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極高明而道中庸:《尚書》天人視角下的儒家本色

極高明而道中庸:《尚書》天人視角下的儒家本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86111
黃敏警
白象文化
2018年3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3586111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以天為根,以人為本,敬天卻不輕人,重人卻不離天,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初一十五的月亮不一樣,本書對傳統的解讀和大眾也不一樣。內容有趣,有料,有洞見,儒家也因此變得可敬,可愛,更可親。



      ◎傳統=儒家=愚忠+愚孝+迂腐+落伍?No!No!No!本書直搗儒家根柢,上溯最高源頭,凸顯儒家敬天愛人的承擔精神:因為敬天,所以自重自愛;因為敬天,所以敬人愛人。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極高明而道中庸,才是原汁原味的儒家精神所在



      熊十力〈讀經示要〉有言:「後之人,欲尋儒家血脈,不得不注意於斯經。然儒學淵源,固當求之《書》。」作為孔子傳道、授業、解惑素材的《尚書》,對孔子思想的影響絕不能小覷。



      《尚書》儘管高舉天命的大旗,其真實內涵應是「以天為根,以人為本」,敬天卻不輕人,重人卻不離天,天人之間保有微妙的平衡,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聖王賢相以「代天牧民」解讀「天命」,天命加身的意義,因此遠非大權在握的傲慢,而是任重道遠的承擔。



      通過《尚書》天人觀的視野,理應是傳統士人以天人兩界的中介承擔,自覺地成為社會的良知,以躬身力行成為改造社會的中堅力量,那才是儒家的本色。



      天人問題是中國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長青議題,一部中國哲學史的議題可以說是繞著天人關係所展開的一場精神的冒險史。然而,「天人問題言者多,難免陳說累贅,諸義纏繞,讀者望之生畏。黃博士慧心獨運,實能出新義於陳說,鎔裁成體。」(國立清華大學 楊儒賓教授序)

    ?


     





    楊儒賓教授序 

    自序 



    緒論 

    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二、上溯敬天傳統的源頭



    第一章�尚書中的「天」與「人」 

    第一節 「天」的定義  

    一、自然天──五行

    二、主宰天──皇天上帝

    三、義理天──生之大本與道德根源

    四、餘論──疑天的問號

    第二節 「民」的別義 

    一、統治階層

    二、天之元子



    第二章�天與人的互動 

    第一節 天人的關係 

    一、天與聖王

    二、天與良佐

    三、小結──天人關係綜論

    第二節 天與人的交通  

    一、天如何知人

    二、人如何通天

    第三節 禮天的象徵與意義 

    一、敬天

    二、恤祀

    三、敬天法祖的質變



    第三章�天人合德 

    第一節 天監厥德,用集大命 

    一、天命靡常

    二、天命有德

    第二節 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一、允迪厥德

    二、建用皇極

    三、小結



    第四章�德惟善政 

    第一節 元后作民父母 

    一、安民則惠

    二、知人則哲

    第二節 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一、天工人其代之

    二、明德慎罰

    三、不虐無告,不廢困窮



    第五章�《尚書》天人觀對先秦諸子的影響 

    第一節 儒家的內聖與外王 

    一、外王──任天者定

    二、內聖──盡人合天

    第二節 墨家的兼愛與非攻 

    一、尊天事鬼以非攻

    二、摩頂放踵利天下

    結語�《尚書》天人觀對當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推薦序



    楊儒賓教授序




      尚者,上也。《尚書》是上古之書,是集夏、商、周三代之前以及三代重要文獻的典籍。此書雖然不能視作五帝三代文書的總集,但卻是傳說中的五帝及三代文書的精華。此書就像不少古老文明的聖經一樣,其編成及流傳都是半虛半實,史實與傳說夾雜。但可以確定的,它和孔門的傳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且在戰國時期已名列《六經》之中。漢朝之後,它成了歷代士人必讀的經典。今人如不了解《尚書》,所缺者還不僅是三代之前的一段史實,他對兩千多年來國人的精神狀態也不可能有相應的同情。



      民國來的國人對《尚書》大體上是不夠了解的,更恰當的說法,當是不了解的。不了解事出有因,《尚書》的文義難解是其一,韓愈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王國維說:「《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暗,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韓愈、王國維都是大學者,他們的學問是不必懷疑的,他們的判斷也很符合一般國人閱讀《尚書》的感覺。《尚書》如果不是這麼難讀,又曾被神學化,就不至於被博士或方士難分的漢儒「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文字的詭祕難解,常是文本神祕化或神學化的先行條件。



