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
二○一三年,我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代表團訪問美國史丹佛大學,第一次見到唐蘭蘭,她協助我們安排訪問工作。看她舉止端莊,做事嚴謹,我猜想她一定來歷不凡,果然,後來得知她是中國傳媒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雙料碩士,以前還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做過記者,現在在矽谷的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工作。我與她見面次數不多,工作上有些來往,但後來常用微信交流,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我雖然也從美國名校畢業,後來又有幸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的名校教書、帶研究生,但對兒童教育還得從頭摸索。蘭蘭創建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作「美式學習零距離」,我也是她的忠實讀者,她在公眾號裡的第一篇文章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便在朋友圈裡強烈推薦,公眾號裡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蘭蘭媽」。
最近又得知她還創建了微信「美式學習群」,我也急忙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向她學習。蘭蘭對孩子教育中的具體問題悉心分析思考,感悟很深,在微信群裡開週末講座,分享她對美國兒童教育的細緻觀察與理念分析。我也鼓勵蘭蘭出書,讓中國國內外的華人孩子都受益,我曾試圖在中國找些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特別是針對華人孩子美式教育問題的書。走進書店,才發現店裡這個領域的書甚少,大部分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都是直接翻譯美國人寫的教育學術著作,缺少作者本人對美國教育有深切感受,並從華人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分析美式教育的書籍。原因也很簡單,像蘭蘭與她先生蔣里(他先生蔣里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博士,研究領域是機器人)這樣從美國名校畢業的優秀華裔人才,在美國也正在職場的第一線奮鬥,回家還要帶兩個孩子,輔導孩子做作業,甚至還要加班工作,幾乎不太可能有時間寫書。當我收到蘭蘭的第一版書稿時,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她居然做到了!書的內容非常具體、生動,主要講的都是她自己經歷的事情和感受。她代表的這一代人有著特殊的經歷,從小在中國長大,歷經艱苦的高考磨練,在中國名校讀了大學本科,又在美國名校獲得研究生學位,在美國就業工作並且生兒育女。看似順利的人生歷程,其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這其中的疼痛、跌宕與衝突,並在培養下一代孩子時深刻反思,試圖同時吸取中美教育的菁華,讓孩子成為未來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公民,所以蘭蘭出書真是難能可貴,這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蘭蘭在書中講了其中很多道理和故事,我在美國也常切身體會到中美孩子教育的差異,也就更能理解成人之後的區別。我曾與蘭蘭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故事,有次我帶孩子去聖地牙哥的海邊玩,遇見一個美國媽媽帶著兒子,他恰好與我兒子年齡相仿,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當孩子們準備下水時,面對洶湧的浪潮,我緊張了,趕緊抓住兒子叮囑:「不要去太遠了,浪大就立刻回來」,此時,我卻聽到那個美國媽媽在旁邊大聲喊:「兒子,你往大海裡衝,衝到你能去的最遠的地方,媽媽在這裡看著你!」看著那個美國孩子像小老虎一樣拚命地往海裡衝,我突然間明白了美國人為什麼那麼自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傑出運動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蘭蘭在書中介紹了「美式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淋漓盡致地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時代在變化,蘭蘭詳解的美式教育,其實是所有家長與老師都需要不斷了解、學習的新課題,僅依賴我們自身的成長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慶幸的是,蘭蘭生活在矽谷的大環境裡,講述的是一個年輕母親的真情實感,以及包容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所以這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又十分親切。蘭蘭對自己孩子的期待與我們大家都一樣:「希望他以後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都能夠在那個國家立足,能夠發揮他的長處」。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史丹佛大學講座教授
MIT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執行副主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千人計畫」教授兼校長北美事務代表
中國合肥
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