作者細膩鋪陳「海岸」景觀,而海岸既非陸地也非海洋,而是介於此二者「之間」。泥沙淤積造成海岸線的不斷移動,也隱喻中國/台灣、異鄉/本土、男性/女性等二元對比因素的相對性與互相影響。忽男忽女的許情,其性別位置與情慾流動配合上述流動與不斷改變的地理空間,暗喻台灣的變化與台灣認同的不確定性。身分編輯既是身體空間的運用——例如服裝的選擇、學習西餐禮儀、在公共空間抗議殖民政府、在私人風月場所賞玩女性衣著與音樂表演;身分編輯也在歷史時間與個人時間的交錯中展開:不同歷史階段或個人生涯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身分元素之排列組合方式。
?? ?
綜而言之,筆者從空間、時間、身分編輯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三部曲」,並從國族寓言的角度討論台灣國族想像的開放、流動、永遠在他方的「不在場」特質。
推薦語
「林芳玫教授的這本大作,不僅思理精闢尖銳,充滿嶄新的概念與犀利的批評,也充滿了她對台灣和台灣文學的研究倫理的關切與感性的投入。 在分析《台灣三部曲》的同時,林芳玫教授提供了一個關於台灣的新的認識論,一個深度了解台灣的多元重層認同的方式,一張用情感和慾望想像台灣的地圖。
林芳玫教授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的某些論點使她可被視為台灣學術界的「壞女孩」而不愧,但她對台灣以及台灣文學的感情卻又是那麼真切誠心,兩者交會的效應讀來讓人一邊拍案叫絕,一邊大為感動!」— 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書美教授
*適讀年齡:高中/職、大專/研究所、社會人士
?
目
錄
前言
推薦/發行序
第一章 導論 永遠在他方:歷史、土地與人民
第二章 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分地理學
第三章 《風前塵埃》:歷史書寫後設小說的共時與共在
第四章 《三世人》人物的認同形構與身分編輯:重層分杈的國族寓言
第五章? 沈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
第六章? 結論 面對歷史幽靈
?
序
前言
「除去」與「前去」國族認同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什麼是「空間與時間不一定吻合」?這牽涉到不同族群與政治立場所帶來的不同史觀。根據中華民國史觀,從1911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的土地在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其有效領土範圍縮小為台灣(及澎湖等外島)。中華民國的時間因而對應兩種不同空間。若以台灣這塊土地為出發點,同一個空間發生了一次次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撤退,每個政權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時代所形成的差異性的歷史敘述。不論是外省人寫的反共小說,還是本省人想要尋回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過去都與現在斷裂,因此歷史好像總是在「他方」,而我們所處的現在,與過去有巨大的裂變與距離,所以作家企圖通過書寫來召喚過去,彌合過去與現在的斷裂,甚而進一步望向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台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本書所要討論的「台灣三部曲」,往往具有國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處,是關於國族主義的「除去」與「前去」,把當代台灣的國族爭議投射於過去的歷史。當代台灣眾聲喧嘩的國族議題包含了對單一認同立場的疑懼,因而有「除去」國族的聲音;同時,台灣國際地位的曖昧更激發我們「前去」的動力,企圖為台灣提出開放但不虛無、流動但不流失的國族想像。
「除去」國族與「前去」國族兩股看似逆反的動力,構成施叔青國族寓言的敘說與開展。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