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

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66728
陳政彥
秀威經典
2017年12月29日
90.00  元
HK$ 76.5  






ISBN:9789869566728
  • 叢書系列:台灣詩學論叢
  • 規格:平裝 / 21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台灣詩學論叢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臺灣詩學25周年臺灣詩學論叢



      詩意的特徵仍然必須建立在敘事的基礎結構上,

      讀者才能理解,讓詩的比興抒情得到更高的共鳴。




      從鯨向海詩中的青春討論何謂「kidult」的fu?

      如何從凌性傑詩中的孤獨,詮釋其螢火蟲之夢?

      自色悟空,你能否從陳克華的詩中讀出佛教思想呢?

      舉目空白始悟,如何探討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

      詩俠鄭愁予的詩中古典風格究竟為何?又從何而來?

      席慕蓉詩作敘事模式是如何轉變?

      前往故事的途中,如何探討嚴忠政詩中的敘事人稱?

      要怎麼理解賴和〈流離曲〉中的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

      余怒詩中的異常身體,你能感受傷病、畸形與死胎的意象嗎?



      每一首詩都有意象比興,讓閱讀者的意識隨著詩想跳躍。



      陳政彥闡釋現象學、詩學中身體與詩的論述,透過詩人們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本書特色



      臺灣詩學論叢系列書之一




      《臺灣詩學季刊》以論說臺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臺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臺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詩人詩世界》、蕭蕭的《新詩創作學》、白靈的《臺灣新詩的跨領域現象》、陳政彥的《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蕓朵的《濛濛詩意──蕓朵論新詩》和林于弘、楊宗翰的《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臺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本書延續《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方向,透過陳克華、余怒的身體論述,進一步闡釋現象學詩學中,身體與詩的論述。透過現象學進行詩人鯨向海、凌性傑的研究,稍微彌補在前一本書中的自覺不足之處。透過嚴忠政、席慕蓉、賴和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


     





    【臺灣詩學論叢】第二輯 總序�李瑞騰

    推薦序�林餘佐

    自序�陳政彥



    「kidult」的fu──論鯨向海詩中的青春

    螢火蟲之夢──論凌性傑詩中的孤獨

    自色悟空──論陳克華詩中的佛教思想

    舉目空白──論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

    詩俠古風──論鄭愁予詩中的古典風格

    堅持的溫柔──論席慕蓉詩作敘事模式的轉變

    前往故事的途中──論嚴忠政詩中的敘事人稱

    史詩虛實──論賴和〈流離曲〉中的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

    傷病、畸形、死胎──論余怒詩中的異常身體



    【附錄】

    陳政彥詩學年表



    ?





    自序



      我的碩士班時期剛好是臺灣中文學術環境正在轉變的階段,研究課題從以往聚焦中國古典經史子集開始轉向臺灣現當代文學,同時也是臺文系所開始創辦的時候。研究領域不同,研究方法當然也要隨之變革。當時經常討論的議題是,現代文學的研究,如何能提出有份量的研究方法的學術依據,同時還能兼顧閱讀主體的興發感受。偏向前者時常有文本被理論綁架的質疑,偏向後者,又為人詬病淪為感想式翻譯,沒有學術價值。因此碩士論文從研究蕭蕭老師的詩學出發,開展研究視野。博士班階段承蒙恩師李瑞騰老師指導,透過踏實收集現代詩論戰史資料,作為研究的紮實基礎,確實地為日後研究者建立參考的依據,則足以避免上述在文本詮釋上兩難局面。但是我始終相信文學研究應該從人的閱讀感受出發,尋找最適當的詮釋策略,將詩的意義挖掘出來。



      畢業後忙碌於學校交付教學研究服務任務,但心裡始終惦記著詮釋詩作的更好可能,因緣際會接觸到現象學詩學時大為震撼,原來換個想法換個角度,個人與世界、詩作文本與閱讀主體都不是截然二分的事,而詩對人存在於世的價值與重要性都有更深層也更迷人的解釋。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才發現現代詩壇早已有眾多前輩耕耘現象學,只是少人提及,因此一頭栽入現象學詩學的整理,將閱讀學習心得與實際詮釋詩人詩作的成果集結,遂完成《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創見不多,但希望能為日後有志於此的研究者打點地基。



      《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完成之後,始終覺得還有議題尚待發揮,雖然已有鄭慧如教授《身體詩學》堂皇在前難以超越,但是就現象學角度來看,關於身體與詩仍然非常值得討論。此外《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較少討論新生代與中生代詩人也覺得可惜。因此陸續在研討會上闡釋陳克華、余怒的身體論述,同時發表跟我同輩的兩位重要詩人鯨向海、凌性傑的研究,稍微彌補在前一本書中的自覺不足之處。



      在一次次閱讀分析之餘,慢慢發現每一首詩雖然有意象比興,讓閱讀者的意識隨著詩想跳躍,但是每一首詩同時有著最基本的敘事架構,讓閱讀者的意識能有所依附產生情感,是否能用敘事學進行現代詩研究,成為新的思考方向,因此透過嚴忠政、席慕蓉、賴和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在實踐過程中,也深有體會,從研究方法看,在現象學與敘事學雖然分屬不同體系,但是更進一步來說,都是人類詮釋世界、詮釋符號、詮釋自身存在的一套論述,也許在日後我們應該思考一套更寬廣的詮釋體系,找尋現象學與敘事學之間,乃至於在詩作創作與學術研究之間,彼此能理解、匯通的可能。


    陳政彥




    其 他 著 作
    1. 南投縣青少年文學讀本(三)新詩卷
    2. 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
    3. 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4. 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