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繪圖解說 漢方醫學

繪圖解說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4433889
入江祥史
黃姿瑋
晨星
2018年2月12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4433889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 x 22.5 cm / 普通級
    知的


  • 醫療保健 > 中醫 > 總論

















      漢方醫學與西醫的診療方法究竟有何不同?

      看診時又為何要把脈



      所謂的氣指的是什麼? 醫師又是如何透過望、聞、問、切就能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

      解答你對中醫及漢方醫學的疑問!治療疾病的新選擇!



      漢方醫學是古時中醫由中國傳入日本,之後發展出的一套日本獨有的醫療文化。西醫診療須依症狀診斷出病名後,才能進行治療,漢方雖然不如西醫精準度高,但較具全面性、且針對無法診斷出病名的症狀亦可進行調理。而漢方又較中醫門檻低,比起理論更重視處方的實際運用。

    ? ??

      漢方其基礎為陰陽理論、五行理論、氣血水理論等,解說身體氣血水間的運行及相互影響。而身體的器官除了有各自負責的機能,臟腑間有時亦會相輔相成、互相抑制,有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漢方中亦有「證」的概念。生病時疾病會向外發出自身特有的訊號,但在漢方中並不看重如病名等的資訊,而是會將這些「同時出現的生體反應」稱為「證」,各種證均有其對應的藥物,漢方醫生便會針對這些證進行診療,例如:頭痛+頸痛+關節疼痛+嚴重惡寒+發燒+不出汗+呼吸紊亂+浮脈,能以名為麻黃湯的漢方藥物治療,即可稱上述症狀為「麻黃湯之證」。



      書中完整介紹漢方醫學的理論基礎,陰陽、春夏秋冬與身體運作的關聯性,各內臟器官負責的機能和損傷時易引發的症狀、漢方的診療方法及對應的漢方藥物、處方。



      ▼書中可以知道

      漢方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學,氣/血/水與體內運作的關聯性

      漢方的診察----望、聞、問、切

      漢方的病理-----什麼是氣虛? 血瘀? 胃寒?

      漢方藥物----黃連解毒湯、四物湯、麻黃湯……等

      針灸的原理及功效----下針的方法、穴道的選擇



    本書特色



      ★完整介紹漢方醫學的理論基礎、診療系統、病理、漢方藥物、針灸的原理,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讀物!

      ★整理出各內臟器官失調或受到損傷時易引發的症狀,及對應的診療方法,生活又實用!

      ★書中搭配對照表格及插圖,有助於理解學習!


     





    前言



    第一章 何謂漢方?

    1.1 歷史

    1.1.1 漢方的原型誕生於中國

    1.1.2 中國醫學傳入日本與特有的變化—「漢方」的誕生

    1.1.3 漢方的興盛、沒落、復興

    1.1.4 現今日本的漢方醫療制度

    1.2 現代的漢方醫學

    1.2.1 漢方與西洋醫學的比較

    1.2.2 漢方的優點與缺點

    1.3 漢方與中醫學的不同之處

    1.4 漢方與輔助、替代醫療

    1.4.1 何謂輔助與替代醫療?

    1.4.2 輔助與替代醫療為何日漸普及?

    1.4.3 漢方與民間藥物、健康食品的不同



    第二章 漢方背後的理論

    2.1 漢方理論的基礎概念—陰陽五行學說

    2.1.1 陰陽理論

    2.1.2 五行理論

    2.2 陰陽理論的運用—氣、血、水(氣、血、津液)理論

    2.2.1 氣、血、水(氣、血、津液)的生理

    2.2.2 氣與血、水的關係

    2.3 五行理論的運用—臟腑理論

    2.3.1 天人合一與五行理論

    2.3.2 首先將臟腑分類

    2.3.3 臟腑理論各論:五臟六腑的功能

    2.3.4 其他腑

    2.3.5 臟與臟之間的關聯

    2.3.6 再談臟腑關係



    第三章 漢方的病理學

    3.1 疾病的原因(病因)