      但大學者的話固然需要重視,卻也不能概括承受。《尚書》的辭義難解固是難解,但再怎麼難解,卻也沒有構成不可克服的障礙。《尚書》中個別的字詞、文句、段落或許不免晦澀,時有扞格,何時可以完全了解,恐怕永無了期。但這種完全理解的盼望基本上是種神話,詮釋學上的不可能,所有的經典在本質上都是「未濟」的。事實上,《尚書》整體的文義並沒有那麼難懂。經學史上一個極明白的現象往往被今人忽略了,此即《尚書》或許比起其他經典難懂,但歷代的士子基本上不會認為這種難懂是不可克服的,也不會認為這可以構成不進入《尚書》的精神世界的理由。相反地,歷代的大儒往往可從《尚書》汲取智慧之泉,借以介入當代生活世界的建構。中國歷代思想的演變一般都是從經學的演變開始變起,漢學、宋學、清學莫不如此,而《尚書》的新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們單單以《尚書》最早的篇章〈堯典〉為例,〈堯典〉的主軸在於堯舜禪讓以及道德政治,禪讓政治的設計以及道德政治的主張,其規範的作用有多巨大?歷史影響有多深遠?脫離了〈堯典〉,我們即無從了解中國的政治理念。《尚書》的難解顯然不能太誇張其事。



      《尚書》的文義(meaning)之晦澀,一向不為傳統的士子所輕忽,但其精神意義(significance)之清晰明朗,則一向為傳統士子所重視。



      民國來的《尚書》研究一方面走向知識的專業化,當代的《尚書》專業學者對此上古經典的理解往往有超越鄭玄、馬融之處,這是可喜的。但禍福相依,我們也可指出《尚書》知識化的弊端,因為了解文義,不見得即可了解此部經典的精神意義。當學者一直以考據年代、辨析作者作為學問的大宗時,真正的學問即不能不窒息而死。民國來的《尚書》研究在疑古學派學風影響下,以考據取代體驗,常不免淪於價值的虛無主義,走進見不著陽光的死胡同。



      《尚書》的理解離不開《尚書》文句,但《尚書》的意義卻是在整體文句之外。《尚書》是漢文化傳統處在早上八、九點紅太陽時期的精神記錄,熊十力在〈讀經示要〉裡說:「後之人,欲尋儒家血脈,不得不注意於斯經。然儒學淵源,固當求之《書》」。馬一浮在《復性書院講錄》裡說:「六經總為德教,而《尚書》道政事皆原本於德。」這是新儒家學者之言,這種敘述乍看浮泛,事實上是句句到位,針針見血。



      古老文明的原始經典大體都有後世哲人永難企及的精神深度及高度,這種原始經典奇理士瑪(charisma)的魅力是存在的奧祕,也是定調歷史演變與人格修養過程永恆的宇宙軸。



      經典的文義是可以逐漸累積契入,慢慢契入設想中的原始文本的,這是經典詮釋的客觀面。但客觀層面的考據辨章離開經典旨趣尚不知遠隔幾重山在。經典的意義永遠是需要再主體化的。它的精神意義一方面是當下的,任何合格的讀者閱讀經典,都是當場與神聖文本的睹面相照,一場光透整體生命的洗滌。另一方面它又是需要不斷詮釋,與時代及個人的精神相呼應的,經典的特色在於它必然是當下完成而又是永恆的未完成的。



      黃靖雅博士遊學兩岸,負笈四方,今擬出版其博士論文《極高明而道中庸》。黃書也是站在今日的存在立場,對《尚書》學傳統的一個新的回應。天人問題是中國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的長青議題,一部中國哲學史的議題可以說是繞著天人關係所展開的一場精神的冒險史。天人問題言者多,難免陳說累贅,諸義纏繞,讀者望之生畏。黃博士慧心獨運,實能出新義於陳說,鎔裁成體。筆者對《尚書》素乏研究,然觀黃博士多年研究心得即將公佈於世,不能不由衷喜歡,因綴數言以為序。

    ?
    楊儒賓丁酉中元於清大




    其 他 著 作
    1. 半百上學堂:北大家書集