    3.1.1 外因(外邪)

    3.1.2 內因(內傷)

    3.2 病狀的表現 (1)八綱辨證

    3.2.1 虛證、實證

    3.2.2 表證、裏證

    3.2.3 寒證、熱證

    3.3 病狀的表現 (2)氣血水的病理、病狀

    3.3.1 氣血水的病理 (1)氣病

    3.3.2 氣血水的病理 (2)血病

    3.3.3 氣血水的病理 (3)水(津液)病

    3.3.4 氣、血同時出現異常時

    3.3.5 氣、津液同時出現異常時

    3.3.6 血、津液同時出現異常時

    3.3.7 氣、血、津液同時出現異常時

    3.4 病狀的表現 (3)五臟六腑的病理、病狀

    3.4.1 臟的病理 (1)肝的病理

    3.4.2 臟的病理 (2)心的病理

    3.4.3 臟的病理 (3)脾的病理

    3.4.4 臟的病理 (4)肺的病理

    3.4.5 臟的病理 (5)腎的病理

    3.4.6 腑的病理 (1)膽的病理

    3.4.7 腑的病理 (2)小腸的病理

    3.4.8 腑的病理 (3)胃的病理

    3.4.9 腑的病理 (4)大腸的病理

    3.4.10 腑的病理 (5)膀胱的病理

    3.4.11 腑的病理 (6)三焦的病理

    3.4.12 二臟的病理

    3.4.13 臟腑間的病理:臟腑為表裏(陰陽)

    3.4.14 腑-腑間的病理

    3.5 病狀的表現 (4)六經辨證

    3.6 病狀的表現 (5)溫病辨證



    第四章 漢方的診療系統

    4.1 取證

    4.1.1 漢方關鍵乃取「證」

    4.1.2 證是什麼?

    4.1.3 四診

    4.2 確立治療方針

    4.2.1 漢方就是「診斷即治療」

    4.2.2 理法方藥

    4.3 辨證論治與方證相對

    4.3.1 辨證論治

    4.3.2 方證相對



    第五章 漢方醫學的診察法

    5.1 望診

    5.1.1 何謂望診?

    5.1.2 具體的望診

    5.1.3 望診總結

    5.2 舌診

    5.2.1 由舌診可以知道什麼?

    5.2.2 舌診的診察方式

    5.2.3 舌頭的顏色

    5.2.4 舌頭的形狀

    5.2.5 舌苔

    5.2.6 血瘀的外觀特徵

    5.3 聞診

    5.3.1 何謂聞診?

    5.3.2 具體的聞診

    5.3.3 由聞診可以知道什麼?聞診的限度

    5.4 問診

    5.4.1 何謂問診?

    5.4.2 具體的問診

    5.4.3 問診總結

    5.5 切診 (1)脈診

    5.5.1 何謂脈診?

    5.5.2 脈診的診察方式

    5.5.3 區分脈象

    5.6 切診 (2)腹診

    5.6.1 何謂腹診?

    5.6.2 準備腹診

    5.6.3 觀察腹部

    5.6.4 腹部整體的腹力、緊張度

    5.6.5 不同部位的異常狀況

    5.7 四診合算



    第六章 治療

    6.1 漢方治療的基礎、原則

    6.1.1 扶正祛邪(補虛瀉實)

    6.1.2 治病求本

    6.1.3 隨時制宜

    6.2 治療八法

    6.3 八綱之漢方治療原則

    6.4 氣、血、津液(水)異常之治療原則

    6.5 五臟六腑異常之漢方治療原則

    6.5.1 利用相生關係

    6.5.2 利用相剋關係

    6.6 依據六經辨證(傷寒論)之治療原則

    6.7 依據溫病辨證之治療原則

    6.8 依據腹證之治療原則(方證相對)



    第七章 治療與漢方藥物

    7.1 何謂漢方藥物?

    7.2 生藥

    7.2.1 什麼是生藥?

    7.2.2 天然化合物

    7.2.3 生藥的藥性

    7.3 複合處方

    7.3.1 什麼是複合處方?

    7.3.2 處方的優點

    7.3.3 漢方處方的性質、作用

    7.3.4 君、臣、佐、使

    7.4 代表性的方劑與主要效果、效能

    7.4.1 芍藥甘草湯

    7.4.2 五苓散

    7.4.3 大承氣湯

    7.4.4 桂枝茯苓丸

    7.4.5 黃連解毒湯

    7.4.6 人參湯

    7.4.7 四君子湯

    7.4.8 四物湯

    7.4.9 二陳湯

    7.4.10 白虎加人參湯

    7.4.11 桂枝湯

    7.4.12 麻黃湯

    7.4.13 小柴胡湯

    7.4.14 六味地黃丸

    7.5 各種藥劑型態

    7.5.1 水藥

    7.5.2 散劑

    7.5.3 丸劑

    7.5.4 濃縮製劑(extract)

    7.5.5 外用藥

    7.6 漢方藥物的副作用

    7.6.1 甘草的副作用

    7.6.2 藥源性間質性肺炎

    7.6.3 肝功能異常

    7.6.4 過度刺激交感神經

    7.6.5 對孕產婦和哺乳婦女的副作用

    7.6.6 乳糖不耐症(乳糖引發腹瀉)

    7.6.7 消化器官症狀

    7.6.8 過敏

    7.6.9 瞑眩

    7.6.10 其他

    7.7 藥物與藥物的交互作用

    7.7.1 生藥之間的交互作用

    7.7.2 與一般藥物的交互作用

    7.8 服藥指導

    7.8.1 服藥時間

    7.8.2 服用方式

    7.8.3 妊娠中、哺乳中的注意事項

    7.9 漢方的科學:藥理與臨床研究

    7.9.1 基礎研究

    7.9.2 臨床研究



    第八章 針灸理論

    8.1 何謂針灸?

    8.1.1 何謂針

    8.1.2 何謂灸

    8.2 經絡與經穴

    8.2.1 經絡

    8.2.2 正經(十二經脈)

    8.2.3 奇經

    8.2.4 經穴

    8.3 施術的方法

    8.3.1 診斷

    8.3.2 如何選擇穴道

    8.3.3 下針的方法

    8.4 針的效果與科學證明

    8.5 針的優點

    8.6 安全性的問題

    8.7 針灸相關制度

    8.7.1 資格

    8.7.2 健康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作者序



      漢方醫學,乃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治療方法之一,有時甚至能發揮「極其優異」的治療效果。然而,其在診斷法及治療方面,仍較為原始且仰賴經驗,難免有模糊及未臻成熟之處。即便如此,漢方藥物的效果已逐步獲得臨床試驗證明,作用機轉也漸漸明朗至細微分子的程度。我衷心期盼,以「科學角度」應用漢方的日子已經不遠。



      漢方醫學與西方醫學分屬不同領域,思考方式和用語也有所差別,因此有時會難以理解。為了試著理解,某些做法會以現代西醫的角度「翻譯」漢方,然而基於上述理由,竊以為這樣做為時尚早,且也無法保證能正確理解漢方。



      俗曰「入境隨俗」,若要了解不同的人群、地區或國家,不應堅持自己平時的常識,而應當去了解各個人群、地區或國家的知識才對。漢方亦然,若要理解漢方,從漢方的知識脈絡去理解才是捷徑。



      至今我已透過書籍、論文、總論等各式出版品,傳達了了解漢方知識的具體方法,然而目標讀者皆是具一定程度的臨床經驗的醫師,對於學生而言則稍嫌專業。有鑑於此,講談社Scientific 的三浦洋一郎先生向我表示「希望能寫一本多使用圖解、以學生為族群的漢方入門書」,我接下委託後,誕生的成果即為本書。



      接下來,就容我為各位介紹漢方醫學的世界吧!


    入江祥史




    其 他 著 作
    1. 一本書入門《傷寒論》《溫熱論》兩大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